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育问题的思考

2018-11-24 10:40陈兴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33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子系统道德

陈兴

摘 要 世界现代化的经验表明:经济增长并不就等于社会进步。道德是社会现代化的动力之一,标志之一和目标之一。因此,道德的建设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关键词 经济建设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1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并不同步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综合国力得到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社会负面效应,集中表现为相当数量的人们历史感、责任感淡薄,道德水准下降,甚至道德沦丧。这是为什么?我个人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忽视了道德的建设,以致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发展滞后。当然,道德建设的前提是制度的优化建设。在制度建设优先的前提下,道德建设并不是显得无足轻重的,它仍然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2学校德育功利化

要指出的是,所说的功利化并不是指伦理上的个人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是以实际功效或利益来作为标准,把个人利益作为行为的基础,要求公众利益或他人利益服从自己的个人利益。学校德育的功利化是指学校德育中存在的过份强调德育的社会工具价值,社会需要什么,德育便抓什么,而忽视德育的本体价值——即育人、育德价值。过度要求德育出即时的品性的功效,忽视或轻视德育的长期效益,从而在德育过程,内容方法上具有急功近利的倾向。无可否认,学校德育追求功利有其合理性存在。任何一个国家、地区的学校德育,都不可能是单纯的教育行为,它总是受到所在国家、地区的特定政治、经济的制约,要为特定的政治、经济服务;即便是以个人为中心,倡导个人英雄主义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特别强调德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但是,如果过份强调学校德育以社会政治为理想境界,以社会需要为最终目标,把学校德育仅仅看作即时为社会服务的工具,那么学校德育便是走过场的场所,无任何整体主体可言,无任何人文可言。因此,学校德育的社会工具价值与本体价值必须动态平衡,协调发展,和谐发展,而不应弱化学校德育的育人、育德价值。当今,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在趋势上学校德育都更加重视品格教育和美德教育;强调道德主体性的培养;强调情感與认知的协调、知行合一;强调德育的生活指导功能。

3学校德育首位缺失

“德育为首,全面发展”、“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与灵魂”,……不错,在学校德育的定位问题上,认识还是相当一致的。但是,在德育的实施过程中,却普遍存在不到位、游移不定和偏移现象。一种情况是,德育在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落实,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学校工作仍然没有摆脱应试和升学教育的模式,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另一种情况是,学校有德育机构,有德育教师,有德育课程等等。但实施起来却存在把德育与其他各育割裂对待的格局,仅仅依靠德育课程、班队系统和德育活动,在专门的时间,由专门的人搞德育,没有形成学校全部门、全员参与,全时空抓德育的意识;同时,学校德育游离于社会生活的整体大系统,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及相互配合不紧密。这实际也是一种变相缺失,所以实效性差。其实,德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与灵魂,必须依托智育、体育、美育等其他各育,以诸育为载体,在诸育中渗透德育。学校里的德育课程或班队系统仅仅是学校的德育序列之一,其影响是有限的,不能代替学校里的其他德育序列。学校里每个人都应该抓德育,不仅主管德育的校长抓,所有校长和教师都要抓;不仅德育处或教学处要抓,学校里的所有部门都要抓;不仅德育课上讲德育,所有课程中都要渗透德育;不仅通过德育活动搞德育,而学校的日常管理和师生交往等一切时空中,都要渗透德育意识,把育才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德育工作的位置摆正了,学校其他工作才可能形成和谐关系,进而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再一种情况是,目前中小学德育过程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形成主义的倾向。学校虽然也有德育活动,但是有些学校德育活动的目标主要是功利性地对上级的检查评比活动负责,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时,存在单方面或十分过多考虑上面所下达的德育任务,而较少考虑学生的实际品德基础和品德需要。因而所组织的德育活动缺乏吸引力,其结果是:“召之即来,来则做之,做完散之”,追求表面的轰轰烈烈,谈不上渗透和养成,实效性可想而之。出现这种情况,不能说学校德育被上级部门牵着鼻子走,但上级部门也应该有所反思,是不是这个月一个主题,下个月又另一个活动;上一周一个文件通知,下一同就一个活动总结呢?不同的机构部门之间有没有协调统筹?有没有和下面学校之间构筑一种平衡互动?还是:“我说你要听,我指令你要做”?有没有留给学校自主开展德育的时空?

4德育体系构建缺失

“学校德育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学校德育是“救火车”——学校德育万能论调透视出当前学校所负担的德育任务显然是十分沉重的。而“5+2=0”,即五天的学校教育抵不上两天的社会影响和家庭影响——学校德育的无能论调又透视出学校德育的低效、无奈和迷茫。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我个人认为是我们的德育过份看重了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家庭德育、传媒德育、社区德育的重要作用,从而忽视了大德育网络体系的构建,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下转第53页)(上接第47页)么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合力了。德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单单靠学校德育是远远不够的。

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系统理论提出了两条著名的原理:其一是强求个别子系统的优化可能导致牺牲系统的全局最优;其二是系统的全局最优要依靠对各个子系统都起作用的协调变量。这两条原理深刻地说明了整体优化的本质,即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按照系统理论的观点,整体不等于各个部分的和,而等于各个部分连同它们之间关系的总和。换句话说,整体有可能大于各部分的和,也可能小于各部分的和。这里不仅有数量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具有质量、功能的含义。“5+2=0”现象正好是整体小于各部分的和的写照。因此,德育必须要进行整体构建,进行整体构建是德育整体优化的先决策略。由系统原理,我们可以得到,E德育=∑学校+家庭+传媒+社区+E关联。

学校德育如何开展,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应该说是有一定基础的,但家庭德育如何开展,传媒如何进行德育,社区德育如何开展,相互之间如何协调整合,这些方面似乎是一大片空白地带。学校德育、家庭德育、传媒德育、社区德育是各自独立运行的子系统,学校德育本身具有主体性,是可以成为与各子系统连接的力量的,但学校所处的角色注定其能量有限,要使各德育子系统的影响在方向上趋相同,在力量上整合,就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外部粘合力存在,这个粘合力的产生应来自政府。就目前我国的德育状况来看,要造成各德育子系统在影响上自觉的携手,促成各子系统在运行上的有序结合,适当的政府整合行动是不可或缺的。

5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要归于日常的养成教育

“立德树人”。这是德育的落脚点、根本点。但实际上,“喊口号、假大空”,的德育现象还是比较严重。

我校深圳市宝民小学在德育这方面的做法,比较有特色。浓缩调侃说:“三八“,一句话说是,“三化+新八德”。三化,是指“序化、净化、静化”的日常管理;新八德,是指“孝亲、尊师、友学、立志、长善、救失、守法、落实《弟子规》,”这八个方面的教育管理,辅之的是“宝民小学星级少年”评比激励机制。因为做细、做实、生活化,植根于学生心灵,所以当然效果不错。

参考文献

[1] 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 杜时忠.德育十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2.

[3] 朱小蔓.中小学德育专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安文铸.走进基础教育的真实世界[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子系统道德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驼峰测长设备在线监测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车载ATP子系统紧急制动限制速度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