佴慧莉
2017年10月,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分为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还列举了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和职业体验4种主要活动方式,其中创意物化和设计制作都是第1次提出。
所谓创意物化,在小学阶段就是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初步掌握手工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技能;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并制作有一定创意的数字作品。运用常见、简单的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学习和生活。
所谓设计制作,就是指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工艺(包括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并动手操作,将自己的创意、方案付诸现实,转化为物品或作品的过程,如动漫制作、編程、陶艺创作等,它注重提高学生的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动手操作能力等。
由此不难看出,创意物化强调了动手操作实践的重要性,而实现这个目标,不仅需要设计制作这一活动方式的支持,还需要综合运用数学、科学、美术等学科知识,使学生在学以致用的设计与制作中,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切实提高实践能力。创意物化这一课程目标的出现,为我们一线教师如何上好这门具有“纲明、本宽”特点的课程打开了新局面。下面,笔者根据综合实践主题活动“蚕之家”谈一谈自己如何达成创意物化这一目标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活动简介
1.主题来源
每年春天,学生都会养上几条蚕,看着它们慢慢蜕皮长大、结茧、成蛾、产卵,对于蚕的每一次蜕变,孩子们都充满了欣喜,即使看过很多次,依然十分期待。而在苏教版2年级的语文课本中就有《蚕姑娘》这篇课文,在4年级的科学课上,科学教师也带领孩子进行过养蚕的活动。但是,虽然年年养蚕,学生依然对如何养好蚕产生了一些问题,所以,笔者就决定以“蚕之家”为主题,带领4年级的孩子开展一场综合实践活动。
2.活动过程
活动1: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养蚕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找到在活动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给蚕建造一个最合适它生长的家。
活动2:学生自行设计饲养盒,初步了解如何进行饲养盒的设计。
活动3:教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明确设计饲养盒的要素。
活动4:动手操作,制作出饲养盒成品。
活动5:成品展示,反馈交流。
实施策略
真实任务,让创意物化有物可依
对于创意物化这个课程目标,大家可能会觉得比较难达成。其实首先我们应该明了,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为了物化而物化,它一定是在解决一个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达成的。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的、体验的课程,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整合性及连续性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真正放开手脚参与实践的机会,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不能将学生圈在学校之中,囿于课堂之上,这样的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而应该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用真实的任务带领学生展开研究,使学生的考察探究成为了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方式,从而真正进入到有意义的、主动的学习。
在开始“蚕之家”这个主题活动时,为了能带领孩子们完成好本次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教师首先对学生在养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了调查,从而发现学生的困难主要集中在桑叶难找、养蚕知识匮乏和蚕沙不易清理3个方面。当知道学生的困难是什么的时候,教师不能直接告诉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有些问题是真的需要教师帮助解决的,但还有一些问题其实孩子是可以用同伴互助的方式解决的。于是,我与孩子们进行了交流——
师:对于这3个最主要的困难,你们有没有方法去解决呀?
生:老师,我妈妈告诉我桑叶可以在网上买到的。
师(疑惑):是吗?
生:对呀,对呀。我妈妈就给我买了,1斤好像就10元钱,蚕宝宝可以吃一段时间呢!
不少孩子也附和着点头。
生:老师,网上不仅有桑叶,还有蚕饲料卖呢!
生:莴苣叶蚕宝宝也可以吃的,实在找不到桑叶,可以用莴苣叶代替。
生:但是,不管是桑叶还是莴苣叶,上面都不能有水,因为蚕宝宝是不能碰水的。
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奶奶告诉我的。
师:听了大家说了这么多,我发现“桑叶难找”和“养蚕知识的匮乏”这2个困难已经难不倒我们了。桑叶难找,我们可以在网络购买桑叶,或者给蚕吃饲料、莴苣叶;而有关养蚕知识,我们可以询问曾经养过蚕的人,或者在网络上找找答案。那关于“蚕沙不易清理”这个问题,你们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
生(不好意思):我是把蚕宝宝一个一个地从盒子里拿出来,然后把蚕沙倒掉,再把蚕宝宝放进去。
生:我也是这样做的。
好几个孩子在旁边附和着。
生:老师,可以在盒子里开一个洞,让蚕沙掉出来。
生(大声反驳):不行,不行!那要多大的洞呀?而且,在弄的时候,说不定蚕宝宝也跟着掉出来了!
生(不服气):那你说怎么办呢?
