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浩如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解放军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这场气势磅礴的战略决战,不仅早已成为中国辉煌历史的一部史诗,也必将永远闪耀在人类文明的历史画卷之中。
淮海战役胜利的因素很多,如:战争的正义性,人民的支援,两大野战军和军区武装紧密配合,广大指战员英勇奋战,济南战役胜利的基础,辽沈战役创造的有利形势,等等。但应该说,中央军委、毛泽东、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首长高超的战略运筹与谋划、正确的决策与指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战役构想阶段,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及时调整战略,使小淮海的战役变成了大淮海的战役;在战役实施阶段,歼灭黄百韬兵团是淮海战役胜利的基础,而歼灭黄维兵团则是淮海战役胜利的关键。歼灭黄维兵团,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左右整个淮海战役的战场形势。如果让黄维兵团和杜聿明集团靠在一起,那就不得了,形成一个大集团,战役就不好打了。在准确评估了战场的轻重缓急的基础上,实施了“吃一个、看一个、夹一个”的正确决策,保障了淮海战役的最终胜利。
淮海战役最初的构想规模很小,被称为“小淮海”,但后来由于战场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小淮海”演变成“大淮海”。
1948年下半年,国内形势愈发对国民党军不利,国民党军被迫开始由战略进攻转为实施重点防御、重兵坚守战略要点的作战方针。1948年9月16日凌晨,济南城头炮声震耳欲聋。华东野战军发起了被称为“三大战役序幕”的济南战役,并取得了胜利。粟裕在济南战役胜利在望的时候,即着手部署下一步的作战计划。
粟裕认为,豫东战役歼灭国民党军队9万多人,济南战役歼灭国民党军队10万多人,证明打大规模歼灭战符合实际。解放战争以来,随着敌我力量的消长和战略战术的变化,我军歼灭战不断向更大规模发展,就成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这种大规模的歼灭战发展下去,势将成为同敌人的战略决战。粟裕还认为,要决战就要考虑战场条件和后勤供应条件。基于这两个条件,他考虑在长江以北决战比在长江以南决战好,在长江以北决战,以在淮海地区为最好。天时、地利、人和对我均有利。为此,他即向中共中央军委建议举行以攻占淮陰、淮安及海州、连云港为战役目标的淮海战役。中央军委对粟裕提出的建议高度重视,经过慎重考虑,认为这一计划符合中共中央“歼敌于长江以北”的战略指导思想,于是迅速复电,同意粟裕的建议,明确表示:“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但除粟裕提出的两淮、海连战役目标之外,中央军委还增加了一个超越粟裕设想目标的重大任务,即“你们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而且要求粟裕于10月10日左右开始行动。毛泽东电告华野,提出了淮海战役分三个阶段的设想,第一歼灭黄百韬兵团,占领新安镇、枣庄、临沂等地。同时,指示中原野战军应攻击郑徐线,牵制孙元良兵团,以减轻华野阻援的压力。
所以,粟裕提出的是一个为以后的大战作准备的战斗任务,而毛泽东给他的却是一个战略性的重大的硬任务,毛泽东把粟裕的攻城略地的战斗改变成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战斗,把“小淮海”战役改变成了“歼黄”战役。因此,9月25日中央军委的指示和9月24日粟裕的建议,战役性质有着很大的不同。
