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秀明
【摘要】台湾档案的数位典藏项目已实施近15年,重点档案基本全部数字化(数位化),本文通过对台湾高校数位典藏做法进行分析,促进福建高校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台湾档案;数位典藏;福建高校
数位典藏(digital archive)指的是以数位方式处理(拍摄、全文输入、扫描等),并加上元数据(Metadata)的描述,以数位档案的形式储存。台湾档案的数位典藏,是档案信息的数据化处理和收藏。该项目已实施近15年,重点档案已经基本全部数字化(数位化)。具有起步早、层次高、成效大的特点,基本形成了网络利用、高效便捷、资源共享的良好态势。数字化成果降低了利用者获取资料的门槛,不仅使利用者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数据资料,还可以整合不同领域的数据,进行跨时间和地域的研究。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台湾的档案同行们更加注重数据的“加值”开发。即在数字化阶段,为数据做好更多的注解,为今后的深度开发做好准备。
一、台湾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一)注重地方历史档案资源的收集。台湾档案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机构团体的档案,这是由公私机构团体所产生或接受的原始记录,如函、令、报告书等,这类由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形成的档案,保存在档案形成单位,主要为它们本机关行政工作服务,不对外开放;另一个是个人文书集藏和家族民间文书,这个由个人所产生或保存的第一手资料,日记、照片、文稿、画作等,或为维系家族宗亲生活与财产证明所留下来的一手记录,含地契、图画、族谱、传统商业书信等,这类档案保存在历史研究单位或文物保管单位的档案,一般除涉及个人隐私部分,均对社会各界开放。如宜兰县史馆和兰阳博物馆都十分关注地方档案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做法上,一是每隔一个阶段都要对宜兰县政府档案科拟销毁的档案中选取与宜兰县地方历史有关材料,接收进馆保存。二是通过展览,让民众了解档案馆,增强参观者对档案典藏单位的信任,让参观者自觉提供捐赠线索,扩大史料收集范围。三是把地方耆老请到馆内,口述宜兰历史形成口述档案,征集他们手中的历史物件、档案,以此来丰富馆藏。从展览效果来看,正因为藏品都来自民间,如老地契、老照片、老证件等,展示的是民众熟悉的物件,讲述的是民众身边的故事,大家喜闻乐见。台湾同行的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地方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二)注重“讲好一个故事”的展览形式。台湾同行举办展览的做法和理念同样值得借鉴。理念上,宜兰县史馆、兰阳博物馆和东华大学都不约而同地提出要“讲好一个故事”,这就要求一是要合理规划展览的位置和流线,方便民众参观。二是要合理规划展览内容,使之成为一个相互衔接的“故事”。做法上,一是合理规划主题。在档案展示的主题确定前,多深入学校、村、社区调查研究,多与学校老师、村、社区热爱社会工作的资深人士沟通交流,征求档案展示主题意向,使展览更贴近群众。三是展览采用开放式。参观者不需预约,只要在正常工作时间内可随时参观,还为展览设计了丰富多彩的纪念印戳,参观者可以盖章留念,增加了参观者的亲近感、参与感。四是展览内容注重互动性,布展多采用声像档案,将一些珍贵的声像档案转换为数字视频供观众实时观看,特别注重利用各种高新技术与青少年展开互动,如3D建模等技术的运用,布展形式活泼多样、生动温馨,融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记忆。五是关注参观者的感受。在档案展示过程中,让大人、孩子等不同类别的受众,写下参观感受,然后将这些观后感遴选展出,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和“回头率”。
“历史像地图,可以让我们在时间里旅行”,这是一个小学生写下的观后感,纯真、朴实,非修饰性的语言最能体现对档案与历史的真实认知。
二、台湾高校档案数位化建设
(一)注重通过数字化为档案数据“加值”服务。无论是东华大学还是政大的数位典藏数据库的网站应用设计都尽可能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史料分类明确,检索功能强大,给学者以很大的助力,让他们更便捷更高效地查阅和利用档案。为了方便专家学者研究,政治大学图书资讯与档案学研究所提出了
“档案支援数位人文”的工作理念和做法。所谓“数位人文”,用人文的解析角度去了解研究对象的整体脉络和内在的意义结构,并以信息化、数字化等工具帮助理清研究主题的细节,对资料进行梳理和探勘,从而形成在“人”与“数位工具”之间不断往返与对话而最具生产力的工作模式。在数据“加值”基础上,专门开发了一套数位人文研究平台,在一般检索功能基础上,建立了词频分析、资料探勘、资讯视觉化等功能,对数字化的成果进行相互关联、更容易对数据进行分析、整合。例如词频功能,就是把某个关键词(人物或地名等)在馆藏档案数据中的分布情况,通过视觉化的效果,呈现在利用者面前,指明了参考方向,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注重档案数位典藏资料库建设,促进档案资源信息区域共享。东华大学图书馆数位典藏资料库,除涉及个人隐私部分,均在互联网上共享,整个台湾的图书馆及37所大专院校之间相互有合作,通过文献传递服务系统,共享文献目录、馆际借记书等方式,直接上网免费查阅并进行下载。老师学生只要申请即可凭借学生证、教师证,在东部地区11所大专院校一证通行。东华大学图书馆设有月眉馆讯,里面有一个版块是专门用于报道活动的消息,资源推广,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讯息,只要登入图书馆网站就可以阅览。
(三)注重档案专题化建设,提升档案人文服务。台湾高校档案部门在建设档案全文数据库的同时,注重对海量数据进行整合、挖掘,建设了多样化的专题数据库,例如政治大学就建立了“我乐多斋”“台湾政治与社会发展海外史料资料库”“民俗台湾”等多个专题数据库,提供多种检索手段。在加强网络远程利用的同时,还针对普通利用者不易掌握检索利用方法的情况,在信息社会共享的过程中通过专题数据库可极大地方便利用者,使民眾可以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经档案资讯查询窗口,随时上网查询检索,提高了档案信息检索效率和服务质量,扩大了档案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
三、借鉴台湾高校做法,促进福建高校建设
两岸专业档案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做法各有千秋,但我省高校档案建设各自为政,信息资源共享不尽人意。当前,福建省已经确定了数字化工作的目标,“闽委办〔2015〕1号文”规定:到2020年,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80%要完成数字化。台湾在档案收集、档案数字化以及利用服务、信息共享方面的许多经验对于我省和高校更好地做好档案数字化工作,对数字化成果进行“加值”开发服务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台湾高校在档案数字化与信息共享方面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一)立足本地区优势和独特历史文化,开展档案资源建设。收集较为完整的反映本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地方特色档案资料,收集反映本地区历史的民俗文化、名人、老字号等档案资料。
(二)加快馆藏档案数字化建设进程。已完成馆藏数字化任务的档案馆,可尝试对重要的、珍贵的档案,以专题形式开展档案深度注解工作,起示范作用。
(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快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加快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推动全省高校馆际共享和跨馆出证工作,满足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大众对档案信息的需求。
(四)高校可与地方档案资源共享,合作举办展览。要挖掘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文化精品,发挥档案社会科学普及教育社会基地优势,普及科学知识和历史知识。要紧扣社会热点、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要纪念日等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档案展览。举办展览时,可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共同为展览选题,借助高校各类人才齐全、水平高和信息化设备齐全等优势举办各类展览。展览时可采取文学、图片、三维动画等形式进行,让教职工和社会民众走进高校档案馆,利用新学期开学举办有益青年学生身心健康的各种档案史料教育活动,帮助青年学生成长。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I60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