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约评论员 张旭东
随着近年来中日关系在双方领导人的推动下逐渐重回正常发展轨道,特别是日本首相时隔七年再度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两国经贸往来也迎来了合作提质升级的重大机遇。
秋风送爽,阴霾消散。北京阴郁多日的天气因为一位东瀛故人的来访倏忽间放晴,从而有机会展现中国北方秋景最绚烂的一面。时隔七载,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再次挽着夫人安倍昭惠的手在北京首都机场走下旋梯,开启对中国的国事访问,恐怕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中日关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徘徊不前甚至不断倒退,跌到了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低谷,令那些毕生致力于中日世代友好的仁人志士倍感痛心。如今,在中日双方领导人的战略引领和强有力的推动下,两国关系重回正常发展的轨道,恰如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所言,决不能再让中日关系迷失方向。为了让和平共处、世代友好的大方向始终指引两国关系发展,构建更加成熟稳健、务实进取的双边关系框架,坚定贯彻中日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的共识,应积极拓展海上合作,抓住务实合作提质升级,尤其是拓展第三方合作平台的重大机遇,通过加强各层级交流改善两国民众对彼此的情感,将促进中日友好的步子迈得再大一些,推动中日关系向着“协调合作”的新时代迈进!
首先,中日双方要建立稳定的首脑会晤机制,商签第五份指导双边关系的政治文件。近年来,中日高层会晤经常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而陷于停滞,两国关系也受此影响严重下滑。这一教训为两国关系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要求,要推动双边关系进入新阶段、跨入新时代,不再走老路、弯路,更不能走一步退两步,就必须建立稳定的、以首脑会晤为代表的高层会晤机制,而在这方面日方领导人在历史认知、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重大原则问题上必须恪守承诺,遵守原则。
顺应当前中日双边热络的政治气氛,双方可以共同讨论习近平主席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和其他高层互访的事宜。而在与习近平主席的会谈中,安倍晋三首相不仅向中国领导人发出了来年6月借大阪举行二十国集团峰会的契机访日的邀请,更希望习近平主席出席2020年在东京举办的奥运会开幕式,对此中方表示将积极予以考虑。鉴于2019年的中日韩领导人会晤将在中国举行,中日势必将开启一段领导人频繁互访的关系热络期。为了使中日关系与时俱进,双方还可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和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签署10周年为契机,商签第五份反映当前中日关系进展和指引未来发展方向的政治文件。高层战略引领的步子迈得越大,中日关系越能够突飞猛进。
其次,中日双方必须坚持合作友好的大方向,坚定不移贯彻互为伙伴而非威胁的共识。对于中日双方而言,究竟将对方视为伙伴还是威胁,究竟对方的发展强大是机遇还是挑战,是一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问题。如果日本方面真正将中国视为伙伴,则不能再以中国威胁为借口,将中国视为美日同盟的战略威胁来源,也不能以中国正常的军事发展和实力壮大为借口,以所谓“正常国家化”为名义发展军备。
在同安倍晋三首相的会谈中,习近平主席强调,新形势下,中日两国在双边领域相互依存日趋加深,在多边层面也拥有更加广泛多元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关切。双方要开展更加深入的战略沟通,发挥好两国多层次、多渠道的对话机制作用,准确把握对方的发展和战略意图,切实贯彻践行“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的政治共识,加强正面互动,增进政治互信。对于这一点,安倍晋三首相也给予了积极回应,并提出了“化竞争为协调”“成为伙伴而非威胁”“推进自由公平的贸易”这三项指引中日关系发展的原则,强调为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日方愿与中方合力做出贡献。政治共识贯彻得越为彻底,中日关系越能够顶住风浪侵扰。
再者,中日双方要在海上合作上积极进取,顺势而为。众所周知,中日关系近年来因为海洋相关的矛盾而持续受到严重冲击。海洋,本应成为双方合作的有益平台,双方都应意识到,必须扭转海上矛盾持续加剧的势头,真正将东海变成中日之间“和平、友谊、合作”之海。
为此,中日应当搁置岛礁主权争议,推进东海资源的共同开发。在《中日海空联络机制》外,此次中日两国政府签署海上搜寻救助合作协定标志着双方在海上搜救领域合作进一步深化,将对加强中日海上搜救务实合作、提高海上搜救效率、保障海上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区域海上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中日防务部门之间,也应加强交流,累积互信,尤其是在海洋敏感地区为预防冲突和应对突发事件加强合作。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中日要开展更加积极的安全互动,构建建设性的双边安全关系,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海洋合作方面的成果越丰硕,中日关系越能够行稳致远。
