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温暖的“雷锋城”没有冬天

2018-11-21 19:46余玮
中华儿女 2018年21期
关键词:抚顺市抚顺学雷锋

余玮

当年,只有22岁的雷锋一腔热血洒在了抚顺,10万抚顺人为他送行。今天,不论形势如何发展变化,抚顺从未停止过学雷锋的脚步,从未怀疑过自己的选择。

很少人能像雷锋一样,能在一座城市里留下自己那么深刻的烙印,而且历久弥坚。抚顺,成为雷锋精神的熔炉或发源地;雷锋,成为抚顺最耀眼的名片。难怪,雷锋战友乔安山接受采访时感慨:抚顺是雷锋的“第二故乡”,雷锋的“魂”从未离开。

2018年9月底,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视察东北老工业基地期间来到抚顺雷锋纪念馆,向雷锋墓敬献花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雷锋是一个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这是中央领导同志在新时代发出的学雷锋集结号!

自1960年1月8日参军到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雷锋在他军旅生涯中的951天时间里有800多天的光阴是在抚顺度过的。抚顺,哺育了雷锋;雷锋,温暖了抚顺。

“雷锋”这个名字已深深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血液,从车站到广场,从街道两边到建筑物上,雷锋的塑像、画像和手迹或“雷锋”相关的命名随处可见。雷锋生命中和生命后的每个抚顺脚印,都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在这里度过一生中最闪光的年华

1960年1月,雷锋入伍,所在部队是驻防辽宁省营口市的沈阳军区工程兵工程第十团。雷锋在3月新兵连训练结束后,被分配到技术营运输连当汽车兵。“服从革命需要,革命需要我去烧木炭,我就去做张思德;革命需要我去堵枪眼,我就去做黄继光”,这是雷锋向组织上表明的态度。雷锋本应随运输连到抚顺,但团里抽调他到战士业余演出队执行新任务。于是,雷锋完成演出任务后,才于1960年4月7日下午来到抚顺,回到运输连。他没有想到,抚顺成为自己人生的最后一站。

雷锋回到运输连后,便投入紧张的驾驶技术学习之中去。虽然晚到抚顺一个月时间,耽误了汽车理论课的学习,但他依然拼搏努力。针对缺少教练车的现状,他带领大家做了一个汽车驾驶台。雷锋废寝忘食地学习技术,被大家一致推举为技术学习小组长。他通过不懈努力,在结业考试中取得了优秀成绩,被评为五级驾驶员。5月,雷锋成为了第一个下到了建制班的驾驶员,被分到二排四班。

施工任务中,他整天驾驶汽车东奔西跑。有时很难抽出时间学习,雷锋就把书装在挎包里,随身带在身边,只要车一停,没有其他工作,就坐在驾驶室里看书。他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钻。”

雷锋刻苦学习理论,他在笔记本上抄录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语录有60多条。在他读过的毛泽东著作书页上,写下的眉批有上百条。平时他主动打扫卫生,给大家读报,帮助战友洗衣服。他生活上俭朴,鞋和衣服破了总是补了又补。他还做了一个节约箱,把平时捡到的破铜烂铁等都装在里面,此举受到团领导的称赞。

雷锋自来到抚顺之日起,就把自己当成抚顺市民的一员。1960年8月,驻地抚顺发洪水,运输连接到了抗洪抢险命令。雷锋忍着刚刚参加救火被烧伤的手的疼痛,又和战友们在上寺水库大坝连续奋战了七天七夜,被记了一次二等功。雷锋把人民公社当成自己的家,把自己平时节约下来的钱送给和平人民公社。直到雷锋所在部队收到公社的感谢信,团政治部到连队了解情况,才发现了许多雷锋的感人事迹。

