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红
休假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人们几乎还来不及用心感受,转眼之间,国庆长假就这么结束了。无论是出门旅游的,还是归乡省亲的,都不得不恢复生活的日常。只是心底里还惦念着假期里的狂欢或闲适,在工作或学习之余,把玩着从各处景点收集而来的纪念品,欣赏着手机相册中的风景和摆出各种姿势的自己和家人,怀想着已经逝去的假日时光,多少还是会有些怅然若失的。
各种大数据在为我们盘点今年长假的各种盈亏变化。比如,去长城的游客大约是多少、泰山景区接待了多少游人、高速公路在哪个时间段最堵、高铁运送的旅客增加了几个百分点、“饿了吗”送出去的外卖中哪个菜系的菜最多、出境游的热点又转移到了哪里,等等。当然,完全在人们意料之中的,就是在旅游度假过程中的各种不文明行为,也相继被曝了出来。管子有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按说今天人们的生活好了,有闲有钱了才出去旅游,却为何还会有如此不顾礼节没有荣辱感的行为呢?
古人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二者均有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的功能。尤其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行万里路不仅可以使人们观赏到沿途的风景,还可以领略到新奇迥异的礼俗文化,经历别样的生活方式。而现代人的旅游,还在走马观花、欣赏美景、享受美食之外,增加了放松身体、安顿心灵的希冀。不仅如此,当旅游发展成为一种产业后,不消说那些曾经的名山大川吸引着八方来客,即便是那些静谧的田园乡村、人迹罕至的荒野峡谷,也会招来不惧辛劳的探访者。对“别人的生活”的好奇和窥视,似乎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人们从自己熟悉的地方,“旅游”到陌生的他乡,互换着熟悉与陌生的角色,生活也因此变得热闹而匆忙。
对于游客来说,入境问禁、入乡随俗、遵守当地法律、不扰乱他人生活、不使当地居民生活失序,是最基本的要求。即便是在那些信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依靠旅游业发展经济的地方,到访者也不应有“我花钱,我就是大爷”的心态。有些人认为自己是来送钱消费的,于是就可以任性地甚至是破坏性地挥霍旅游资源,在尽情地“吃住行游購娱”后毫不客气和愧疚地留下遍地垃圾,这样无所顾忌、为所欲为的旅者,肯定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这几年出境游的国人越来越多,而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也随之“走出了国门”,致使当地的酒店、餐馆,不得不专门用汉语做一些警示牌,如“请保持安静”“请不要大声喧哗”等,国人难免会脸上挂不住,但若仔细阅读一下那些提示,就会觉得毛病确实出在咱们自己人身上。这些生活中的规矩,是连黄口小儿都知道应该遵守的,可我们的游客就是做不到,人家一提示就认为是歧视,其实它和歧视无关,只和人的素养有关。
记得吴趼人的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第五十五回中,讲到一个“军门”的故事。主人公坐船从上海到广东,和该船的买办叙谈,问及坐大餐房的收费情况,买办在回答后,又补充了一个细节:“若是外国行家的船,他还情愿空着,不准中国人坐呢。”个中缘由很简单。有一回,一个军门大人,带着家眷,坐了大餐房。那回是夏天,那位军门光着脊梁,光着脚,坐在客座里,还要支着腿,在那里抠脚丫,外国人看着,已经厌烦得不得了。大餐间里本来备着水厕,厕门上有钥匙,男女可用的,那位太太偏要用自己的马桶。用了,舀了,洗了,就拿回他自己房里,倒也罢了,偏又嫌它湿,搁在客座里晾着。外国人见了,可不答应了,把他们撵了出来。虽然中国人不见得个个如此,但买办的回答也很有道理,“一个小鸡不好,带坏一笼了”。在晚清那个时代,洋人还真的是挺看轻中国人的,不过依这个故事来看,外国船家之所以不做中国人的生意,倒真不是其故意侮慢,而是“军门”及其“太太”的行为实在是太把船舱当自己“家”了,这样“不拘小节”的客人,即便是中国人也觉得腌臜,难怪买办说是“我们中国人自取的”了。
以旁观者的心态,欣赏别处的风景,尊重他人的生活,结识朋友,开阔胸襟,增长见识,愉悦身心,这或许才是旅游者的正确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