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春 龚玉新
摘要:当代大学生在学习态度上有功利化倾向,从社会氛围、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及个人认知出发分析大学生功利性学习态度的影响因素,并提倡应该给予功利化的学习倾向高度的关注和重视,这关乎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学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功利主義视角;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5-0113-02
当前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的主体,在学习态度上有功利化的倾向,这是一种为了眼前功效和现实利益而学习的行为,也是只求结果速成的一种病态学习模式,这会导致大学生逐渐缺乏对综合知识和能力素养的更高提升和对理想信念的更高追求。
一、大学生学习态度功利化的具体表现
1.唯分数是举导致自主学习的兴趣降低。当代大学生功利化学习倾向主要表现为学生只看中课程的考试分数,而不重视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培养;只注重必修课的学习,在选课时要看该课程是否容易,是否好过。基于问卷的实证调研反映出部分学生选择性上课,有些只在教师点名时去上课,有些在临近考试时才去上课,为的是获得教师出题的重点,在课后强加背诵记忆以应付考试。用这种方式去掌握知识并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也难以造就具有丰富思想、高尚人格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这与学习应该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索活动相背离。唯分数是举导致大学生在学习时没有以趣味性作为引导,学习成为了一种简单的机械背诵和记忆,学生也丧失了学习的精神和意义。
2.重视技术性强的知识而忽视理论性的知识。在功利思想的引导下,部分大学生普遍重视技术性强的学科,如电子工程、机械操作等,而忽视偏理论性的人文学科,如法学、伦理学等。在大学课堂中,学生重视技术性强的课程而忽视理论性课程的情况尤为明显,实验课或专业性强的课程学生报到情况正常,逃课的学生基本为零且听课相对认真。而对于一些理论性课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普遍不太感兴趣,到课率低,有些则是迫于点名的压力而去上课,但实际听课效率低下。在“技术就是最直接的谋生之道”思想观念的影响下,部分学生喜欢技术性或专业性强的学科,并有明显偏向技术性学科的倾向,对于一些理论的课程却表现出乏味无趣甚至是抵触排斥的现象。
3.注重学分比重高的学科而忽视部分考查课程。在功利思想的引导下,部分大学生往往只注重最终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习本身的过程,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学生注重学分比重高的课程而忽视部分考查课和选修课。专业考试课的学分比重高,考试有一定的难度而且会直接影响大学生评奖评优的成绩,因而大学生在专业课上表现积极,到课率正常,相反在一些选修课课堂上,学生们的积极性并不高,往往只是为了应付教师点名,然后在课堂上写自己的专业课作业等。部分学生在主观意愿上把考查课当成一种消遣休息的课程,他们并不是为了学习知识或多学一门学问而去自愿学习,只是为了修够毕业的学分而“被迫”去学习。
4.考试前的突击现象较为普遍。在功利性学习价值观的引导下部分学生丧失了学习本身应有的探索性和趣味性。大学生普遍存在考前突击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大学生学习功利化的直接体现。部分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表现的很被动也很懒散,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的探索精神,把早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放到期末考试前才去突击学习。此外,部分学生平时上课因为被手机“绑架”而不认真听课,有些学生平时就缺课,只有等到期末最后一两节课时才会认真听讲,希望结课时能从教师口中得到重要的考试信息或考试范围,因而考前的突击现象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且大有泛滥之势。
二、助推大学生学习态度功利化的现实因素
大学生学习态度功利化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大氛围、学校的教育、家庭环境的影响及学生自身的思想观念等。
1.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及优胜劣汰的社会竞争法则。我国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大国,传统的一些社会观念在部分人心中根深蒂固。“学而优则仕”在今天被有些人曲解为学习的第一效用是为了发展仕途。虽然在古代确实存在为了做官而发奋学习的现象,但这句话的根本意思是学而有余,学的优和精,对知识融会贯通后则应该为社会和大家多做贡献。现如今有些人只记得学习的结果是发展“仕途”而遗忘了学习的过程和服务的品德。大学生的价值观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法则的影响下发生了变化,更多是在功利层面上理解和衡量成就,关注眼前利益和个人利益。部分大学生从入学后就开始为今后的就业盘算,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因而学习成为获得工作的途径和工具。
2.错误的学习动机及功利价值观的导向。在一些重视学习成绩的大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不再重要,只要成绩好,评奖评优、入党和保研以及推选优秀大学毕业生的把握就很高,追求好成绩使大学生淡化了学习过程,这种学习动机显然是错误的。大学生是一个具有成熟思维能力的成年人,“成人”就意味着应当具有理性的思维和正确的判断能力,应当懂得打好坚实的基础去追求将来更高层次的发展。大学要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在校园里学习知识和追求真理的具有批判精神的理性之人。在高校毕业生日益增多,部分专业就业前景不好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倾向于选择热门专业,注重实用性技能的提升。在功利目的的趋使下,他们唯成就是举,丧失了自由的思想,似乎成了被分数和就业绑架的机器。
3.学校考试及学分评价制度存在的弊端。部分大学的考试及评价机制存在的弊端,集中体现为学校在学生的评价体系中过分注重结果。保研和各类评奖评优更多看中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但却无法反映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分数为核心的评价模式下,学生在个性培养、品德修养等方面的成功似乎微乎其微。有些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来获得“好成绩”,比如奖学金评定中的综合测评鞭策学生有目的地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和社团,而非真正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身心健康及服务他人的立场出发。学生会也似乎变成了一些学生勾心斗角和历练人事能力的场所,或者成为获得学业利益的重要手段和渠道。
4.家庭的功利教育及过高的期望。“读书改变命运”的观点历来在一些家长的思想中尤为深刻,认为只要孩子考上了好大学,其人生就成功了一大半,因为好大学意味着将会找到体面、高薪水的好工作,这样也能为父母争光。“读书改变命运”的功利思想的教化助推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使学习本身被遗忘。学生真正的成长与发展包括品德修养的提升、良好性格的塑造、正确价值观的树立、能力禀赋的开发等被忽略。家长花费大半辈子的积蓄以求对孩子的投入能获得一个好的回报,这种过高的期望会给学生一种追求结果的压力,这种压力面对当前就业压力大的社会现状,无疑助推了学生学习的功利化。有些家庭对于教育的投入要的只是一个最终的结果,放松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道德修养的要求和监督,有些“人才”一旦脱离了家庭和学校的监管,走上工作岗位后可能会抛开道义做违背道德或法律的事情,比如一些贪官污吏和电脑黑客。
三、结语
学习态度的功利化会导致大学生人生态度的功利化。当学习沦为寻求短期利益的工具而不再是追求有意义生活的最佳方式时,就难以造就具有丰富思想、高尚人格、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这对学生自身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部分大学生不喜欢上课的原因有很多,如高校课程设置存在一些不合理因素、课堂教学管理方法落后、教学过程过度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整个社会普遍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知识不够重视而对技能性知识追捧。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偏颇,只喜欢听那些能够给自己带来立竿见影效果的课程。在一种证书化的社会中,好像只有考试才是获取体面职位的基本途径,社会的评价体系一旦模式化,大学生的学习就容易模式化。
参考文献:
[1]当下大学生学习功利性太强?[N].中国青年报,2010-10-28(01).
[2]罗锦英.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功利化剖析[J].教育教学论,2012,(13).
[3]黄国琴.功利主义语境下的高校德育[J].宜宾学院学报,2011,(02).
[4]肖建国,王立仁.大学生功利化倾向及防范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02).
[5]葛秀玺.我国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功利化倾向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