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老师,您还好吗?

2018-11-22 11:07王晓林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8年9期
关键词:北川县北川日报

王晓林

再过几天,就是“5·12”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祭,我的脑海里不由自主地闪现出一个清晰的影像。

他,就是远在北川县小坝羌族藏族自治乡的胡宗裔老师。

我与胡老师偶识于2000年4月下旬。当时,我还在乡镇工作,有幸应邀参加《四川农村日报》社举办的首届新闻培训班。到达指定地点报到后,我径直朝房间走去。刚放下行李,只见一个中等身材、略显清瘦、衣着朴素的长者快步走了进来,笑容满面。我还未开口,他就主动搭讪:“老师,你来自哪个县?”随后,他又问了些其他的话,我如实相告,很快消除了彼此的距离,便和他攀谈起来。没过多久,到了晚饭时间,进入宴会大厅,发现不时有报社领导及编辑老师跟他打招呼,问长问短,格外亲切,心里嘀咕:“这位平凡的老人怎么会赢得如此高的人气——”疑团,在当天晚上我俩的交谈中渐渐解开。

胡宗裔原籍遂宁射洪县,上世纪60年代末举家迁往北川县小坝乡,他精通财务,是当地出了名的“铁算盘”。1980年,被县农业局领导看中并被聘为会计,工作之余,他试着写新闻稿子,其处女作《局长送种》见诸省市报端后,更加激发了他的写作热情,不论是在县城谋事,还是返乡务农,胡宗裔老人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在他十多年的村党支部书记任职期间,方圆二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他对村里情况了如指掌,大到规划发展,小到纠纷调解,这些无疑为他提供了丰富的新闻素材。那一本本厚重的剪贴本上,收藏的近万篇作品,是他用手中的那支笔,写出他对新闻的热爱。

胡老师对新闻写作的执着追求,深深地震撼着我,感染着我,激励着我,让我下定了吃苦的决心。每次上课,他总是挑最靠前的座位,专心听讲,笔记认真,俨然一个遵规守纪的小学生。我打心眼里敬佩他,我们谈风土人情,谈人生经历,谈写稿感受,谈家庭生活。在我面前,他岂止是一个长者,分明是一个良师!

培训结束,返回工作岗位后,胡宗裔老师的形象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总觉得很有写他的必要。我利用一个晚上的时间,一气呵成,以《老骥伏枥笔耕不辍》为题,客观地反映了他在漫漫写作路上的感人事迹,稿子很快就在报纸上发表了。

时隔四年,我和胡宗裔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在蓉城相聚,又是一次久别后的畅谈。从他口里得知,因身体原因,他前不久主动辞去职务,把位置让给了年轻人,但他仍表示,新闻这个行当还要继续干下去,拿他的话说:“除非走不动了,脑子不听使唤了。”他用行动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只要留意翻阅《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等报纸,就能看见胡宗裔老师的作品,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实属不易!

自那以后,我們就再没有相见。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以战地记者的身份,被派往平武县平通镇进行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在灾区的十多个日日夜夜里,我时刻挂念着胡宗裔老人一家人的安危。我从其他渠道得到了他的手机号码,尽管平通离北川不远,但由于路途阻隔,通讯中断,仍是杳无音信。就这样,我怀着惆怅的心情回到了大竹县,满是不安和遗憾。

6月10日,即返程后的第三天,我正在办公室忙碌,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我迅即拿起话筒:“喂,你是王老师吗?我是北川小坝的胡宗裔呀!”由于对方信号不好,反复几次后我才听清楚。他在电话那头哽咽地说起地震造成的家庭不幸,目前面临的处境以及生活物资的匮乏。他的讲述令我感同身受,天灾无情啊!电话这头的我,除了说一些安慰的话语外,一时也是不知所措。

搁罢电话,我立即与当地报社领导取得了联系,希望通过他们把我捐赠的一千元现金转交给胡老师。不久,胡老师就给我回了电话,告诉我钱已收到,连声道谢,还邀请到他家中做客,我满口应允。

15年光阴转瞬即逝,不知胡宗裔老人身体还硬朗不?日子过得还好吗?

责任编辑:李梅

猜你喜欢
北川县北川日报
“乡村振兴看郭牛”采风创作活动在北川县擂鼓镇举行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随风入羌山 共唱振兴歌 “贴近自然,走进乡村”文学采风创作交流活动在北川县举行
北川县:扎实开展在建工程项目劳动保障执法检查
北川的味道(四题)
羌山下的关爱——访四川省关工委抗震救灾模范、北川县关工委执行主任薛斌如
对《朝鲜日报》涉藏报道的思考
西宁市北川河综合治理工程设计探索
北川让梦想飞得更高
情系北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