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虹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下艺术类院校“95后”大学生的个性突出,学习能力、心理调节能力较弱。而高校在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课程体系和专业的心理教育师资团队。因此,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范围进行预防性心理咨询辅导,多层次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帮助艺术类院校“95后”大学生顺利成长。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艺术类院校;“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5-0057-02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培养复合型、国际型人才的有效模式之一。但是,中外合作办学这种双校园模式要求学生语言能力强、环境适应能力强、能够处理文化冲突,这对绝大部分的“95后”大学生来说是严峻的挑战,尤其是艺术类院校“95后”大学生。因此,要深刻认识此办学模式对学生提出的各方面要求,准确把握艺术类院校“95后”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科学有效地探索心理教育的新途径,真正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中外合作办学下艺术类院校“95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
1.家庭条件优越,个性突出呈现两极化特征。中外合作办学下,“95后”大学生的家庭条件普遍较好,但是普遍以自我为中心,个性突出呈现两极化现象。部分学生独立有主见,因为父母忙于工作,学生从小处于放养状态;但易与父母关系疏远,产生心理问题。部分学生由于从小被父母过分保护,对父母过分依赖,进入大学后仍处于“未断奶”的状态。他们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弱,抗挫能力、心理调节能力较弱。
2.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较弱。艺术类院校中外合作班学生的大学录取成绩相对低一些,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而中外合作办学过分强调语言的学习以及外方院校专业课程,学生刚入学学习积极性就遭到打击,学习积极性显著下滑。部分同学因为高考成绩低被家长安排选择中外合作办学,他们一开始心理上就有抵触情绪,对学习无兴趣,处于“被上学”的状态。
3.情感丰富却敏感,人际关系适应不良。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比一般高校学生情感丰富,这虽有利于艺术生进行艺术创作和实践,但同时,他们的情绪会更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家长花费大量金钱送孩子出国,必然对孩子抱有很高期望;而学生在面对家长期望和繁重的专业、语言课程时,情绪会格外敏感,易陷入焦虑和自我否定的不良状态中。这些学生的不稳定情绪和行为外化出来,会导致人际关系矛盾和现实冲突更加严重和频繁。
二、中外合作办学下艺术类院校“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中外合作办学下,学校把重心放在开发优质的教学课程,吸引优秀的专家教授等学科建设上,而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且学校更倾向于开设雅思、托福类英语考试讲座,而不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学校如果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帮助、引导学生去梳理和调节自己的学习生活,学生会更加忽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在繁重的专业课和语言课学习的压力下,学生产生的不稳定情绪无法进行有效调节,后续可能会爆发各种心理疾病问题。
2.缺乏有效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虽然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发展迅猛,但是依旧缺乏针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有效的心理健康课程。这些学生除了要面对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学习模式的变化、人际关系的转型,他们还需要去适应不同文化、适应国内国外双校园模式的转变。尤其是艺术类院校“95后”大学生,自身适应和调节能力较弱,更需要在不同的阶段,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解决在不同阶段出现的心理困惑和障碍。
3.缺乏专业素质过硬的心理辅导人员,且心理辅导波及范围窄。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会第一时间寻求辅导员的帮助。而辅导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他们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无法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甄别和疏导。学校心理咨询人员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因此心理咨询服务质量和效果无法得到保证。这些合作办学的学生本身是一个容易滋生心理问题的群体,如果不能进行大范围的预防性的心理辅导,只注重个案的分析和治疗,学生的需求将不能得到及时的满足,他们在学习生活上会产生很大的压力。
三、解决中外合作办学下艺术类院校“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对策
1.完善针对中外合作项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针对这些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特征,结合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特殊要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适当改革。增加国内国外双校园模式转化的适应性教育、增加面对中西文化冲突时的自我调适教育、增加复杂人际关系的处理的技巧性教育等。除此之外,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分主题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课程体系中。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辅导员是学生的一线心理辅导教师,因此要加强辅导员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技巧培训,提高辅导员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同时更要重视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实际操作技能。从事学生一线教育工作的辅导员解决不了的心理问题,需要第一时间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教师的帮助,这样才能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实施。
3.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大学生入学后,将面临来自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各方的压力,这个时期最容易出现并且激化心理问题。因此,要在刚入学这段时间,展开心理健康调查,筛选出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并且根据调查结果,构建心理健康档案,以便于后期对这些学生进行跟踪,定期进行心理约谈。
4.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大范围开展预防性心理辅导。通过此平台大范围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分享典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实现学生网上心理障碍自测,并及时在线进行心理咨询。这样有效克服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在时空、范围上的局限性。即便学生身在国外,也能通过此平台进行咨询、接受心理辅导。同时,部分“95后”的艺术类大学生,不愿让辅导员或者心理咨询中心教师知道自己的心理问题,此平台也可以保护学生的隐私。
5.分层次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于刚入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大一新生,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他们逐渐适应大学生活,尽快完成角色转换。比如:“迎新”文艺晚会、宿舍文化评比活动、志愿支教活动等。将新生心理适应教育内容融于活动之中。大二阶段是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压力加大的敏感阶段。这段时间可以开展人际关系交往技巧讲座、雅思学习经验分享沙龙、英语演讲比赛活动。大三是学生出国前准备阶段,学生会出现各种焦虑、害怕情绪。这个阶段可以邀请外方院校教师前来进行外国学习、生活经验分享的讲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邀请外国留学生进行中外文化冲突角色模拟活动,让学生共同讨论如何化解、避免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从而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
参考文獻:
[1]娄颖颖.“95后”大学生入学心理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10):141-142.
[2]张伟亚,程族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5):155-156.
[3]罗栋,唐佳海.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中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9):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