2018年10月2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共同出席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招待会并致辞
当1978年邓小平副总理开启对日本的历史性访问时,中日经济界的人士都意识到,双方经贸关系将愈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两国都将在一场历史变革中获得超乎想象的巨大利益。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也紧随其后,经济规模位列世界第三位。中日之间的年度贸易总额超过3000亿美元,日本对华贸易顺差超过200亿美元,日本在华投资总额达33亿美元。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上,中日互惠互利的经贸合作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华丽篇章。
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日经济关系受双方政治关系的影响十分显著。“政冷经热”甚至“政冷经凉”是相当长一段时间两国经贸往来的真实写照。如今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世界自由贸易体系面临重大挑战,中日各自的经济发展都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更严峻的风险挑战。在这种压力之下,中日经贸合作面临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局面。
2018年10月26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北京应约会见陪同安倍晋三首相访华的日本外相河野太郎
随着近年来中日关系在双方领导人的推动下逐渐重回正常发展轨道,特别是日本首相时隔七年再度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两国经贸往来也迎来了合作提质升级的重大机遇。值得强调的是,中日经贸合作主要源于合作本身的内生性动力,依赖于共同利益的扩大,取决于双方决策者的战略取向,而绝非外部环境压力的应激性反应。
第一,中国深化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尤其是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对中日经济合作是新的历史性机遇。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中国已经明确了继续深化改革、推动更高水平互利开放的决心。以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为代表,中国领导人不断对外宣布中国对外开放新的重大举措,诸多针对外商外资的优惠政策已经使全球商业界积极踊跃地参与到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就在安倍晋三首相访华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东时,就如何深化改革、怎样推动开放又作出了一系列高屋建瓴的阐释。
日本大量财经界人士近期积极踊跃访华寻求商机,已抢到了有利的“先手”。安倍晋三首相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两国经济已形成密不可分的关系。日本企业在华设点已经超过了3万处,也为中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与此同时,通过这些日本企业,也使日本从充满活力的中国经济中受益良多。毫无疑问,中国的经济发展对日本乃至全世界来说都是巨大的机遇,是值得欢迎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针对知识产权保护等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两国同意建立“中日创新对话机制”,将就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尖端科技的合作建立常态化的协调机制。这有利于显著缓解日本企业在这一问题上的担忧。另外,在节能环保、医疗养老、财政金融、防灾和农业等领域,中日双方的合作也将大力推进。
第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日在第三方市场开展的合作将成为新的广阔平台和对多方利好的重大机遇。客观地说,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的五年里,日本政府在针对该倡议应持何种立场的问题上经过了长期的考虑,其间也不乏多重外交考量。中日在第三方的基础设施建设投标方面也显现出激烈竞争的态势,时常导致不必要的成本竞争,本应聚焦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强化互联互通的目标受到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中日高层经过磋商,决定设立跨部门的政商联合委员会,以讨论具体项目。安倍首相明确表态称:“‘一带一路’是有潜力的构想,日方愿同中方在广泛领域加强合作,包括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同样值得一提的是,为避免造成与“一带一路”倡议进行竞争的观感,日本政府近期在表述所谓“印太战略”时有意调整了用语。10月24日,安倍晋三首相在日本国会发表施政演说时表示:“希望在亚洲太平洋至印度洋的广大地区构建和平与繁荣”。这一表态没有提及其1月施政演说中使用的“推进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战略”,主要是为了顾及中方的感受。对于调整后的“印太构想”与“一带一路”的关系,安倍称:“基于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这一日本的想法,我认为也可以与中国提倡的‘一带一路’构想合作。”这些都反映了当前日本政府对于同中国就“一带一路”展开合作持积极的态度。
