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芳征
(南京工程学院 自动化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67)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互联网 +”这一概念,以“互联网 + 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探索活动逐渐开始研究知识信息化的新途径,伴随着智能手机大面积的普及,移动互联网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发起了挑战,新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以慕课和雨课堂为代表的“互联网 + 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学术界和教学实践中的热点话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重视教师对学生的管教和对学生学习的控制,强调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利用口授、板书、广播电视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以耳听、笔记为主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结构都是围绕教师展开的。因此,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性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其教学效率比较高,而且对教学环境建设的要求比较低,师生之间的人际交流亲切。但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突现,其弊端表现在很多方面:1)角色的错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2)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统一,无法满足个别学生的个性化需求。3)教学效果的滞后性。
近年来,互联网产业发展迅猛,影响了许多领域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字信息化已经全方位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必然催生我国教育的变革,也为传统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改善了原来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特别是在翻转课堂、MOOC、雨课堂等以“互联网+教育”技术平台为支持的新教学式的应用下,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慕课的引入,丰富了在线的教育资源,开辟了网络课堂。其主要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开放性,体现在课程设置的开放性、学习门槛的开放性和教学师资的开放性;二是即时性,包括内容更新的即时性、学习活动的即时性、学习效果反馈的即时性以及交流互动的即时性;三是个性化,海量的课程资源以及零门槛让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课程,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或兴趣偏好决定学习的快慢、深度。慕课的引入,形成了两种课堂:慕课10分钟与课堂40分钟。慕课视频时长一般不会超过20分钟,大多都在10分钟左右,占用的存储空间较小,便于学习者在移动设备上学习。慕课的课程内容力求多手段、多角度、多形式的呈现形成多维学习的刺激;慕课的教学进度采取“小步子”原则,一般一个慕课就是1到2个知识点,一组慕课可以呈现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正是因为这些特点,慕课作为网络课堂,发展异常迅速,其内容传播的速度和内容的广泛性大大超过了课堂教育。从教师角度来说,慕课利用其视频制作的跨时空性、组合性、灵活性和便捷性的特点,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出境讲解、幕后讲解、实景授课、访谈教学等。从学生角度来说,慕课让学生随时随地接受信息,在宽松的学习环境里主动地探索知识,不再被动地听讲,不再被严肃的课堂教学模式束缚。也可以在多元化技术的支持下自主地去选择各种公开课程,不完全受学习时间、学习场所的限制,按照最适合自己、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有所先择地主动学习。但是,慕课的诸多优点,难掩其学习过程的单一性。慕课的学习过程主要是被动型的“观看”占主导,缺乏情景刺激,容易产生注意疲劳和注意涣散。不管是采用电脑亦或是手机观看,学习者和屏幕之间的学习场景较弱,干扰因素很多。教师与学生主要是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传递,缺乏交流体验和情感的沟通。所以,基于电子载体的网络教学模式永远无法替代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因此,慕课对课堂教育是一个补充,但是不能取代课堂教学。在“互联网+”背景下,慕课和传统结合的混合式课堂教学成为主要形式。
混合式教学是指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媒体技术,提供与适当的学习环境相契合的资源和活动,让适当的学生形成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混合式教学”这一将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借助在线教育资源与信息技术革命促进课堂教学、提升学习效果。在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今天,“混合式教学”已成为高校教学模式的主流,发掘慕课的资源优势,适当纳入课堂教学与管理体系,丰富课程内涵,优化教学模式,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雨课堂”是由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共同研发的一款免费教学软件,将PPT、MOOC、手机微信融为一体,现在己经升级到2.2版本,将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一个环节都赋予全新的体验,最大限度地释放教与学的能量,可有效促进“互联网+”教学改革实践,标志着我国高校教学信息化将进入一个“互联网+黑板+移动终端”的发展阶段。
利用 “雨课堂”,教师可以设计出短小精悍并适配手机屏幕的 “微型课件”、预习任务单、复习任务单和练习题,通过微信平台向学生手机进行推送,方便学生在课下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对于课件中无法理解的幻灯片,学生可以标注“不懂”并反馈给教师,也可以自己进行反复学习。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可以通过 “雨课堂”进行实时互动、弹幕交流。另外, “雨课堂”为师生提供全方位、多维度的数据支持,提供反映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的个性化报表,提供自动任务提醒,使得教学全过程更加智能化。
“互联网+”时代下“雨课堂”的教学模式是一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现代教学模式,更是一种翻转课堂的模式。其主要包括基于海量互联网资源的教学准备环节、基于预习任务单的学生自主学习环节、基于“雨课堂”的课堂交互环节、基于后台教学日志数据的分析和总结环节。“雨课堂”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1)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准备环节
该环节教师充分利用海量的互联网资源,把名师慕课、微课借鉴过来,也可以录制相应知识点的短视频,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同时,教师也根据准备的知识点设置一些限时回答的题目,以便学生线下学习,检测学生的视听效果。提前设计弹幕教学,为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效互动做好准备。
2)基于预习任务单的学生自主学习环节
该环节学生通过智能手机接收教师推送的任务单,进行课前自主的学习,同学之间也可以通过微信群进行交流有疑点的地方并对疑点标记反馈给教师。教师及时查看问题,从而及时调整课堂内容的讲解,随时发现需要补充的内容。
3)基于雨课堂的交互环节
该环节教师通过“雨课堂”生成的二维码,通过“扫一扫”加入班级微信群。教师也可设计签到图案,进行手机签到,以便统计平时成绩。上课时,教师着中讲解预习中同学们遇到的问题,给予详细的指导,对某些知识点扩充讲解。把上课用的所有ppt课件让学生保存下来,以便课后反复学习。课堂教学中,学生也可随时发送自己的观点和疑点,进行师生实时互动,调节课堂气氛。最后,老师推送设计好的课内小测验,测试本节课的效果。学生的答案会通过报表形式展示,教师可根据考试的结果,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教师也可以打开”雨课堂”的投票功能,了解学生对该节课教学效果的评价。
4)基于后台日志数据分析和总结环节
该环节是统计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和教师课堂教学环节的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教师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及学习的薄弱环节,哪些知识点学生容易掌握,哪些知识点需要再讲解,哪些知识点需要更多练习巩固。教师可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及时调整课件及进度,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让教学过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后台的数据也可保存下来,为学期末的成绩评定做一个参考。
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慕课的引入,可以让同学们把碎片化学习时间利用起来,因而迅速发展起来,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混合式教学方法、翻转课堂方法都应用在了我们的实际的教学中, “雨课堂”应运而生,并被广大教师认可并使用。将智能手机终端和教学内容合理结合在一起,进行翻转课堂的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现有的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这种新的模式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但它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授课方式,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抓住新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的机遇,敢于面对新的挑战,将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