在学生们的讨论、交流,甚至是争论中,我们不仅很快解决了桑叶难找和养蚕知识匮乏这2个困难,也发现了关于蚕沙不易清理这个有关蚕的居住环境的问题,虽然有些学生给予了关注,但是还不太会去解决。而且班级中大多数学生都是用纸盒饲养蚕的,这纸盒是否适合蚕的生长,他们对此并没有太多的思考,因此,当前学生急需解决“给蚕建造一个最合适它生长的家”这一问题,对饲养盒的改进也就成为了我们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重点。
在这里,问卷调查成为了学生研究活动的脚手架,不仅帮助学生梳理了现在自己做的事情,而且更让学生发现了自己当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了真实的问题,就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的研究活动有了可以依附的“物”。学生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必然会努力调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活动中去。这样不仅起到了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让他们真正进入了有意义的学习,同时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研究的兴趣。
有效指导,让创意物化有拐可拄
创意物化是否有效达成,是要用成品表现的。对于4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具有一定的制作能力,在科学课上也学习了一些探究的方法,但是由于他们很多想法都是零散的,不太会思考,也不会做设计。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设计,实现创意物化,成为了本次研究主题活动的难点。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探究、亲历亲为,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把思考和发现的权力交给学生。但是,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也不能直接放手,要处理好学生自主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而应当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当然,在这其中,教师应把握好指导的度,给学生留有一定的余地,让学生体验自己获取知识的快乐。
对饲养盒进行改进,看似是一个比较简单的任务,其实里面包含着很多有关数学、科学、美术等学科内容,如蚕房子的高矮、是否遮阳、能否方便清理蚕沙、是否能兼顾实用与美观等,这些都是学生需要考虑的问题。假如只是提出问题,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
“给蚕建造一个最合适它生长的家”这一问题肯定无法很好地解决。这时,教师的指导作用一定要有所体现,教师要成为学生进行研究活动的“拐杖”,帮助他们更好地前行。为此,在这个主题活动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在小组中观察大家自己制作的饲养盒,选出本小组中设计最好的一个,并在记录表上绘制出它的设计图,或者写出简单的设计思路,同时写明优缺点。再带领学生看淘宝上卖家所发布的饲养盒图片,交流讨论这些饲养盒的优缺点。
师:这些图片是老师在淘宝上看到的,你们仔细看看,发现它们怎么样?
生:老师,我发现这饲养盒背面可以让蚕结茧子,下面可以养蚕。
生:饲养盒的下面有个托盘,可以抽出来清洗。
师:可以抽出来清洗?那蚕宝宝是不是也一起带出来了?这托盘上是不是还有什么东西呢?
生(仔细看了看):老师,在托盘上有一个隔层,上面有洞。
生(插嘴):我知道了,这洞可以漏蚕沙!洞是一条一条的,蚕宝宝不会掉下去。
师:对哦!你们再看看,淘宝卖家是怎么宣传自己的卖品的,是不是对你有启发?
生:看了介绍,好像它还能开合呢!
师(追问):能开合,这有什么用呢?
生:可以方便我们观察。
就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系列观察与交流,学生对如何制作饲养盒有了一定的了解。接着,教师给学生看一段蚕农养蚕的视频,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明确蚕的家应该具有的特点——透气性、方便清理、遮阳等。最后,让学生结合看到的网上卖的饲养盒,以及蚕农养蚕的视频,在小组中对之前所选出的那个最好的饲养盒进行修改与完善,重新设计出更适合蚕生长的饲养盒。
通过这几个环节的学习,在教师的激励、启迪、点拨、引导下,学生对如何设计适合蚕生长的饲养盒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为创意物化目标的达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加上小组间的比较,从而激起了学生的求胜之心,他们对知识与能力的渴望更加迫切,学习力在不断加强。
交流反思,让创意物化意义深远
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于1958年在《人的研究》一书中提出,人类的知识有2种,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缄默知识具有个体性、偶然性、随意性、情境性等特点。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缄默知识还具有相对性,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显性知识。而且,相对于某一个人来说的缄默知识,有可能对另一个人来说已经是显性知识了。
其实,在我们学生的身上就有很多这样的缄默知识,只是他们自己不知道而已。因此,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利用缄默知识的相对性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与同伴、教师进行交流、讨论、反思,以便从中汲取经验,使他们脑海深处的缄默知识转变为显性知识。通过培养学生交流与反思的能力,帮助学生早日达成创意物化这一目标。
在“蚕之家”主题活动中,教师组织进行了多次小组或班级交流讨论与反思。
第1次:班级讨论在养蚕过程中遇到的5个主要困难的解决方法。
第2次:在小组成员分别阐述自己制作的饲养盒的优缺点后,小组讨论交流,选出本小组中设计最好的1个饲养盒,完成记录表的填写。
第3次:让学生讨论交流淘宝卖家所卖的饲养盒的优缺点。
第4次:组织学生观看一段蚕农养蚕视频,讨论出蚕的家应该具有的特点。
第5次:学生先在小组中对之前所选出的那个最好的饲养盒的设计进行修改与完善,然后进行班级汇报与评价,再次思考还可以如何改进。
通过一系列的交流讨论与反思,既让学生有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又充分发挥了合作学习的优势,使学生不仅知道了如何才能给蚕建造一个最合适它生长的家,还让他们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创意,让脑海深处那些缄默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提升个体经验,促进知识建构,具有深远的意义。
結语
当综合实践活动与创意物化相遇之时,教师只有基于创意物化这一课程目标,在真实任务中对设计进行有效指导,并通过交流与反思,帮助学生把自己的创意成为现实,必然能带领学生进行一场有意思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