雷锋把抚顺人民当成自己的亲人。一天傍晚,天下起大雨,雷锋见公路上一位妇女怀里抱着小孩,手里还拉着小孩,身上还背着包袱,在哗哗的大雨中一步一滑地走着,雷锋忙上前一打听,才知道这位大嫂从外地探亲归来,要去十几里外的樟子沟去,她着急地说:“同志啊,今天雨都把我浇迷糊了,这还有孩子,我哭也哭不到家啊!”雷锋把雨衣披在大嫂身上,抱起那个大一点的孩子冒雨朝樟子沟走去,宁可自己淋得透湿,一直走了两个多小时,才把她们母子送到家。此外,雷锋认连队驻地附近的一位军烈属张大娘为干妈,一有空就去帮她家干活;带病到建筑工地运砖,抚顺市第二建筑公司的同志们就送感谢信给雷锋所在连;放弃休息时间,到抚顺李石寨人民公社万众生产大队和社员们一起翻地……在劳动实践中,他深深感受到人民群众的革命干劲和如火激情,真正懂得了“群众的力量能移山填海,只有群众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沧海一粟”,促使他形成“永遠和群众牢牢地站在一起,为人类最美好幸福的生活而斗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雷锋把抚顺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1960年10月和1961年4月,雷锋先后被抚顺市望花区建设街小学(现雷锋小学)和本溪路小学(现雷锋中学)聘任为少先队校外辅导员。在这两所学校里,雷锋非常用心地辅导学生,向师生们传播毛泽东思想,给孩子们讲述自己的苦难童年和手上三块伤疤的故事,讲述邱少云等烈士的光辉事迹,还亲自动手帮助孩子们钉“节约箱”“储蓄箱”。

雷锋同抚顺人民建立了鱼水之情,抚顺人民给予了雷锋“人民代表”的信赖和荣誉。1961年4月中旬,抚顺市即将召开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运输连附近的居民群众酝酿选举人民代表,认识雷锋的居民、老师和学生提出要推选雷锋当市人民代表。由于部队施工任务繁重,没有太多时间层层选举,于是团领导研究之后决定,以望花区人民的名义推举雷锋为全团唯一候选人,征求全团干部战士同意即可。恰好第二天召开全团施工动员大会,经1000多人举手表决,一致同意选举雷锋为抚顺市人大代表。8月3日,雷锋光荣地参加了抚顺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像他这样“一个给地主放猪出身的穷孩子,能够参加这样的大会,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和感激”,这一天成为雷锋“永远不能忘记的日子”。头顶着“人民代表”的光环,雷锋产生了“为谁活着、怎样做人”的人生思考,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信条。雷锋参加完人代会回到连里就担任了二排四班班长,在他的带领下,四班成了“四好班”,雷锋也成了全连的“四好班长”。

“锋碑”在当地人心中高高竖起

抚顺人民喜爱雷锋,崇敬雷锋,早在伟人开启学雷锋热潮之前,抚顺就开始大力宣传雷锋事迹,倡导人民学习雷锋。

1960年12月11日,《抚顺日报》在第三版上用一整版的篇幅刊载了介绍雷锋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毛主席的好战士》和《雷锋日记摘抄》,并配发了编者按语,使抚顺人民加深了对雷锋的了解。因此,抚顺成为最早宣传雷锋精神的城市。当然,早在1960年9月,在抚顺驻地的雷锋所在团就树立雷锋为先进典型,团政治处整理了雷锋的事迹材料,并下发各支部学习。

雷锋事迹被发表后,更是引起强烈反响。各地邀请他作报告的单位越来越多,雷锋以一部血泪斑斑的家史,告诉人们不要忘记过去,激励人们在建设祖国中团结一致,更坚定地去战胜困难。截至1961年1月15日,他共作报告27场,听众达到2.2万余人。

1962年8月15日上午10点多钟,细雨霏霏,雷锋和他的助手乔安山驾车完成拉棉被服等冬季用品任务后回到驻地。他们把车开进连队车场后,发现车身被溅了许多泥水,便不顾长途行车的疲劳,立即发动车到九连营房附近的炊事班门前冲洗。经过距离九连营房前8米处的一段比较窄的过道,为安全起见,雷锋站在过道边前方,扬着手臂指挥乔安山开车转弯。“向左,向左……前进!前进!”汽车突然左后轮滑进了路边水沟,车身猛一摇晃,骤然碰倒了一根平常晒衣服被子用的方木杆子,雷锋不幸被倒下来的杆子砸在太阳穴上,当场扑倒在地,昏过去……

