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构建学生真实生长的有效路径

2018-11-21 10:12倪敏
江苏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经历生长

倪敏

【关键词】经历;倍的认识;生长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41-0062-04

目前,“苏教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都在二年级上册学习《倍的认识》,我们发现“倍”概念的建立是在学生掌握简单乘除知识之后,它是依据乘除知识中“份”的概念扩展而来,因此,两种版本的教材都是先让学生在“几个几”的基础上初步认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并在“实际运用”或“变式结构”中,从更高层面对“倍”的概念进行再认识。当然,两种版本的教材还存在一些区别,苏教版教材侧重于通过“倍”的概念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拓宽运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人教版教材强调“谁和谁比”,关注“倍的知识”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产生和发展。在最近一次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笔者聆听了人教版《倍的认识》一课,整节课教师带领学生不断超越自我,体验探究之乐,从而使“倍”的概念不断深化,一些教学片段让人回味无穷。同时,本人结合苏教版教学的经历认为,如何让学生在经历中真实生长可以进一步探索。

一、经历活动,让数学学习过程真实有效

1.巧设活动,经历过程。

本节课教师设计了两次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在这样“静悄悄”经历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真实发生的。

师:小兔家还有白萝卜,白萝卜也跟胡萝卜作比较,会是几倍关系呢?拿出你们桌面上的练习纸,动笔圈一圈、填一填、找一找,究竟是几倍?

学生在初步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圈一圈、填一填等活动进行验证。这些活动让每一位学生又一次经历了“倍”的形成过程,知道了胡萝卜是2根,要把胡萝卜看成1份;白萝卜也要2根2根地摆,可以摆5份;因为白萝卜有5个2根,所以白萝卜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师:小兔在思考,种什么才能让白菜和萝卜有倍数关系呢?请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商量,帮小兔出出主意。

菜园里已经种了9棵白菜,2棵萝卜,还有一个坑。如果在这个坑里种萝卜,萝卜就有3棵,白菜的数量是萝卜的3倍。如果在这个坑里种白菜,白菜就有10棵,白菜数量是萝卜的5倍。

2.放低重心,有效活動。

第一次活动是新知学完之后的快速反应,教师设计了学生的独立活动,要求每位学生在练习纸上圈一圈、填一填,找出白萝卜是胡萝卜的几倍,通过这样的活动,以较低的重心让学生经历过程、及时巩固,1分30秒的活动时间甚为合理。第二次活动是解决问题,这道题较为复杂,且为一题多解,整个解答过程教师大约花了14分钟,然而“让学生同桌合作商量种什么”的时间却仅用了30秒左右,其他过程则在师生对话中逐步完成。问题虽然在交流中解决了,但问题的解决过程只涉及教师与几位学生之间的互动,只有部分跟教师交流的学生参与了过程,并不是每个学生都真正经历了过程,这里看似有一个同桌互说的活动,但是学生在题意尚未完全理解的前提下,只是猜想而已,未必能解释原因。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进一步放低重心,重新设计活动,通过核心问题推进教学:请每位同学在练习纸上画一画、想一想、填一填,如果在上面种( ),那么( )是( )的( )倍;如果在上面种( ),那么( )是( )的( )倍。把活动化为行动,学生真正经历两种情况的问题解决过程,才能在“做”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二、经历合作,让数学情感态度真实体现

1.多向合作,完善表达。

学生对于“倍”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是缺乏对数学本质的提炼,所以他们对于诸如“为什么红萝卜是胡萝卜的3倍”这样的说理表达不清,这就需要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来形成正确表象。

师:为什么可以说红萝卜是胡萝卜的3倍呢?

生:因为它有3个2。

师:它把谁看作1份?

生:它把2根看作1份。

师:谁有2根?

生:胡萝卜。

师:继续说,咱们把话说完整。

生: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师:那是因为它有这样的几个几?

生:那是因为它有3个2,所以,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师:谁也能像她这样说?

生:红萝卜是胡萝卜的3倍。

师:为什么?

生1:因为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这样的3份,也就是3个2,所以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生2:胡萝卜是每2根看作1份,红萝卜是它的3份,所以是3个2,也就是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能关注学生的表达实际,并进行及时指导。教师让学生自己说想法,说出自己对概念的最初理解。刚开始,学生的回答不太熟练,正好暴露了她的已有认知,什么是已经知道的,什么是说不清楚的,这是一种带着“缺憾”的真实。面对这份“缺憾”,教师“紧抓不放”,通过连续追问去引导、去补全、去完善,于是有了学生从逐渐流畅到自如表达的过渡。

如果到此为止,仅有三位学生得到练习,学生的表达训练还远远不够。于是,教师恰当地利用学生的表达欲望,最后又让同桌互相说一说,及时进行了补位练习,让每一位学生都在同伴合作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表达。

