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燕,粟穗馨,欧玲
(广西玉林农业学校,广西玉林537000)
我国已有多位学者对如何结合本土文化培养人才进行了研究,如哈尔滨师范大学的陈云奔和陈霞博士进行了关于黑龙江乌拉嘎鄂伦春族学校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我国已有多位学者对如何结合本土民族文化培养人才进行了研究,内蒙古通辽蒙古族中学校长高娃进行了如何推进民族教育事业,传承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西南大学的井详贵博士进行了纳西族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机制研究等。从本土视觉来看,许多新兴课程的思想、理论及方法使我国课程研究逐步由引进与模仿研究向纵深本土化研究发展。我国的学界现已充分认识到了本土经验及实践对于教学本土化的作用。
在经济和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教育本土化意识已经深入职业学校,比如浙江、江苏等发达地区中职学校教学课程中已经深深打上了本土文化的烙印,对学生本土文化内涵塑造和传承上取得的成就给了其他的地区许多经验借鉴。
在经济和工业欠发达的地区,本土文化教育的意识还没有真正在职业院校形成,特别是在中职学校,教师们本身就缺乏本土化意识。此外,我国参与课程本土化研究机构虽较多,但多数是梳理总结性和概念争论性研究,缺乏具体的,求真性的研究。我国是个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的大国,受几千年农耕文化的影响,本土文化的乡村旅游资源各有姿态,由于本土化意识的缺乏,教师们总是给学生填鸭式的灌输异域元素,学生们对五花八门的异域元素虽充满好奇但是缺乏找到符合自己未来就业的一个准确指引,反而是天马行空的不切实际。这促使乡村旅游教学内容本土化迫切需要更具体的研究以便推广。
教学内容本土化是教学内容源于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情,乡村旅游本土化可以借助岭南玉林丰富的乡村特色观光旅游资源:玉林是全国闻名的鱼米之乡、荔枝之乡、桂圆之乡、沙田柚之乡、兰花之乡、三黄鸡之乡,尤其是近年来,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产品展览的规划开展,乡村旅游配套设施不断丰富和完善。本土化的乡村旅游课堂教学内容可以就地取材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本土化资源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又回到教学第一线中进行实践研究,服务于课堂教学,采用边实践研究边推广的形式进行。
为推进课程本土化进程,需要对教师进行本土化培训增强教师本土化意识,让教师具备并掌握符合本土实际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甚至考试方法等,提高教师使用本土化教材应用技巧。教师本土化,教材本土化并驾齐驱为中职旅游专业课程内容本土化的推广保驾护航。
本土乡村旅游文化教学案例出自当地的乡村旅游,是学生们熟悉并关心的真实情况。以朴实、亲切、本真的特点给课堂教学注入生动活泼的色彩激发学生兴趣,吸引着学生们一起学习和探索讨论,真实熟悉的教学案例能够引起学生们共鸣,同时教师运用教学手段解决案例出现的问题能让学生记忆深刻,能实际操作运用且容易举一反三。
积极利用当地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发展环境,因地制宜将乡村旅游本土知识设为基础的校本课程,培养学生传承岭南特色本土文化,建设美丽家乡,同时利用学生熟悉环境的自身优势开拓就业途径,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做到“全球化眼光,本土化发展”。借助学校每年组织大量的农民工职业培训这趟顺风车对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行案例资料收集,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用前沿农业现代化建设、乡村旅游经济和休闲农业发展信息来充实课堂内容,对吸引学生、改进提高教学效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中职旅游专业乡村旅游教学内容本土化实施的重要前提是教师教学意识和手段的本土化,所以教师教学本土化的培养也是关键。教师一是需每年到当地企业了解本土行业动态,提高教学本土化意识,把行业发展动态搬进教学课堂以贴近企业岗位要求,结合地情、校情,调整教情,把教学内容本土化;二是积极参加教师本土化培训,利用专业教学培训、校内教学培训、区直培训等手段提高教师教学本土化意识,掌握和运用本土化教学方法,促进本土化课程的建设。
可通过教师下企业实践、调查走访等收集整理成册,与企业专家开展讲座进行产教融合切入探究,把本土文化教学内容实践需解决的问题通过收集的案例运用到课堂上进行分析解决,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教学研究、及对学生进行本土文化内涵传承培养,及时解决在教学管理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本土文化教学案例库要根据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适时更新和补充。
通过上述探索,我们对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乡村旅游教学本土化研究的方法和实践有了基本了解。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业也在不断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需求增大。为更好地服务于广西及玉林当地的旅游经济,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必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积极调整和教学本土化建设,培养出应用型旅游专业人才。教学本土化课程改革既是一个不断适应本土“地情”与“校情”入乡随俗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打造旅游专业特色化,适应本土“教情”与“学情”的创新过程。中职学校注重职业技能与实践教学,因此乡村旅游教学的本土化研究必然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地域化及特色化的研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