战友们立即用担架把他送到附近的抚顺市矿务局西部职工医院(现抚顺市第二医院)抢救,同时以最快速度把沈阳的医疗专家接到雷锋床前。由于颅骨损伤,导致脑机能障碍,年仅22岁的雷锋于12时5分停止了呼吸,永远地告别了他所热爱的世界。

让人感动的是,时任抚顺市委第一书记沈越把预备给老母亲送终的上好棺椁献了出来。8月17日下午1时,公祭雷锋同志大会在抚顺市望花区人民委员会礼堂隆重举行,沈阳军区和抚顺市党、政、军等领导亲临致祭。公祭大会后,雷锋的灵柩经望花大街运往葛布烈士公墓,沿途有10余万人自发地为雷锋送葬,当时抚顺城市人口仅为70余万。从望花区人民委员会向东而行的和平路(现雷锋路)两侧,挤满了送葬的群众。其中有工人、农民、学生和家庭妇女,还有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学龄前的儿童,不少人自发地戴上了白花黑纱,那如潮的人流形成了壮观场面。由于人群涌动,灵车时开时停,从望花区人民委员会出发经由望花桥上浑河南路再经过跨越浑河的路途上足足走了3个多小时,直到下午5时,送葬的人们才把灵柩送到墓穴前。

雷锋牺牲后,中共抚顺市委有计划地在全市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开展学习和宣传雷锋的活动。10月,应抚顺人民的强烈要求,雷锋生前所在连在抚顺望花地区举办了简易展览。10月22日,雷锋生前所在团正式举办“雷锋烈士生平事迹展览室”。不久,抚顺市委把雷锋烈士生平事迹展览室的展览复制两套,一套在市工人俱乐部展出,一套在所辖各县巡回展出——3个月时间内,观众就达28万人次。在抚顺的影响下,当时辽宁省9个市和12个县复制了12个大型展室和100多个小型展室展出雷锋事迹。就这样,以抚顺为起点,雷锋事迹在全省传播開来。

抚顺各界掀起了热火朝天的学习雷锋活动。共青团抚顺市委、抚顺市总工会、抚顺市妇女联合会等群众组织都发出了开展学习雷锋活动的通知,号召全市青年、职工、妇女和人民群众向雷锋同志学习。在工矿企业开展了“学雷锋,见行动,增产节约打先锋”活动;在财贸战线开展了“学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活动;在学校开展了“和雷锋比童年,立大志”活动;在农村开展了“学雷锋,树新风,做移风易俗好青年”活动……抚顺城乡展现出一幅“忆雷锋、想雷锋、学雷锋”的壮阔画面。

1963年1月,国防部命名雷锋生前所在的班为“雷锋班”;2月共青团追授雷锋为“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解放军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相继发出关于学习雷锋的通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相继发表社论、评论和介绍雷锋事迹的文章。当年3月5日,全国各大报纸发表了毛泽东主席的光辉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在抚顺这片黑土地上,雷锋发自内心的热忱让无数人视他为和平年代最可爱的人。抚顺市委为了永远纪念、宣传和学习雷锋,在望花公园内修建雷锋烈士纪念碑、亭和雷锋事迹陈列室,把全市学雷锋活动推向新高潮。全市各单位、各部门认真地开展了学雷锋活动。工矿、农村、机关、学校和街道的基层单位纷纷组织学雷锋座谈会,座谈雷锋事迹,学习雷锋精神。全市通过报刊、广播、戏剧、曲艺等形式,具体生动地讲解雷锋事迹,弘扬雷锋精神。在学习和宣传活动中,雷锋精神日臻完美,凝结为一种精神力量,成为植根于人们心中永恒不朽的丰碑。

一种精神与文化撑起“雷锋城”的崛起

1961年农历正月初一,雷锋带领抚顺市建设街小学的陆长占、李长宁、赵中权上街拣粪。雷锋耐心地给同学们讲解粪肥对农业增产的重要性和热爱劳动是人民的美德,用实际行动教育大家。不久,人们常常看到雷锋和孩子们活跃在抚顺各地做好事。同学们在雷锋因公殉职后的第10天,正式成立学雷锋小组。这标志着抚顺是第一个把雷锋精神付诸实践的城市。

