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发祥地探源

2018-11-24 13:42李桂祥
北方文学 2018年26期
关键词:发源地周易源头

李桂祥

摘要:《周易》的成书有着历史的延续性,当前通行本《周易》基本在西周初年成型,在战国初期之前进行过修改,从卦爻辞中的典故,卦爻辞中包含的关中方言与陕西的出土文物分析,其成书的主要地点应该以陕西为主,陕西是《周易》文化的发源地与传播源头。

关键词:周易;发源地;源头

《周易》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自产生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其产生初期,一直被权贵阶层们垄断着。高亨在其著作里说:“其或文王、周公对于此书有订补之功欤?”[1]《周易》最早保存于周王朝统治者之手,为王室密典,它只被极少数人所有和掌握。因此《周易》的传播也有非常明显的政治因素。本文将从《周易》的产生,内容,传播途径以及出土文献等几个方面初步探讨其发源地。

一、《周易》的成书年代

在讨论《周易》的成书年代之前,我们首先要厘清《周易》与《易经》的概念。《易经》包含有三易,一曰《连山》,也就是《连山易》。相传产生于神农时代,二曰《归藏》,也叫《归藏易》,产生于黄帝时代,三曰《周易》,相传产生于殷商之末,周代之初。太史公在《史记》中说:《易经》成书世历三古,人更三圣。可见,《易经》的成书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时代完成的,它经历了上古,中古与下古这样漫长的历史时代,这个时间先后跨越了几千年,从伏羲画八卦开始大约有五到七千年的历史。

《连山易》与《归藏易》已经失传,目前在出文的文献中也只能看到只言片语,详细内容不得而知,唯有《周易》有着完整的继承历史。《周易》它是对《易经》的继承与发展,以往的《易经》主要是以原经为主,解说六十四卦的卦爻辞,而《周易》的结构包括两部分,经与传。《传》也叫十翼,共包含10篇,学界基本认同是孔子及其门人所做。《周易》的“周”,有学者认为是周而复始,然而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周”即指周代,[2]《周易》具有其他易学的共性,有具有周时代的独特性。卦爻辞中的历史典故则是最好的例证。周朝在灭殷之后,巫史在损益《商易》的基础上写成《周易》,并加入了德义的内容及思考成为一本兼卜筮与哲理的治世经典。结合《易传》的成书年代,我们可以认定现行本《周易》的成书年代上不过商末周初,下不过战国初期,其历史主要贯穿在西周与东周之间。

二、《周易》中典故的历史时期

《周易》卦爻辞中的典故,能够充分阐明其产生的年代与地域。其中,《泰》六五爻辞:“帝乙归妹,以祉元吉”。[3]本爻主要讲的是殷商的国君帝乙嫁妹妹的故事。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帝太丁崩,子帝乙立。帝乙立,殷益衰。”公元前1102年,文丁去世,帝乙继位。帝乙继位后,商朝国势已趋于没落。帝乙在位末年,迁都于沬(即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他在位共计26年。帝乙时处商朝末年,因国势衰落为了联姻实力强大的诸侯,就将妹妹嫁给了西伯侯,希望能够增强国力。这个典故充分证明《周易》的成书年代不能早于公元前1102年,也就是帝乙即位前。

另外一个有名的典故出自《晋》卦的卦辞:“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康侯,周武王之弟姬封。初封于康,后封于卫,即卫国的始祖卫康叔。康是封地名,不是谥号。“康侯”一词除《周易》,他书未见,但西周铜器有之(如康侯方鼎和康侯簋)。最近,清华楚简《系年》披露,康叔初封在庚丘,庚丘就是康。[4]这段典故说的是康侯因为育马有功,一日之内被天子接见三次。这是《周易》卦爻辞中的三大典故之一,它能够充分说明该卦爻辞产生在西周建国以后,也就能够充分证明,《周易》的卦爻辞并非文王拘羑里时完成。

《周易》下经《明夷》卦六五爻云:“箕子之明夷,利贞。”《象》辞释“六五”爻曰:“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這里提到的箕子是商纣王的同族伯叔辈,其名胥馀,官任太师。先秦两汉的诸多典籍都保存有关于箕子的史料,如《史记 宋微子世家》所载:“箕子者,纣亲戚也”,《论语.微子》所云:“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据《尚书》、《史记》、《汉书》等历史文献记载,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克殷,攻人商朝都城朝歌后,封比干之墓,释箕子之囚。《明夷》卦所用典故是箕子韬光养晦,最终保全性命的故事,这个典故完整的结局也发生在文王拘羑里以后,足已说明该爻辞并非在文王在羑里所演。

通过《周易》卦爻辞中的典故我们可以看出,其年代上至殷商初年,下至西周初年,时间跨度近千年,从用典的时间来看,《周易》的成书年代并不在殷商末年这一个时间段,帝乙归妹的典故与康侯的典故也充分说明《周易》并非文王一人完成,更不可能是文王在羑里完成的。这进一步说明,《周易》的成书是周人在前人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它的成书地点自然在陕西更为真实。

三、《周易》中的陕西方言

《周易》既然是周人在陕西编辑整理,自然具有其独特的地域特点。《周易·小过》六五:“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周易·既济》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禴祭,实受其福。”[5]虽然有部分学者认为“西郊”“西邻”皆指西岐,由于这几处地名有着多意性,不足以证明其特指性,所以我们在卦爻辞中找到了几处陕西特有的方言来看其地域的特性。

