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为付 李逢春
近年来,江苏将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和提高传统服务业质量结合起来,以全面提升服务业竞争力作为发展目标,一方面完成了第三产业产值的快速增长,一方面逐渐实现服务业内部的结构升级。在重点扶持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的基础上,强调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行业向现代服务的转型和提升,形成了支持性行业不断优化、新兴行业持续增长的产业新格局。金融发展为产业支柱,现代物流增效明显,科技服务快速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居于全国前列,文化产业继续提质转型,文化旅游特色逐渐显现,电子商务和相关消费服务蓬勃发展。与此同时,服务业供需关系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江苏服务业供给结构和质量不高的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层次发展相对滞后,高端产业占比偏低,要素配置存在一定扭曲,高端要素供给偏紧,产业供给效率落后于国际水平,供给质量不及国内领先地区。为此,必须适应服务业供需关系的变化,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实现江苏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
优化要素配置,为现代服务业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
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为现代服务业提供全方位、可落实、持续深入的政策支持。针对现代服务业升级中融资难、成本高、人才紧的困境,在财税、土地、金融和人力资源等方面重点扶持现代服务业改革和发展,解决结构性改革中要素供给不足和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
创新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现代服务业财政支持。支持财政资金预算安排更多地向现代服务业倾斜,整合各类现代服务业专项资金,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设立现代服务业引导资金,引入专业的资金管理团队,重点支持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建设。统筹促进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构建完整的产业管理服务体系,落实国家、省、市相关扶持政策,引导现代服务企业提高综合集聚或专业集聚程度,提升行業配套水平和专业服务能力。
灵活调度土地用途,保证现代服务业土地供给。为现代服务业用地提供土地政策支持。积极支持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单位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实行公益类服务业划拨用地政策,医疗、养老、文化、教育、体育等非营利性项目用地,享受政府划拨供地政策;节水、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污染治理、通信设施以及邮政业基础设施等项目,可按公用设施用途落实用地;允许符合条件的未开发房地产用地依法变更用途,转向发展物流、旅游、养老、文化、教育、体育等产业。
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满足现代服务业金融需求。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现代服务业特点的金融产品,调整信贷期限,扩大信贷规模,简化审批流程,倾斜信贷资金支持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建立服务业重点领域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推动保险机构积极为服务业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探索一揽子保险解决方案。紧紧围绕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税收信用为根本,以信息化为支撑,继续建设“网上金融街”,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加快落实“营改增”,释放现代服务业税改红利。“营改增”作为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担负着企业“降成本”改革的任务。继续释放税改红利,全面落实营改增政策,贯通服务业内部、二三产业之间抵扣链条,切实消除重复征税,最大限度减轻服务业企业税负。全面落实中央、省出台的涉及服务行业的收费减免政策,及时调整并向社会公示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清单,加大对乱收费行为的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取消、停止、减免、清理、规范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
转变人力资源管理思路,建设现代服务业人才体系。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人才发展体系和公共人才服务体系,将开发和储备人才资源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本方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人才需求预测,发布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目录,支持引导人才培养和集聚。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培育引进专业人才、高层次复合人才等方面加大力度,不断满足金融投资、文化创意、研发设计、品牌建设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支持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社会机构、企业等联合开展服务业人力资源培训。
有序扩大市场开放,建立健全服务业国际供给产业体系
当前江苏现代服务业正全面深入地融入全球产业体系,应该更多地从国际视野进行拓展研究,通过有序扩大服务业市场开放,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的国际供给产业体系,进而提升江苏现代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和“江苏服务”的国际地位。
主动先行先试,争取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新一轮服务业有序扩大开放对全国各地都是新的课题,要抓住国家战略密集叠加的良好机遇,主动探索,争取先行先试。可在不违反相关法律和国家政策前提下借鉴上海等自贸试验区和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经验,组织有条件的省内城市申报国家级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或专项试点城市;在省内基础较好的服务业集聚区进行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形成省内服务业扩大开放的载体基础。积极探索服务业“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开放新模式,在扩大市场开放、放宽准入限制、规范规制标准等方面形成新的体制机制。通过试点和创新,形成和积累在省内可复制可推广的“江苏经验”,为将来全国范围内服务业进一步开放奠定先行的基础。