2.对比向美,学会倾听。

课堂上,教师十分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却弱化了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强调要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学生是有差异的,每一个学生对于“倍”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当第一位学生的表达不完整时,教师何不让其他学生表达想法?让其他学生说一说对于该生的答案有何补充,说一说“红萝卜的根数为什么是胡萝卜的3倍”,在补充中完善表达,在对比中学会倾听,把师生间的互动转化为生生间的向美,把教师的敏锐转移为学生的态度。

三、经历思考,让数学思维方式真实流露

1.设计问题,引发思考。

课标中提出了要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何为数学思考?就是在面临各种现实问题的情境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并运用数学的知识和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数学课堂处处都有数学思考,本节课就有多处数学思考。比如,一开始在格子背景中呈现了葛同学、姚明的照片,教师问:“比比他俩的身高,有什么想说的?”又如呈现主题图中的萝卜之后教师提问:“你能用‘倍来说一说红萝卜和胡萝卜之间的关系吗?”又如发现红萝卜与白萝卜“比不完”时教师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再如红萝卜不变,胡萝卜变化时教师追问:“都是跟胡萝卜比较,为什么一会儿是3倍关系,一会儿是2倍关系呢?”教师还设计了很多这样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2.精心设计,思维流露。

课堂上这么多的问题,引发了师生间的很多“对答”。但是这么高密度的“对答”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机,常常是一个问题抛出后,就立刻请一位学生回答。此时,是不是所有学生都已经清晰这个问题?是不是所有学生都对问题有了思考?教师不妨对这些问题进行整体设计,在提出核心问题后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放慢节奏,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流露,从而让课堂上的数学思考更加接地气。现对以上问题进行重新调整、板块设计如下:

问题一:(在格子背景中呈现了葛同学、姚明的照片)数一数后面的格子,比一比他俩的身高,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他们身高的关系吗?

问题二:(摆出主题图中的胡萝卜、红萝卜)想一想,这里谁是谁的几倍?请你在练习纸上圈一圈、分一分,表示出你的想法。

问题三:(呈现5行“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 )个2根,红萝卜是胡萝卜的( )倍”)教师给大家计时30秒,看谁写得又对又快,边写边想,你有什么發现?

问题四:(对比呈现胡萝卜与红萝卜比较的两份资源)都是跟胡萝卜比较,上面是2倍关系,下面却是3倍关系,请大家在图上数一数、圈一圈,再和同桌说说为什么?

调整之后,每次思考的时间都更加充分,每次思维的呈现都更加多样,学生的思维显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才会更深入,数学课才会更有数学味。

四、经历回顾,让数学反思意识真实形成

1.课堂小结,提炼重点。

课堂小结既要对一节课的知识结构进行整理归纳,还要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适当提升,从而让知识与方法融会贯通。本节课,教师在课的结尾处带领学生进行了及时回顾,让学生在回顾的过程中提炼重点。

师:要找到几倍,先要确定什么?找到什么? 生1:先要找到个数才行。

生2:标准。

生3:再去找另一个数里有这样的几份。

师:我们就可以说谁是谁的几倍。

2.有向反思,方法提升。

课堂小结是一节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在较短时间内对这节课学习内容作一个简短的系统性、概括性、延伸性的总结。在以上的课堂小结中,笔者认为教师课堂小结缺乏设计,没有让学生沉下来回顾反思。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对课堂小结进行如下调整:

(1)结合板书,梳理知识。完整地看一看板书,说一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新的认识。先独立看看,再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教师结合PPT或板书回顾所学知识。

(2)课堂回顾,提炼方法。回想一下整节课,我们经历了怎样的学习过程。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教师及时进行方法提炼。

(3)首尾呼应,建构概念。结合ppt进行追问:姚明叔叔的身高到底是葛同学的几倍?为什么?

板书是一节课的“课眼”,这节课的板书图文并茂,清晰美观,课堂小结时指向板书,让学生完整地看一看板书,可以整体了解这节课学习的重点知识,先独立看、再同桌说、最后全班交流,逐步递进,教师在此基础上结合PPT或板书重现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梳理重点、加深理解。课堂小结一方面可以对知识进行梳理,另一方面可以对方法进行提炼,本节课有画一画、填一填、想一想、说一说等多种学习方法;也有数形结合的思想、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所以教师可以指向活动,让学生回想一下整节课经历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方法结构、过程结构,从而为后续的知识做好铺垫。课始,教师创设了“姚明叔叔有两个葛同学那么高,姚明叔叔的身高是葛同学身高的几倍”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了课堂,也可以在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走出课堂,所以教师可以指向疑问,在举一反三中建构知识,在有始有终下形成概念。

数学课堂,学生始终在中央。教师要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从个别学生向全班学生转移,让学生在真实有效的学习过程中经历活动,在真实体验的情感交流中经历合作,在真实流露的思维呈现中经历思考,在真实形成的教学反思中经历回顾。从点到面,让学生在经历中真实生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经历生长
画与理
冰尜8级 经历风雨
美是不断生长的
快速生长剂
《生长在春天》
悲伤的中奖经历等
经历与感悟
种苹果
骨骼是如何生长的
廉租户一跪,民生长叹息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