一时间,雷锋连、雷锋班、雷锋小学、雷锋中学、雷锋公园、雷锋炉、雷锋岗、雷锋柜台、雷锋车组、雷锋储蓄所、雷锋大道、雷锋频道等在抚顺相继出现。久而久之,以雷锋名字命名的单位或机构已遍布城乡各地和各行各业。这是抚顺人以特殊形式追思和怀念雷锋,充分表达了抚顺人要让雷锋精神深深植根在自己生活中的美好愿望。这些“雷锋号”,使抚顺人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接受雷锋精神的熏陶和感染。

自2006年以来,抚顺市便一直在评选“百姓雷锋”。所选出的“百姓雷锋”来自全市各行各业,有生产一线的普通工人、社区的爱心居民,也有奉献爱心的公益团体、爱岗敬业的工作团队等。每一位“百姓雷锋”,都有感人至深的故事;每一个精彩故事,都有精神脉络的传承。他们没有豪言壮语,而他们的故事却直抵人心,产生叩击心灵的回响。“百姓雷锋”引领着这座城市的道德风尚,浸润着城市文脉,温暖着抚顺这座城市。

雷锋生前所在团(现升格为雷锋旅)一直驻守在抚顺,几十年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们都坚持用雷锋精神建团育人。笔者多次走访过雷锋生前所在团,走进过雷锋班,在雷锋连的荣誉室内最显眼的便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近50万封信件。一沓沓泛黄的信件,诉说着岁月对雷锋的思念。

抚顺这座城市的一个个“雷锋传人”组成一个特殊群体,数十年如一日地继承雷锋精神,身体力行地发扬雷锋精神,彰显了雷锋精神的恒久魅力,使这座城市成为继承雷锋精神的典范。在抚顺,人人学雷锋,人人做雷锋,雷锋精神已经融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无数弘扬雷锋精神的抚顺人加入“雷锋号”,一起把雷锋精神的种子播撒在每个角落,让她生根发芽。正因为他们着力传扬雷锋精神,使雷锋精神由先进典型的个体精神,发展成为英雄模范的群体精神,进而演变成为整个城市的精神主流、整个中国的精神财富。

一种文化的形成,源于相当规模的人群在足够长的历史时期内不间断地坚守和传承,最终实现一种新的生成和构建,继而持久地影响后人。抚顺人对雷锋文化的认同,随着理性认识升华,达至坚守雷锋精神的文化自觉。新中国有很多典型,为什么雷锋成为永恒的道德丰碑?正如抚顺人所说:“不管东南西北风,抚顺人就是学雷锋。”抚顺人这一特殊的群体,一定意义上讲,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雷锋人”!

在抚顺,“雷锋”永远是最受尊重的人。正因为有雷锋精神这个“精神马达”,这座城市的發展和振兴有了持续不竭的正能量动力。城市煤炭资源虽然枯竭,但人们的精神头却从未枯竭,抚顺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当地人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有人说:“相对于抚顺‘煤城‘石化城的称谓,我更喜欢抚顺‘雷锋城这个称谓,煤炭、石油都是有形的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而‘雷锋城不同,它是永恒的精神。随着时代的前行,它只会越醇越香,激励和影响中国的一代又一代人。”

雷锋在抚顺度过了人生最后的两年零四个月,这里记录了雷锋一生中最光辉的篇章。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紧紧相连,是一个人的幸运,也是一个城市的骄傲。抚顺的名字因为雷锋变得更加响亮而使之成为城市的符号,雷锋因为抚顺得到更多的呵护而成为情感的符号。完全可以说,抚顺是雷锋精神的发祥之地,更是雷锋精神的传播之地、弘扬之地,雷锋精神同抚顺人民早已连接在一起,融和成统一的整体。雷锋从没有离开过这座城市,雷锋精神已成为城市品格的一部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不是因为他长眠于此,而是因为他的精神不朽!

猜你喜欢
抚顺市抚顺学雷锋
学雷锋
搭伙
我的家乡抚顺
抚顺工业遗产的历史形成和基本特征
1961—2010年抚顺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沈抚同城化促进抚顺市旅游业发展策略研究
辩论舞台上一展风采
豌豆笑传之学雷锋(二)
豌豆笑传之学雷锋(一)
凭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