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千:视觉语言的四乐章

2018-11-21 05:52严虹
东方艺术·大家 2018年3期
关键词:轨迹媒介绘画

严虹

他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作品形式涉及油画、雕塑、装置艺术和多媒体艺术;他的艺术作品视角敏锐,勇于创新,透出青春的活力。身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毕业生,论资历他是“老的”,论心态却是年轻的,论艺术作品正值创作的壮年,他是极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杨千。

这本杨千专刊,具有文献价值,以最新个展“风从北京刮过”作为开端,用倒叙的方式,记录杨千从儿时学艺到考上四川美术学院再到旅居美国十多年,一直延续至今的艺术创作历程和生活经历。专刊分为四个部分,全方位梳理杨千的艺术人生与创作轨迹。

“风从北京刮过”,这个最新展览极具人文关怀和悲剧色彩。杨千的艺术触角总是深入到社会个体的生存基点,他擅长将社会事件与社会现象转化成纯粹的视觉形式,并将这个视觉形式发挥到让人肃然起敬的状态。

虽然在这个展覽中,看不到任何具体被驱赶“逃离”的人物形象,听不到来自社会底层群体的“呐喊”,但是《切口》中一个个被切割的方铁,锋利的边缘线似乎还在诉说被“打磨”的痛楚;《北京弃物》中一个个原本带着温度的生活日常物,却在这一刻封存在冰冷的树脂中再续与“主人”的情缘;用拆迁所遗留下来的木头和带着锈色钢铁所做的《钟》,在带有朴素的直接性的同时,更敲出了“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式的危机。

杨千以艺术的方式建构了另一种真实,带有沉重的悲剧色彩,表达着他强烈的忿懑和鄙夷。尽管他用夸张、扭曲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妖魔化的戏剧舞台,但这并不是他的初衷,他更希望在批判的背后表达出对适宜人类栖居地的美好向往,《梯子》虽然不能通往“天堂”,但至少保留了一个可以“做梦”的机会。

通过他的这些作品,折射出他对现阶段社会问题深刻的哲学思考,这个思考包含着对现实的批判和救赎,并且能够唤醒各个层面的社会人士的良知和反省,用更加智慧和圆满的方式去处理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以求得社会的大同。“行走绘画”是杨千作为一位致力于艺术媒介和语言拓展与创新的艺术家的另一种艺术创作方式,他利用“咕咚运动”软件记录行走的轨迹,然后将手机里的行走路线通过红黄蓝绿等各种颜色的霓虹灯管将那些行走轨迹变成三维空间的绘画一装置作品。他将现实进行抽离,用霓虹灯管营造了一种诗意的美。

“纸屑系列”,杨千对于媒介始终保持着敏锐的嗅觉,在“行走绘画”之前,杨千也在致力于打破原本架上绘画的艺术表达方式,他利用经由碎纸机粉碎后的纸屑通过观念转变成某种视觉形象,创作了《媒体制造》系列,《媒兰竹菊》系列等作品。而这一系列作品的创作和杨千自身具有怀疑和批判的立场是分不开的。尤其是网络发达的当下,各种庞杂的社会信息影响着人们的视听神经,而越是在这种环境中,人们反而越发的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是媒体世界所带来的某种软性的,透明的“暴力”,而这种对于媒体的自觉早在2008年杨千就已经意识到并且通过《媒体制造》《媒兰竹菊》等虚构的美丽“假象”在警醒着人们应该保持对媒体世界的怀疑和批判。

杨千从艺三十多年,一直在尝试着新的媒介,拓宽着他的艺术表达。他是一位虔诚的艺术追随者,也是一位艺术语言的革新者。

猜你喜欢
轨迹媒介绘画
轨迹
轨迹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轨迹
进化的轨迹(一)——进化,无尽的适应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