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文艳 王嵩川
河南省洛阳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471000)
人工流产术是意外妊娠的补救措施,虽然技术已成熟,但流产术特别是重复流产仍有较高的并发症或后遗症,给妇女身心造成危害[1-2]。减少意外妊娠是减少人工流产、重复流产及保护女性生殖健康的必要措施。流产后关爱[3](PAC)可降低重复流产率,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但PAC服务流程及内容等尚未统一。鉴于此,本单位尝试应用行为转变理论[4]指导下PAC门诊管理,优化PAC门诊服务,促进意外妊娠女性建立有效的避孕行为。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本院妇产科门诊因意外妊娠要求人工流产的女性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停经6~12周、尿妊娠试验阳性、B超提示宫内妊娠;②意识清楚、可正常沟通交流、可独立完成问卷调查;③自愿参与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具有既往精神疾病史、意识障碍等不能正常沟通交流者;②合并肿瘤、生殖器炎症及重度全身性疾病者;③急诊手术、因病理因素行人工流产者;④更换电话联系方式等各种原因中途自愿退出研究者。使用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1.2.1对照组常规门诊PAC服务模式,即参照人工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指南中PAC门诊服务流程及内容,并根据本院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①人工流产前,集体宣教同时发放健康宣传手册,内容包括人工流产可能的并发症,避孕方法适应症、可能的副反应、使用注意事项等。②人工流产当日,行单独咨询询问此次意外妊娠的原因、既往避孕方法等,讲解流产前后注意事项,提供避孕咨询,发放健康教育处方、流产后避孕及必要的避孕药具,预约术后随访时间。③随访,流产后观察30min,离院前再次讲解人工流产后注意事项、复查时间、口服避孕药使用方法等;流产后2周门诊复诊或电话随访,了解流产后出血、月经恢复、并发症及避孕方法使用等情况,并预约流产术后1、3、6、12个月门诊或电话随访,评估流产后避孕措施使用情况,包括是否坚持避孕、避孕方法是否存在问题及是否再次意外妊娠等,并指导后续使用的避孕方法及种类。
1.2.2观察组使用行为转变理论指导PAC门诊管理,即在对照组基础之上运用行为转变理论完善PAC门诊服务流程和内容,根据女性行为变化的过程及需要进行多个途径引导,促进健康行为的建立。分为前意识、意识、准备、行为、维持5个阶段:①前意识阶段,预约人工流产时准备阶段,在门诊室进行个体评估,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并解答问题,制定个性化宣教干预方案。评估内容包括基本情况、流产次数及原因、人工流产方式的选择及避孕知识、获取途径等;发放健康宣传资料及分享正反两方面案例,宣教人工流产相关知识及使用避孕措施的意义,同时鼓励妇女主动寻求帮助,了解其行为未改变的影响因素。②意识阶段,人工流产当日的准备阶段,单独咨询与健康宣教,包括肯定患者意识行为、探讨避孕行为的利与弊、推荐正确的避孕行为、妇女回顾并自述不一致认知和行为、男性伴侣自述感受、帮助分析并解决采取避孕行为的顾虑。③准备阶段,人工流产当日,宣传避孕知识,包括共同制定短期目标及切实可行的避孕计划、鼓励妇女准备避孕药具、指导正确使用、解答疑难问题、提供电话咨询方式。④行动及维持阶段,流产后2周门诊复查时,对妇女行为转变给予肯定、鼓励男性伴侣对有效避孕的有效作用等;流产后1、3、6、12个月电话随访,了解避孕措施未落实原因、提供可替代避孕的建议,同时对干预计划适时评价及调整。
收集并整理研究对象调查数据。①基本情况,管理前(预约人工流产时间时)门诊发放一般资料问卷,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婚育情况、流产史、人工流产方式等;②避孕情况,包括避孕知识、避孕措施、再次意外妊娠3项指标,避孕知识、避孕措施在管理前和管理后(流产后12个月随访时)调查,再次意外妊娠在管理后进行调查。调查过程中统一指导用语,双人核对录入数据。效果评价标准:①避孕情况,调查表包括10个是非题,全部回答正确为掌握,答错≥1题为未掌握,避孕知识掌握率=(回答正确例数/总例数)×100%;②避孕措施,调查表包括未避孕、采取避孕措施(宫内节育器、口服避孕药、安全套、紧急避孕等)2项,避孕措施使用率=(采取避孕措施例数/总例数)×100%;③再次意外妊娠,调查流产术后12个月内非意愿妊娠为再次意外妊娠,再次意外妊娠率=(妊娠例数/总例数)×100%。