在李克强总理与安倍晋三首相共同出席的第一届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上,两国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之间签署了50余项合作协议,确立了一大批示范性合作项目,金额超过180亿美元。两国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必将成为中日务实合作的新支柱。未来中国的高铁与日本的新干线将不再彼此较劲,而成为推动区域联通和共同繁荣的双引擎。
第三,在RCEP谈判的重要节点,中日的引领推动将使东亚经济一体化和自贸体系建设迎来里程碑式的机遇。习近平主席强调,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作为世界重要的经济体和贸易大国,中日要开展更加紧密的国际合作,拓展共同利益,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维护多边主义,坚持自由贸易,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为此,中日双方应该加速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促进区域贸易投资便利化,共同建设东亚经济共同体,助力亚太区域一体化进程。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紧紧抓住上述重大机遇,中日经济合作必将跨上历史性的新台阶。
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1978年,两国老一辈领导人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以法律形式确定了两国持久和平友好大方向。然而,多年徘徊在低谷的中日关系,其民意基础也受到了严重破坏。两国民众对对方国家抱有好感或对双边关系持积极态度的比例连年下滑或处于数十年来的低位。长此以往,中日关系的改善就不可能拥有坚实牢固的民间基础。正所谓,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日关系的改善,必须要以人文交流为强有力的支撑。
中日双方要在人文交流尤其是青少年的交流上加大力度,着眼长远。根据近期中日机构联合展开的一份民意调查,中国不满20岁的青少年对日本持有良好印象的比例达到63.1%,显著高于其他年龄层。与此同时,曾经到访过日本的受访者有74.3%对日本持有良好印象,而从未到访过日本者这一比例仅有34.9%。以上的调查结果,充分说明了大力强化中日青少年交流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中日关系曾经有过一段难忘的蜜月期,两国民众之间的友好感情与频繁密切的相互往来不无关系。1984年,3000名日本青年集体访华的新闻不仅轰动一时,更成为一个时代的美好记忆。根据日中友好会馆的数据,从2007年至2017年,日本从中国邀请的青少年来访者有2.7万人,日本访华者为7000人。坦言之,这样的规模与双方青少年的人口数量相比显然十分有限,与双方致力于让中日友好世代相传、让青少年成为双边友谊桥梁的期许存在相当大的落差。两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应积极创造条件,使双方青少年更大规模、更频繁密切地交流往来,真正让世代友好的种子扎下根。
在此番来华访问期间,安倍首相专程来到北京大学,与学生们进行近距离的交流,呼吁中国大学生们积极访问日本,并表示期待通过年轻人的交流,将两国关系推向更高水平。为此,安倍首相专门向同学们介绍了以中国大学生为受益主体的赴日签证便利化举措。对于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安倍首相还在经济界人士参与的论坛上表示,中国很长时间都曾是日本的榜样。汉语的深奥丰富了日语,其本人也从汉语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这些表态,都显示了日本政府对推动中日民间各种形式、不同领域交流的积极意愿,双方应当抓住当前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有利时机,大力推动双边交流的开展。令人高兴的是,在2018年10月27日于江苏省苏州市举行的中日韩三国旅游部长会议上,三方发表联合宣言,为迎接2020年东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加强合作促进扩大三国间人员往来,力争早日实现到2020年三国间人员往来规模达到3000万人次的目标。
在2018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日本时,曾提出将向日方提供一对朱鹮种鸟。如今,这对来自中国陕西省,名为“楼楼”和“关关”的朱鹮已经在日本新潟县的佐渡朱鹮保护中心安家,成为中日友好的最新象征。与此同时,双方也在积极协商由中方向日方租借大熊猫的事宜,仙台市的八木山动物公园、神户市立王子动物园是接纳方的候选。追忆往昔,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之时,中方提供的名为“兰兰”和“康康”的大熊猫一到东京上野动物园就掀起了全日本的“熊猫热”;展望未来,新的大熊猫使者必将成为中日新时代友谊的代表。两国民间交流的步子迈得越大,中日关系越能够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