明确开放重点领域,有序稳妥推进服务业开放发展。服务业涵盖范围广,行业差别大,不同服务业领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尽相同,应根据不同行业特点采取不同的开放策略,力求做到“有所侧重、梯度开放、有序推进”。江苏服务业开放重点领域应在国家服务业有序开放发展的统一部署下结合江苏优势产业加以确定。全面开放旅游业、商贸物流、人力资源服务等原本开放度较高的领域;深化开放科技服务、健康美容、养生养老、教育培训等有利于经济提质增效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领域;稳妥开放金融保险、医疗服务、电信等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服务领域。
健全产业国际化服务体系,拓展海外发展空间。围绕服务标准国际化、服务对象国际化、服务水平高端化,重点推进电子信息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产品设计和质量检测平台、金融服务平台等的建设,形成一批国际知名现代服务企业,推动江苏服务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加快实现金融行业的多功能拓展,加快建设南京河西金融中心、苏州沙湖创投基地等平台,全面提升平台的国内外影响力。完善产权交易、信息咨询、检验检测等技术类服务平台。创新知识产权交易模式,建设江苏(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打造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知识产权展示交易平台。
推进协同发展,占领现代服务业发展新高地
现代服务业具有高集聚性与强辐射性,是产业融合和经济协同的粘合劑。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必须加强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的产业融合,推进现代服务业与经济格局的耦合,健全产业国际化服务体系,实现现代服务业与产业、区域、国际的协同发展,进而占领现代服务业发展新高地。
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融合发展。从产业共生演化发展规律可以清晰看到,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之间的关联与互动在不断加深,三次产业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经济活动中服务业的附加值逐渐提高。应充分利用自身制造业庞大的“市场需求”,深化“双轮驱动”战略,推进企业竞争焦点从“产品和技术”向“应用与服务”转变。细化深化专业化分工,鼓励生产制造企业致力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流程,剥离非擅长业务给专业现代服务机构完成。推动农业服务的社会化,将服务内容由单纯农业生产环节向产前资料供应、资金信贷、保险服务以及产后收购、运输、销售、加工、仓储等服务扩展,衍生数字农业、观光农业、会展农业、农业金融、农业科技等新业态和新模式。
实现现代服务业与经济格局的耦合。在宏观层面上,利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空间联动效应,重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空间格局。依托产业发展轴线,构建苏南高新技术产业服务集群、沿江现代物流服务集群、沿海海洋产业服务集群。在中观层面上,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都市中心商务区、城市圈和密集的城市群,并将三者的交叉地带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中心,吸引周边地区的企业向中心集聚。深入实施《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双百工程实施方案》,在提高产业集聚度、优化产业链条、促进企业融合发展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提升发展。依托现有的科技创业园、创意产业园、现代物流园、产品交易市场、软件园等区域,积极支持生产性服务企业进驻各类园区,完善园区的各种硬件环境和配套设施,为企业融合提供多方位系统的服务,构建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业、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现代服务业市场主体活力
深化现代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构建一个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公平规范、开放透明、诚信竞争的市场体系,使得发展更为高效、更为有序。
放宽服务领域市场准入,提高市场化程度。加快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破除服务业领域“玻璃门”“弹簧门”等隐形障碍,逐个梳理清除对服务业开放和准入设置的不合理限制。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引导各类民营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向服务业,形成多元经济主体参与的充分竞争格局。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服务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对各类主体同等对待。落实各项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扶持互联网创业,通过必要的政策杠杆为中小服务企业创造适宜的发展环境。适当引入国外服务提供者参与竞争,根据各类服务业的要素密集特点制定不同政策,鼓励外资进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释放正向技术溢出效应。
创新政府治理方式,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一是提高信息互联互通水平。实行服务业企业网上并联审批和线上注册登记,加强部门协调配合,优化项目审批流程,构建联合审批平台。学习借鉴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做法,探索实行企业网上登记注册,减少审批流程。二是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推广我省组建行政审批局、实行“一枚公章管审批”的经验和做法,理顺职责交叉,再造审批流程,切断部门利益,提高审批效率,切实降低服务业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制定规则、规范秩序,完善现代服务业的诚信体系。由于服务业领域诚信体系薄弱,导致交易费用较高,许多制造业不得不将生产性服务活动放在企业内部自我完成,这极大妨碍了制造业服务外置化。为此,亟须以政府为主导,健全现代服务业诚信体系。依托知名征信企业,建立服务企业的公共信用记录、服务标准和星级评定数据库以及服务违约、恶性竞争黑名单等,引导服务企业建立良好的资质标准、服务规范、服务标准和信用记录。鼓励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行业组织发挥在开拓市场、行业自律、标准制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倡导诚信经营,为行业内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现代服务业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