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溪中华秋沙鸭越冬种群的现状调查

2018-11-23 02:50梅爱君鲁庆斌徐卫南
野生动物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越冬种群年度

梅爱君 刘 佳 鲁庆斌 高 欣 徐卫南

(1.浙江农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杭州,311300;2.杭州市临安区林业局,杭州,311300)

中华秋沙鸭(Mergussquamatus)隶属雁形目(Anseriformes),鸭科(Anatidae),秋沙鸭属。在CITES中列为附录I,在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列为濒危级(EN)[1];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列为稀有级(R),并被列为中国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

中华秋沙鸭最主要的繁殖地在俄罗斯东南部,国内繁殖于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和吉林两省[2-4]。中华秋沙鸭越冬于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等地[5]。目前,中华秋沙鸭种群数量不超过5000只,并处于下降趋势[1]。近年来对中华秋沙鸭种群数量与分布、繁殖、生理与行为等方面进行了部分研究报道[6-13]。2015年,杭州市临安区天目溪出现了中华秋沙鸭越冬种群。我们对该种群进行了监测调查,以提出科学的保护对策。

1 研究区概况

天目溪,因天目山得名,古名西溪。东关溪为天目溪最远之源,发源于临安与安吉交界的桐坑岗(海拔1506 m)。在临安区境内长56.8 km,有7条主要支流汇入,流域面积788.3 km2,天然落差1010 m,平均流量11.48 m3/s。该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四季变化明显。多年平均降水量1638.2 mm。流域以人工植被为主,主要有茶、桑、果、竹、杉木、马尾松(Pinusmassoniana)等树种组成的经济林或纯林和混交林。调查发现,中华秋沙鸭越冬活动的河段位于天目溪中段,全长约36 km。

2 研究方法

从11月至翌年3月,每月进行2~4次调查,每次调查为期1~2 d。由于早晨常雾大而观察不清楚,所以每日调查时间设为9:00~12:00和13:00~16:00 进行。

以2015年发现中华秋沙鸭区域为起点,沿途开慢车观测,对远离公路的河段则步行调查(图1)。使用20~45倍单筒和8~10倍双筒望远镜、手持GPS定位仪(Garmin eTrex H)及数码相机(佳能EOS 7DⅡ及佳能镜头EF100-400 mm f/4.5-5.6 LIS)等多种手段进行观测。在调查过程中,对发现中华秋沙鸭种群的生境,进行样点调查,以河面宽度为半径(通常50 m左右)做一个圆,记录圆内海拔高度、水深、河宽、水流速、植被类型及人为干扰因素等。

图1 天目溪中华秋沙鸭栖息的河段(◎为镇政府;○为村庄;★为中华秋沙鸭的活动地点)Fig.1 The reach of Chinese merganser in Tianmu River(◎ For the town government;○ For the village;★ For activity sites of merganser)

3 研究结果

3.1 种群大小与雌雄比例

经过3个年度的监测,在天目溪部分河段上观察到中华秋沙鸭,数量最多的1次是2016年度,达到10只;2015年度5只;2017年度6只。

从性比看,3个年度平均的雄雌性比为1∶3.8。其中,2017年度雄雌性比最高,为1∶3.3;2016年度雄雌性比最低,为1∶4.6。样本百分率uc检验得知,年度间雄雌性比差异不显著(年度间比较:2015~2016,uc=0.496;2015~2016,uc=0.442;2015~2016,uc=0.362)。

3.2 越冬生境特征

研究发现,中华秋沙鸭越冬活动的河道较为开阔,河宽30~60 m,附近有沙洲存在;水体较浅,水深40~60 cm;水流平缓,水的流速为0.3~0.5 m/s(表1)。其栖息地周围存在一定的人类活动,表现为距居民点较远,凡是河边有房屋的地段(离河岸小于100 m)均不见其活动踪迹;然离公路的距离却可远可近,甚至最近可达30 m,但这种生境需要茂密的乔灌木或竹林遮隔。这些均说明中华秋沙鸭对人为活动的影响较为敏感。

