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楠
摘要:“校服”近几年—直是热门话题,许多企业面对校服这一庞大的消费市场都没能契合其中。文章通过分析校服产业经济现状,并结合校服需求问卷调查。从内部与外部对中国校服的市场和消费者进行系统的分析,由此对中国校服的未来市场作出预测与展望。
关键词:校服 产业经济 校服需求
前言
校服起源于西方,最早的校服出现于中世纪欧洲的英国教会所创办的学校。在中国,最早的“校服”可追溯到春秋战国,在孔子的课堂上,他要求自己的学生着青衣戴青帽上课。校服概念真正传入中国是在民国时期,由西方国家的教会提出,当时最有名的校服是中山装。近代的中国校服,从旧军装到全国统一的“面口袋”,中国校服的情况愈加不堪。直到2015国家发布新标准(GB/T 31888-2015)《中小学校服》,才给校服新的定义,即“学生在学校日常统一穿着的服装,穿着时形成的着装标志。”
—、校服现状
(一)现状述评
校服作为学校的一种文化,是学生最常穿着的服装,也是学校的形象门面。它展现的是一个学校的文化和特色。也肩负着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任务。在日本,校服是制服中的一类。制服的意义包括了品味、快乐、自豪、服务、信任等,而校服文化也是日本服裝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块。它是日本的一种文化符号。在英国,校服最开始是一种家族的象征。一个家族开设的学校,往往会统一服装、校徽(族徽)。随着时代发展,英国的贵族风格逐渐融合现代元素,但校服文化中的绅士气息仍然不减当年。在韩国,校服文化最早由韩剧传递,由时尚偶像为代言普及校服,利用中学生对偶像的崇拜,得到了很好的反响。
2014年,美国第一夫人访华,在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旁听几何机器人课和书法课。但最受网友关注的却是中国校服。在网络上,对中国校服的评价,充斥着“丑”,“土”这些评价。而近年来,关于校服的研究已经上万,专门研究设计生产校服的企业也越来越多。根据2017年7月11日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来看,2017年全国中小学生总人数约1.82亿。一般来说校服有夏季、春秋和冬季三类,假定平均每个学生一套三件套的标准制式校服、每套校服180元计,2017年市场整体容量在327亿元左右,若以每人两套算,则有652亿元的潜在市场。
中国目前在校服行业走在前头的企业有“乔治白”、“伊顿纪德”、“优卡科技”、“哈弗林”等,这些龙头企业对校服的设计多数来参考西方国家或日韩国家,拥有比较完整的校服产业体系,但为什么“校服新政”已推出三年多,中国校服现状仍然不乐观,强化“校服新政”的呼声越来越高,学生和家长对于校服需求不断提升。而校服市场多方信息反馈,“校服新政”的实施已经进入攻坚阶段,中国校服改革步入“深水区”,行业洗牌再次加速。中国校服市场这片“蓝海”何时才能真正的被开发。
(二)现状分析
造成中国校服尴尬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原因:
1.决策环节的复杂。校服的使用者和购买者并不是同一人,校服款式更多是学校和家长决定的。而学校的决策又受国家规定牵制。
2.产业链的复杂。与零售服装“以产定销”不同,团订校服是“以销定产”,校服的生产通过学生的订购之后,再开始选定生产厂家。现在越来越多校服订购会在学校展开,校服生产者与购买使用者能够直接沟通,这种方式值得推从。
3.被忽略的学生。校服真正的穿着者—学生,常常都是被动选择校服,更多的不符合年轻人审美的校服在学校中出现,这种校服既不能代表学生形象,也不能展现学校文化。
二、校服需求调研
校服的需求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学生是与校服接触最亲密的需求者,再对校服选择时应该优先考虑学生的想法。二是校服的买单者,家长,三是校方。调研采用问卷星发放问卷方式和访谈,通过需求调研,了解当今校服需要“痛点”。
(一)问卷内容
问卷改编自2011年孙青青编织校服需求量表。量表分为五部分,分别是人口学变量、实用属性量表、审美属性量表、社会属性量表和校服选择图。问卷从校服的防护性、舒适性、经济性、款式、色彩、协调、面料、管理宣传、德育、标识十个维度进行施测。
(二)结果分析
1.问卷共发放250份,回收250份,其中有效问卷236份。性别频率分布:236份问卷,其中95位男性、141位女性;88位家长、148位学生。在236位被试中,高达219位选择校服中愿意出现种元素,仅17位被试不愿意选择中国元素。在款式选择中,34.3%的被试偏好中国款式、25.8%的被试偏好韩国款式、27.7%偏好英国款式。
2.性别差异,运用SPSS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实用需求、审美需求、社会需求三个维度和10个因子中,女生的平均值均高于男生平均值。其中,实用需求和管理宣传性在性别中具有显著差异。(P<0.05)。由此说明,女生在对校服各方面的需求都高于男生。
3.家长与学生差异,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家长对于校服的实用需求、社会需求平均值高于学生,审美需求低于学生。其中,实用需求、款式、协调性、面料、审美需求和德育性中家长与学生具有显著差异。(P<0.05)。由此说明,家长对于校服更看重是实用性和德育性,而学生更在意校服的审美需求。
结果得出,男生更在乎校服的防护性和舒适性,校服是否能方便运动,如打球、跑步;校服的面料是否吸汗透气。女生更在乎校服的款式色彩等搭配。家长们更加注重校服的实用性,是否适合孩子运动、身体发展以及价格问题。结合访谈校方更加注重校服是否能代表学校的风貌。一年四季都需要穿着的校服应该如何才能真正适合学生,满足三方的需求。由此,校服品牌可以通过了解三方需求,真正做到利益权衡之后设计出能满足三方需求的校服,这样才有市场竞争力。消费经济研究
三、结论
随着校服市场化进程及整体消费替代的空间,到2020年整个中国校服市场的空间预计达到1200亿元左右。校服市场分化、竞争者激烈,质量稳步上升,产生行业新标准。2017年4月20日在“上海国际校服·园服展览会”上乔治自发布了主题为“时尚化新色彩、功能化新材料、拓展丰富品类、融入当地文化”的2018年中国校服流行趋势,该趋势的发布或将形成行业新标准,推进中国校服行业发展进程。校服的地方保护主义可能减弱,逐渐形成全国性的交流贯通性校服采购。校服品牌不止局限于区域地方推广,而更多全国性的销售。全国性品牌的建立更加完整。个人认为,校服作为功能性极强的服装。其产业必然要考虑更多用户需求。校服的发展和变化逐渐会成熟但无法成为快时尚,它会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