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洪瑾
图书馆政策法规是指国家机关、党(团和工会)组织、图书馆、国内与国际图书馆行业组织及其相关组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制定的与图书馆事业有关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行业规范等。我国公共图书馆政策法规的具体形式主要包括政府以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为目标的部门规章、发展规划、规范性文件、法律法规以及司法解释等类型的政策性文件。图书馆政策法规是一个国家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指南、规范与保障。
据不完全统计,1982年至2017年间,中央政府有关部门针对公共图书馆出台了12项国家层面政策,政策种类包括图书馆建设、服务、评估等。本文对改革开放至今国家层面出台的公共图书馆相关政策法规进行了梳理。
1982年,文化部制定颁布《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1983年,文化部发出《关于要求各级图书馆积极配合读书活动的通知》;1987年,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教委、中科院联合下发《关于改进和加强图书馆工作的报告》;1994年,文化部发出《关于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进行评估定级的通知》;1999年,建设部、文化部、教育部出台《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200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改委颁布《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发布《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并出台了《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 2013年,文化部出台《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6年,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体育总局、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2017年,文化部出台了《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同年11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该法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公共图书馆法构筑起了我国公共图书馆管理、运行、服务的基本制度体系,开启了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总体而言,20世纪末我国公共图书馆政策法规辐射面较小,政策的专业性、系统性较弱;21世纪以来,我国对图书馆事业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大,在公共图书馆领域相继颁布多项政策,加快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为图书馆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图书馆基础设施。政策要求各级行政部门对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投入保障,通过政府购买、财政、基金等经济手段予以支持;同时明确规定了图书馆的场地选址、房屋建筑以及技术设备等建设标准,完善公共图书馆基础设施,促进图书馆建设标准化。
(二)图书馆服务。政策规定了图书馆服务资源、服务效能、服务宣传以及服务反馈等内容,具体服务方式包括借阅服务、咨询服务、公共活动与辅助服务等。政策在保证馆藏文献资源(实体资源+虚拟资源)、技术设备等服务资源的基础上,强调服务效果的监督与反馈,重视用户体验,体现了“读者第一,用户至上”的服务原则,进一步规范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提供更好的图书馆服务。
(三)图书馆人才队伍。政策要求各图书馆根据其功能、馆藏规模、馆舍面积、服务范围及服务人口等因素,统筹图书馆的人员配置;规定了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技能等任职资格;同时加强对公共图书馆在岗人员的培训、管理和再教育,保证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相应的技能。
(四)图书馆管理制度。为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完善配套措施,丰富广大基层群众享受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提高均等化水平,政策鼓励因地制宜推进总分馆制建设。此外,政策推动以公共图书馆为主的公共文化机构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落实人事管理自主权、扩大收入分配自主权、加强民主管理和社会参与,进而强化公共图书馆的自主权,进一步提升公共图书馆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
(一)加强对图书馆政策法规的研究。通过对现存图书馆政策法规的研究,发现其不合理之处,适时调整图书馆政策法规,研究制定新政策,进而有效解决政策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针对早期制定的图书馆政策法规中不符合现状的部分,应当及时废止或修订,适时调整图书馆政策法规。新政策法规的制定既要着眼于当前现状,解决现存问题,又要结合图书馆事业未来发展走向,预防潜在问题,在政策战略高度和层次上实现“制度创新”。
(二)推动图书馆政策法规的国际化。较之发达国家的图书馆政策法规,显示出我国图书馆政策法规起步较晚且发展缓慢。要实现我国图书馆事业与国际接轨,就需要图书馆政策法规的国际化。因而,我国图书馆政策法规应体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的普世价值和核心理念,各项标准尽可能与国际标准一致,逐渐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