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科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其他学科(含自然、社会、政治方面)的知识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来。渗透,顾名思义,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地方。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一、小学《语文》与《社会》教学间的渗透
《鲁滨孙漂流记》叙述十七世纪有个叫鲁滨孙的英国人,在航海中遇险,孤身一人流落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为了战胜死亡,他依靠破船上剩下的一点生产和生活资料,同大自然展开了顽强的斗争。每做一件事,都要遇到很大的困难,但他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凭着艰苦的劳动,成功地在荒岛上建起了房舍,开垦了农田,营造了羊圈,使荒岛面貌有了改变,他的生活也有了改变。经过二十八年多的孤苦生活,他终于脱险,返回故乡。让同学们在学习中,认识到了社会的严酷。
二、小学《语文》与自然现象的渗透
例:《山谷中的谜底》一文,记叙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
本课学习的难点是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教参中,只求点到为止,不必挖掘过深。其实,我们老师可以把农村常见到的自然现象告诉学生,以降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难度。如:冬天的一场大雪,铺天盖地,田里的小麦、油菜等都被雪压得弯下了腰。这一自然现象,作为农村的孩子可以说是人人皆知,这时,可以提问:“同学们,小麦、油菜这时候都被雪压得弯下了腰,有什么危险吗?”此時,同学们一定会想到“麦盖三层被,枕着馒头睡。”、“瑞雪兆丰年”这些农谚,会滔滔不绝地说出冬天下雪对农作物的好处。这样训练的过程,是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是学生从直观到思维的过程。再如:雨后的春笋,它能把磨盘大的石块掀翻,然后直冲云宵。大家知道,磨盘大的石块起初是压在竹笋上的,但竹笋为了生长,只好暂时先委屈自己----弯下身子,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成熟,他就会发出冲天的力量,顽强地生长。
结合课文,学生就会理解、明白一个道理: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此类文章,在课文中为数不少,必须很好的利用。
三、小学《语文》与环境教育的渗透
当前,环境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热点之一。我认为,在学校各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特别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以环境教育的若干主题为线索,结合语文课的教育内容综合在一起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既省时,又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例如教学《灰椋鸟》这一课,在带领学生理解和欣赏灰椋鸟的归林及它们入林后落下飞起,起舞争鸣这一景象的同时,就可结合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我在课堂中是这样设计的:
1.提出问题
“作者为什么能把文章描述得如此生动形象?”学生的回答一定是“作者观察细致”。然后,开始设疑:“同学们,假如没有路两边百亩郁郁葱葱的竹林,没有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作者能观察到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吗?作者能把灰椋鸟这篇文章写得如此生动、如此形象吗?”
2.引导思维
通过思维,答案是很显然的:是人们创造了美好的世界,为作者提供了写作素材。从而,使学生在心底里真正认识到是人创造了世界。同时也明白“保护好环境”的重要性。
3.感悟升华
让学生们围绕“我们今后应该在保护环境上做些什么”展开讨论,让这颗种子在学生的心里深深地扎下根。
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渗透的、可以渗透的还有好多。例如渗透党的方针政策,渗透外语、音乐、美术、数学等等。小学语文教学中注意了渗透,其效果一般人是体会不到的,益处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