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德锐
徐匡迪上世纪90年代是上海市市长。他在任职期间亲民爱民,政绩卓著,口碑甚佳。后来他调任中国工程院院长,虽离开了上海,但上海人民不会忘记他,他也时时惦记着上海。今年6月25日,已是耄耋老人的徐匡迪和他的夫人——上海大学教授许珞萍,来到上海久隆模范中学,专程向这所学校捐赠他刚刚获得的第十二届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奖金100万元。他说,这是我此生拿到过的最大一笔奖金。他自己分文不留,悉数捐出。
徐匡迪夫妇为什么要把这笔钱捐给这所学校?一是他作为科学家对教育的重视。他说,有教无类,教育是所有人成长的基础。老市长用他的实际行动,尽他的一份责任,让那些家庭困难的孩子也走进学校。二是久隆模范中学是一所免费学校,它是在徐匡迪任上海市市长时力挺创办的。上世纪90年代上海有百万工人下岗,他们一下子陷入经济困顿之境,无力承担子女的学费,这就意味着孩子们将要失学。“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徐市长想到了这一点,决不能让那些经过教育可能成为国家有用之才的孩子失学,于是一切费用全免的久隆中学诞生了,招收的对象是本市常住户口的低收入或有特殊经济困难家庭的应届小学和初中毕业生,这是一件面向弱势群体、功在后世的慈行善举。学校建成后,徐匡迪夫妇先后七次到学校视察,听取汇报,和师生座谈,指导办学。夫妻二人还把他们的院士津贴、在国外讲学的报酬以及出书的稿费捐给学校,总数共60万元人民币。
我们要向老市长和他的夫人致敬,他们不就是当代的陶行知吗?陶行知有句刻骨铭心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只要有“半根草”的财产,也要留给社会,留给他人,而自己则过着清贫的生活。这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动写照吗?这不就是常说的“春蚕精神”吗?这样的精神境界怎不令人高山仰止!行文至此,不禁想到当今有些乌纱在顶的人,他们的心不在为民谋福祉,而在聚金敛财,贪得无厌。他们机关算尽,手法用尽,欺上瞒下,巧取豪贪,恨不能将天下之财尽收囊中。这些人的思想境界远不及千年前封建王朝的官吏苏轼,且听他在《前赤壁赋》中掷地有声的警世名言:“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说得多么好啊!但是贪官们听不进,悲乎!
此文除向徐匡迪夫妇致敬外,还要说几句题外话。作为科学家,每届仅评一人的成就奖只有百万,对比当今的这个星那个星,只要在节目中当一回嘉宾,抛个头露个面,或唱上一支歌,或当商品代言,动辄几十万上百万;至于拍一部长电视剧,上千万也能轻松到手。两相对照,反差如此之大,实在叫人大惑不解。这种状况一定要改变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