《履》:“履虎尾,不咥人,亨。”履卦的终极意义是践履、躬行。‘.是故谨十衣裳祮禬,慎于男女饮食而定其志,则取诸履。[6]这一卦总体是“履虎尾,不咥人,亨”,明知虎猛,踩虎之尾,却又有惊无险主要是因为合乎礼。《说文解字》释:“咥”大笑也。从口至声。《诗》曰:“咥其笑矣。”。不咥人,亨。——《易·履》。郑注:“啮也。”又有:咥噬(咬食;吞吃)。在关中方言中“咥”字用法相当普遍,甚至有代替“吃”的含义,在其他方言中很少见到此字。由此可见,“咥”字的地域性较为明显,其他地域没有显著的“啮”“咬”“吞食”含义,在地方方言中用“咥”与卦爻辞意思相近的以陕西关中地方为主。

《坤》六五:黄裳,元吉。《正义》曰:“黄,中之色,裳,下之饰”者,上衣比君,下裳法臣。“垂黄裳以获元吉,非用武”者,以体无刚健,是非用威武也。在陕西方言中,直至今日一直将衣服成为“衣裳”,此方言的使用,无论是先于,还是后于《周易》的产生,都可以证明在这个地域内,“衣裳”的含义合于《周易》原文之意。

四、《周易》的传播

自《周易》产生以来最早保存于统治者之手,为王室密典。从文献典籍来看,那时候《周易》的流传范围也并不是很广。无论贵族子弟学习的六艺还是六仪都没有涉及《周易》,可见它是作为王室独有的学习经典被传承的。[7]当今有研究者还提出《周易》是帝王之术,其观点同上。

周室败德,作为王室秘籍的《周易》流落诸侯,《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记载:“陈厉公,蔡出也。故蔡人杀五父而立之,生敬仲。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据推测,此事件发生在公元前680年前后,再次之前,并无《周易》的记载。

随着周王室的进一步衰落,春秋时期打破“官学”之后,《周易》流入民间,荀子是至今第一个明确引用《周易》的人。今本《周易》在汉朝时不是官方易学,汉朝的官方易学是田何传本,东汉的熹平石经是梁丘贺传本,也即田何传本。后费氏易大兴,郑玄、荀爽、王弼皆传费氏易,官方易学湮亡。至唐孔颖达主持五经正义,选王弼本作为官方本,这就是今本《周易》,通行本《周易》至此方定。《周易》自此随着中国经济政治的发展开始了他向四方传播的历程。

五、出土文物上的《周易》

周原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周原甲骨是近年来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从1954年在山西省洪赵县坊堆村周代遗址中发现有字卜骨,到2003年陕西省岐山县周公庙刻辞卜甲发现之前,全国各地巳有10处遗址出土有周人甲骨,1956年,长安张家坡发现两片卜骨,每片也各有两组数字。1977年陕西省岐山县凤雏村西周宫殿基址,两坑井出土甲骨17275片,有字卜甲292片。甲骨都经过整修,卜甲的钻凿几乎皆为方孔,卜骨皆钻圆孔。甲骨十分残碎,字体非常细小,诸项特征均与殷墟甲骨有鲜明的差异。周原甲骨出土,甲骨上也有类似张家坡卜骨上的数字。这些奇怪的数字成了弥漫在古文字学界的一個谜。很多考古工作者都纷纷发表文章探讨这些奇怪的数字,张政烺先生在一次学术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古代筮法和文王演周易》的演说。张先生指出,这些奇怪的数字原来是筮数,是古代用数字表示的易卦。长安西仁村西周时期陶拍上的数字卦,这都说明在商周时期存在一种官方成型的《易》,而其它数字卦可能是民间易或其它的卜卦或记录数字。

1987 年9月,在陕西省淳化县石桥乡发现一件刻有筮数易卦符号的西周陶罐。陶罐上同时刻十一个筮数易卦且其排列有规律可循。此考古发现对筮数易卦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从出土文献来看,商周时代的甲骨卜文,只有卜卦,不见卜辞,第一次发现卜辞与卜卦的组合,是在周昭王时期的《中方鼎》铭文易卦中,但结合不紧密。卜辞和卜卦的完整结合是在周原扶风齐家村出土的编号02ZQ11A3H90:79的卜骨易卦中。这一发现正是本文认为《周易》发源于陕西的有力文献证据。《周易》在西周已基本定型,有的学者认为《周易》应该成书于战国初年,有的学者从语法等角度考察认为《周易》产生于“春秋开始后不到100年”。我们认为这也恰好说明了《周易》成书的特点:《周易》是与时俱进的。《周易》在西周时期已经成书,但在战国时期,《周易》又有一次大的修正,不仅增加了九、六爻题,而且在内容上可能亦有所修改。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认为太史公在其《史记》当中所载“文王拘羑里而演易”只能证明文王在羑里推演过易,并不能说明《周易》就是产生在羑里。通过对《周易》概念的厘定,成书年代的探讨,《周易》中典故的历史人物及年代的分析,卦爻辞中的方言,以及陕西出土的历史文物足已说明,陕西是《周易》的发祥地,也是《周易》文化传播的源头,是丝路之路经典文化传播的源头。

参考文献:

[1]高亨.周易古经通说[M].北京:中华书局,1958.7.

[2]朱伯昆.易学基础教程[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2.

[3][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0.10

[4]李零.《周易》的自然哲学[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13.1

[5]刘玉建.周易正义导读[M].济南:齐鲁书社,2005.12

[6]陈力祥.船山履卦之礼学意蕴[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 (2).

[7]王莹.先秦《周易》传播特征考论[J].新西部,2013 (30).

猜你喜欢
发源地周易源头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深化改革创新 强化源头治理
常回源头看看
夏威夷 探寻冲浪发源地
甜甜的“蝴蝶茧”
敦煌是中国硬笔书法的发源地
发源地
《周易》与《孙子兵法》
秘鲁——印加文明的发源地
从源头上确保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