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科
这个冬天,风从北京刮过。
大风驱散了曾经长久盘桓的雾霾,也吹掉了很多浮游在这座城市表层的“灰尘”与“杂质”。
在杨千的同名新展中,风化作了霓虹幻影下游移不定的迁徙轨迹,冰冷而又忧郁;所有被遗弃之物却在作品中重拾尊严,并以刀锋般凌冽的姿态,对抗着阵阵毫无方向感可言的、沉默飓风的侵袭。
在城市里,希望犹如默片。
我们所听闻的种种“真相”和我们所看到的片片“真实”,就像电影《城市之光》中分离的声音与影像:一边是弹丝品竹的宫商广乐,一边是夹杂着无奈自嘲的灰色滑稽。而在杨千名为《城市之光》的作品中,伴随着步履凌乱的街头梦游,沉默暧昧的霓虹灯光,似乎在城市黑暗的最深处,反复吟唱着某段低俗的市井小调,并用幔帐遮掩的凹凸身段,点燃着夜晚杂乱且短暂的“希望”。
但在被欲望简化的虚幻希望之后呢?
一切又重归沉寂。
在由不断搬迁所构成的、城郊新移民的生态链中,一成不变的是如影随形的粘稠欲望,而在每次迁徙过后所遗留下的各式冗余弃物,却每每将不同的生存注脚,沉淀在了相同简陋的出租屋内。
杨千则将这些弃物搜集起来,并将它们凝固进一方方可供长久观瞻的琥珀之中:弃物的余音过滤掉了市井小调中的荒蛮气质,并用悬浮的凝视,奏响了一段段画满休止符的沉寂乐章。
在名为《切口》的作品中,一段段整齐排列的沉默方钢,用自己锋利的边缘,在观者耳畔切割出了视觉交响中的最强音:被挤压的刚强,在看似规则的矩阵中,用粗糙且明亮的伤口,固执地证明着“自我”存在的独特印记——这段悲怆持续的强音,在与《北京弃物》中的休止符相互对峙又彼此呼应的同时,也将观者的试听引向名为《钟》的作品。
與之前两者不同,《钟》是一件可以发出真实声响的作品。在同样粗糙的物质框架之下, “四边伐鼓雪海涌”的壮阔,被形单影只却倔强强硬的锤子所取代。它与四周悬吊在木头框架子上的废铁一起,构成了整部视觉交响的基底。就像隐退在乐团最后的定音鼓:并非乐音的低沉震颤,却每每将人们的听觉体验引向极致。
最后,当我们顺着那道熟悉的霓虹光彩,用目光攀登那道曲折的梯子时,被光幻所粉饰的脆弱,则再次为寒风中的众人吹奏起了关于“希望”的幻想曲:
一座通往天庭的、瘦骨嶙岣的“天梯”——当我们想用文明的圣水洗净欲望中肮脏一面的同时,竞相攀登的人群却往往在歇斯底里的相互踩踏中陷入更深的泥淖。而由那只无形的大手所扇起的飓风,又随时会倾覆掉这道群氓狂欢或愤懑的“理想”通道,届时艺术又将何为?——而杨千已经用自己谱写的默片交响,给出了一个极具量感的固执答案:北京的风真大,但草芥亦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