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红远
开展挂职锻炼是组织培养干部拓展视野、增长见识、丰富阅历、提升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党政人才的重要举措。然而,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基层,部分挂职干部作用发挥往往不够充分,把“交流”当“郊游”,把“炼金”当“镀金”,不同程度存在干部挂职“挂空挡”的不良现象。一是“挂名不出征”的投机现象。部分干部到基层挂职,只是抱着“丰富简历”的态度,到挂职单位挂个名,却很少看见人影,“神龙见首不见尾”,只挂名不出面。二是“出征不出心”的应付现象。有的挂职干部虽然人在基层,却无心干好工作,把自己当“局外人”“身在曹营心在汉”,只转转不用心。三是“出心不出力”的临时现象。有的干部自认为挂职工作属于暂时性工作,怕出事怕担责,索性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出工不出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说说不落实。
据不完全统计,2015-2016年,苏北某县共接收上级下派12名科级挂职干部,其中有10名同志按时到岗,日常工作平均出勤率只有70%左右,民主测评平均优称率不超过80%。这些现象违背了挂职锻炼的初衷,辜负了组织信任,耽误了干部成长,影响了队伍形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派出单位“有私心”。从派出单位来说,一方面,出于部门利益,不能从事业发展和干部成长角度出发,只考虑自己“一亩三分地”,不愿意将真正具有发展潜力、需要挂职锻炼的干部向组织推荐,只把一些工作一般、可有可无的人员派下去,导致组织真正需要的人“下不去”;另一方面,派出单位虽然把干部派出去了,但还让其承担原单位业务,导致挂职干部“两头跑”,不能真正沉下心开展工作,挂职工作精力投入受限。二是接收单位“不放心”。从接收单位来说,干部挂职工作时间短,出于对挂职人员背景、来历等情况的不了解和短期行为的担心,一方面,对上级“空降”干部,管理上有畏难情绪,不想管、不敢管;另一方面,对上级下派干部当“客人”,工作分工上也不分配什么硬任务或实质性工作,大多安排一些辅助性的虚职,导致挂职干部缺乏归属感,影响工作情绪。三是挂职干部“难尽心”。从挂职干部自身来说,有些人对挂职工作认识不深、意愿不强,盲目“跟风”,抱着“走过场”的思想;有些人当初就是为了在基层“挂个经历”,好为日后提拔“镀个金身”,工作不踏实、不认真。同时,由于接收单位放松对挂职干部的管理,加之挂职干部脱离原单位,派出单位也无法掌握派出干部的日常表现,导致出现“两不管”的“真空”现象,让部分挂职干部逐渐放任自己的行为“混基层”。
因此,做好干部挂职锻炼工作,必须坚持严格选派、严格管理、严格考核,才能确保挂职锻炼取得实效。一要严格选派,确保选准选优。明确选派人员必须是政治素质过硬,熟悉和了解挂职工作,具有吃苦耐劳和无私奉献精神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等。要健全优选机制,坚持因岗选人、精准选派的原则,强化候选对象人岗相适、岗位匹配等情况分析研判,确保选准、选好、选优。二要严格管理,确保尽心尽力。健全完善干部挂职谈心交流、动态管理、跟踪监测、定期分析等制度,建立组织部门总管、挂职单位主管、派出单位协管、挂职干部自管“四位一体”的跟踪记实管理机制,并实时预警提醒,各方合力,促使挂职工作取得实效。三要严格考核,确保有为有位。建立挂职干部跟进考核机制,将评价主体向体制内外延伸,保证能够全面客观科学了解挂职干部德才素质和关键时候表现。加强动态培养,对表现优秀、实绩突出、条件成熟的优先推荐提拔使用,对不胜任或不适合继续培养的干部及时予以召回,防止一派不管、一挂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