文/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王丹
编纂高校年鉴是对学校发展情况的真实反映,可以为学校领导层的决策提供文献支撑,还可以供师生查阅,了解学校发展历程,对学校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到目前为止,国内已有超过200所高校在进行年鉴编纂工作,但是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高校年鉴的编纂工作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就如何提高高校年鉴编纂工作质量进行探讨。
高校年鉴是逐年编纂出版的记录上一年学校各项工作重要信息的密集型资料,是学校领导部门领导熟悉本校本部门工作情况历史面貌及建设发展轨迹的重要渠道及开展工作规划未来果断决策的参考书。高校年鉴具有如下特征:
(一)全面性。高校年鉴的全面性体现在其所载内容的丰富性上,包括党建与管理工作、科研与教学工作、招生与就业工作、师资建设与对外交流工作、重大事件与重大活动等内容。
(二)权威性。高校年鉴的编纂必须要有权威性,这体现在编纂部门的权威性、编纂内容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上。权威性的年鉴资料能够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丰富的数据和资料,是实现高校科学化管理的有力支撑。
(三)实用性。信息化时代的高校年鉴实用性更强,能够为后人提供高校发展的真实历史记录,为学校发展提供历史依据。通过年鉴信息化编写,能够方便后人查阅。
(四)编年性。高校年鉴的编写工作以一年为周期,经过长时间的编写形成系列性的史册,全面记录高校各个方面的事件。
(五)条理性。高校年鉴要对各种杂乱的信息进行分类编写,形成具有条理性的信息库供师生查阅。
(一)信息利用率低。高校年鉴的最主要作用应该是信息查阅,然而很多高校对年鉴编撰的认识还存在问题,认为应该将其作为宣传工具来使用,无法在年鉴中体现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各方面的信息,导致其信息的可利用性下降。
(二)对年鉴编纂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年鉴是记录学校一年发展的最具权威性的资料,但目前很多高校对年鉴编写的价值和效益还没有充足的认识。由于信息化时代下人们对于信息检索的效率要求提升,纸质的年鉴资料不再利于信息检索,导致其难以实现应有的价值。
(三)年鉴编纂队伍不稳定,编纂水平有待提高。高校年鉴的编纂人员流动性很大,高校内一般不安排专门的年鉴编写工作人员,有的是分配到各学院办公室编写,有的由辅导员编写,导致责任不明确。编纂队伍的不稳定和不专业,直接导致了年鉴的编纂水平较低,具体体现为年鉴内容写得像工作总结;资料收集不齐全;行文不规范等。
(四)对年鉴的时效性缺乏重视。年鉴编写由于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从整理资料到成稿出版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导致年鉴内容的时效性差。
(一)加强年鉴编纂的信息化建设。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年鉴的编纂:一方面,高校可以开发年鉴编纂软件,以集成年鉴编纂的资料收集、目录分类、编写和审核等功能,大大缩短年鉴的编纂时间;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以设计年鉴网页,既可以节约成本,又可以方便师生进行查询信息。
(二)调整年鉴内容结构,提高信息利用率。高校年鉴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就是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要提高信息利用率,就需要优化年鉴的内容结构,规范年鉴编写体例,突出年鉴的实用性,通过信息化建设来弥补纸质年鉴的局限,扩展年鉴的传播范围。
(三)加强领导对年鉴编纂的重视和制度建设。为保证高校年鉴编纂的工作顺利开展,高校应逐渐形成由档案馆牵头、各学院分管的年鉴编纂制度,明确各单位的编纂责任人,做到稳定年鉴编纂队伍,明确年鉴编纂质量责任制。除此之外,还要将年鉴工作纳入各部门的考核之中。
(四)提高年鉴编纂的时效性。提高年鉴编纂的时效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设计合理的框架结构,突出年度重点。二是要有丰富的资料汇集,体现全年的各项信息。三是实现信息载体的多元化,加强年鉴编写的信息化建设。四是体现年鉴的实用性,缩短编写时长,突出时效性。
信息化对高校年鉴编纂来说具有诸多好处,使高校的信息公开工作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节约了年鉴编纂工作的成本。尽管高校年鉴编纂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仍应看到其良好的发展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