从以上淮海战役的决策过程可以看出,首先,进行淮海战役这个重大建议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作为独当一面担负指挥华野全军作战重任的粟裕司令员敢于担当、敢于负责的可贵品质。在此之前,粟裕已多次向上级和中央“斗胆直呈”,提出自己关于重大战役的建议,其间不怕误解,坚持从实际出发,据理力争,最终建议被采纳并被证明是正确的。其次,作为上级领导和全军统帅的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也充分发扬了民主作风,从善如流,毫不犹豫地吸收和采纳下级的正确意见和建议。但同时又统揽全局、高瞻远瞩,作出更高层次的决策并敢于拍板,体现出高度的科学性、坚定性和权威性。
1948年10月,中原野战军进攻郑州。中野以极小代价占领郑州、开封后,对战役的部署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刘伯承牵制张淦第三兵团、黄维第十二兵团,迟滞了华中国民党军向徐州战场的东调。1948年10月27日,中野主力四个纵队由郑州东进进入徐蚌战场,相机行事。此时,原来设想的淮海战役已经发展为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共同配合的大战役,小淮海发展为大淮海。
1948年11月4日,粟裕发布了华东野战军淮海战役攻击命令,命令“各部统于6日黄昏由现地开进”,“定于本月8日晚统一发起战斗”。而这时,蒋介石的精力为辽沈战役所牵制,无法充分考虑南线的作战计划,国民党军在徐州一线犹豫不决,直到11月5日才决定黄百韬兵团向徐州撤退。华东野战军各部5日间正向前进位置运动,6日晚开进接敌。黄百韬兵团正好于7日凌晨起离开既设阵地。由于晚了一天的行程,黄百韬兵团与李弥兵团也未能靠拢。黄兵团这样的态势,正好是最容易受到割裂攻击的态势。国民党军统帅部军情不明,指挥凌乱,导致了严重的军事后果,最终黄百韬兵团被消灭。
战场变化瞬息万变,在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我军同时面对几个方向的敌人。对这一阶段的作战,刘伯承司令员当年有过一段十分精彩的评说,那就是“嘴里吃一个、手上夹一个、眼里看一个”。“吃一个”,就是先集中兵力歼灭黄维兵团;“夹一个”,就是把杜聿明集团紧紧包围住,不让他逃掉;“看一个”,就是对于蚌埠方向前来增援的敌人严密监视,堵住其进攻。最终获得大捷。
黄百韬兵团被歼灭,蒋介石决定收缩部队,第二、第十六兵团沿津浦路向南,第六、第八兵团由蚌埠、固镇沿铁路向北,黄维第十二兵团由赵集向宿县方向进攻,三路会师宿县打通津浦路徐蚌段,从而改变不利态势。可令蒋介石没想到的是,11月23日,徐州、蚌埠两地的国民党军尚未行动,邀功心切的黄维兵团却向浍河南岸南坪集地区发起攻击,形成了孤军冒进之态势。此时,中央军委抓住战机,当即决定下一个目标就是由中原野战军消灭黄维兵团。华东野战军打掉了黄百韬兵团,中原野战军一定要吃掉黄维兵团。
这一阶段,有两个任务:一个是要看好南线刘汝明兵团,不能让刘汝明兵团北进;二是要看好徐州方向,要把徐州的敌人夹住,不能让他们出来和黄维兵团取得联系,为中原野战军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歼灭黄维兵团。为了完成中央下达的尽量在江北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战略目标,华东野战军不仅不能让刘汝明兵团去增援,更不可以让刘汝明兵团跑了。正当粟裕斟酌用兵之计时,新的消息传来:徐州的杜聿明行动了。就在中原野战军围歼黄维兵团的时候,杜聿明向蒋介石建议提前撤出徐州。经过商讨,国民党统帅部决定撤出徐州退守宿县,以徐州主力向南攻击,另外以黄维兵团和李延年兵团分别由西南和正南两个方向向宿县推进,三军合力打通徐蚌线。
在粟裕的率领下,华东野战军成功牵制住了杜聿明集团,他只能龟缩在徐州附近。这样一来,南边夹住了,北边看住了,就等着中原野战军围歼黄维兵团了。12月5日,淮海战役总前委下达围歼黄维兵团的总攻命令。经过十天的激烈战斗,黄维兵团被歼灭,黄维被俘。
歼灭黄维兵团,标志着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任务顺利完成。黄维兵团消灭后,被包围的杜聿明集团也难以支撑,最终于1949年1月10日被彻底歼灭,我军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中原和华东地区,取得了战略决战的全胜。
(作者系江苏省新四军研究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