共纳入研究对象80例,每组4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管理前,两组研究对象避孕知识掌握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管理后,观察组避孕知识掌握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研究对象避孕知识掌握情况比较(例)
管理前,两组研究对象避孕措施使用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管理后,观察组避孕措施使用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人工流产后12个月随访,观察组再次意外妊娠1例(2.5%),对照组3例(7.5%),两组再次意外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26,P=0.61)。
表3 两组研究对象避孕措施使用情况比较(例)
PAC作为标准化的人工流产服务流程,主要目的为向育龄女性主动宣传避孕知识并及时落实有效避孕措施,以减少重复流产,提高女性的生殖健康水平。目前,我国PAC门诊服务处于发展阶段,尚需不断总结经验和完善[5-6]。行为转变理论指出人的行为在合理控制外界的干预下,可以被引导、改变并向预定方向进行发展。
本文应用了行为转变理论指导PAC门诊管理,并探讨对意外妊娠女性有效避孕的影响。结果显示,观察组管理后的避孕知识掌握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说明该管理模式可增强意外妊娠女性避孕知识水平,这与相关研究一致性[7]。本文调查也提示出意外妊娠女性对避孕知识知之甚少,大部分都缺乏避孕意识,或者不知道如何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本研究根据PAC内容要求,制定了流产后咨询服务与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可抓住意外妊娠女性到医院门诊就诊的时机,充分利用其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大力宣传避孕等知识,从而使其增强预防意外妊娠的意识,知情选择适合自身的避孕方法,逐步提高避孕知识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管理后的避孕措施使用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再次意外妊娠率仅2.5%,说明行为转变理论指导PAC门诊管理可帮助意外妊娠女性及时落实有效避孕措施和正确使用方法,减少再次意外妊娠,这与相关研究一致性[8]。此外,两组再次意外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本次纳入病例较少相关,建议进一步扩大病例以验证本研究结论。行为转变理论指导PAC门诊管理在提供生殖健康与避孕知识的同时,对意外妊娠女性适时开展了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引导其正确认知并使用避孕措施,改变避孕状况。其中:①前意识阶段,通过个体评估进行避孕知识宣教,可使PAC服务内容更加符合个体情况,从而增强女性参与性和积极性,建立避孕意愿。②意识阶段,通过单独咨询等方式反复进行避孕知识宣教,并使男性伴侣参与,可使PAC门诊服务的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且范围更广,从多个方面分析有效避孕的影响因素,并经决策平衡强烈认识到采取有效避孕行为利大于弊,激发避孕的内在动机。③准备阶段,通过共同制定方案、提供有效避孕方法等干预,使PAC门诊服务内容更加规范化且易接受,使其采取有效避孕行为或开始准备。④行动和维持阶段,通过给予妇女行为转变的肯定并鼓励主动寻求男性伴侣的帮助等干预,使PAC门诊服务更具有延续性,使妇女在缺少医务人员的监督和提醒下,仍然保持良好的有效避孕行为并坚持避孕,减少再次意外妊娠的发生。
综上所述,行为转变理论指导PAC门诊管理可提高意外妊娠女性的避孕知识水平和有效避孕措施使用率,避免再次发生意外妊娠,有效保障女性身心健康,值得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