表1 天目溪中华秋沙鸭越冬生境特征

Tab.1 Habitat feature of Chinese merganser in Tianmu River

4 讨论

天目溪自2015年度发现有中华秋沙鸭越冬种群后,相继在2016年度和2017年度发现有中华秋沙鸭越冬栖息,因此可以认为,天目溪分布有稳定的中华秋沙鸭越冬种群,且呈小规模群体活动。与郑作新等报道的“常成对或以家庭为群”一致[14]。

中华秋沙鸭喜栖于地势和水流平缓的山林溪流,很少活动于大江大河[15]。这与它们的食性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它们的取食特性倾向于溪流中的水生动物,以流水中的中小型鱼类为主[16]。但是,中华秋沙鸭越冬的天目溪河段捕鱼活动较为普遍,主要有网捕(地网和撒网)、钓鱼等。在调查区域内,河中浮漂(即地网捕鱼)散布。从分布位置看,浮漂多在水流平缓的深潭和宽阔的河面,水流湍急的河滩比较少见。从上游到下游,浮漂数越来越多,密度也越来越大,密度最大的区域每隔1 m就有1个浮漂。调查发现,沿途有村民划船和沿河收取地笼,收取鱼虾;也有少数村民撒网捕鱼。在村庄附近,钓鱼活动也十分常见。访问得知,平均每个村庄附近的钓鱼人数不少于10人,有些钓鱼爱好者甚至通宵达旦地垂钓。少量的网捕和垂钓活动或许产生危害并不大,但大量的网捕和长期垂钓,势必将严重影响该流域内鱼类资源的生物量,不利于生态平衡,从而对中华秋沙鸭的栖息造成不利影响或危害。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尽早采取措施,禁止一切不合法的捕鱼行为;加强宣传教育,灌输保护环境的思想,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要从根本上清除这种危害环境的陋习,应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指导下,引导村民制定新的乡规民约,使之成为村民自觉的行为准则。

在调查的河段中,有2个大型挖沙船在日夜不断地工作,机械噪音很大,数公里之外都能听见,其不利影响十分明显:(1)河床深度下切,水面变窄,边缘大量砂石裸露,风化成为扬尘,污染环境,致使水生生物栖息环境不断恶化[17]。(2)在河道中采挖砂石,原本平坦的河道将出现大量深坑,河床高低不平,水流不畅,易形成漩涡,掏空和切割堤基,破坏河床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使堤防失稳,造成堤岸崩塌,危及防洪安全[17]。(3)挖沙船产生的机器轰鸣声,对野生动物产生严重的干扰,特别是对敏感性很强的中华秋沙鸭来说,影响颇为巨大[18]。这些干扰将会严重阻碍中华秋沙鸭的越冬活动。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尽早采取措施,取消这些采砂行为。至少在采砂时间(回避中华秋沙鸭越冬栖息的时间)和采砂量上加以控制,尽最大努力减少对野生动物和河堤的不利影响。

调查发现,家鸭养殖活动在各村中很常见。在中华秋沙鸭越冬活动的河段,家鸭群不下10个,每群大小200~300只到1000多只不等,合计不少于5000只。家鸭的食性很杂,植物部分主要包括根茎和种子等,动物部分主要包括小鱼、甲壳动物和水生昆虫等。可见,家鸭取食的动物部分与中华秋沙鸭的食性是相似的,因此,家鸭与中华秋沙鸭形成了食物竞争关系。实际观察也发现,中华秋沙鸭回避家鸭活动的区域。如果家鸭的数量足够大,必将降低中华秋沙鸭食物丰富度和食物的可获得性,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华秋沙鸭的生存造成不利影响[18]。

中华秋沙鸭是一个种群数量稀少的濒危物种,开展其越冬种群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有利于该物种的种群恢复。因此,在中华秋沙鸭越冬地实施沙场整治、禁止捕鱼和取消人工养鸭等相关措施,应成为天目溪中华秋沙鸭保护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应建立中华秋沙鸭监测网络,开展保护宣传,提高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

猜你喜欢
越冬种群年度
山西省发现刺五加种群分布
罗氏沼虾越冬养殖试验
年度新锐之星
年度创意之星
奶牛安全越冬要抓好防寒保温
年度
鱼类越冬综合症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基于双种群CSO算法重构的含DG配网故障恢复
2龄草鱼越冬掉膘影响因素的研究
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率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