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兵
听说内乡云露山峰高谷幽,层恋叠嶂,云蒸霞蔚,仿若仙境,于是慕名而去。来到山门,放眼望去,云露山巍然屹立,高耸入云,威严肃穆,给人一种古老厚重的沧桑之美。进入景区,青山绿树碧水红花扑面而来,深深呼吸一口山中的新鲜空气,顿觉清爽无比,似乎平日工作的烦累,在吐纳之间,了无影踪。
一路且歌且行,不觉一潭碧绿的湖水呈现眼前,深不见底。相传唐贞观十二年春,药王孙思邈曾来云露山采药,妙手济世,普救众生。他看到此处地势开阔,水流平稳,就用枯木干草在潭边石上搭起茅庵,边采集药草,边临床实验。闭上眼睛,恍若看到这位仙风道骨的医学家白天爬山涉溪,攀藤跳沟,遍采百草,夜晚就在茅庵中奋笔疾书的样子。他最有影响的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是否就在那时完成某些篇章,也未可知。孙思邈集医学之大成的巨著和他高洁的医德,千百年来,为后人敬仰。
药王居住于此,临潭取水,此潭故名“药王潭”,潭水沾了药王的仙气,似成灵水。据说,现在山民们若患了眼疾,在端午节的早晨,来此潭取水洗眼,可治眼疾。此行虽然来不逢时,却不愿错过机会,掬一把潭水,洗洗汗溢的脸,清凉明目,心旷神怡。由于潭形酷似药葫芦,故此潭又叫“药葫芦潭”,该不会是药王走时,为给后人留个念想,故意将药葫芦遗落在此,幻化而成的吧?药王在此7年,一心救人。凡是没钱看病的穷人,他不但不收诊费药钱,还腾出房子给远道而來的病人住,甚至亲自熬药给病人喝。无论三更半夜,还是狂风暴雨,只要有人请他看病,他从不推辞,一定立刻赶去救治。
“药王潭”巨石众多,石景奇特。潭边一块岩体被溪流沿石隙冲刷成槽,此槽又称“药王槽”。“药王槽”旁的巨石岩面形似一张大石床,称“药王床”,“药王床”前的条形岩石状如石柱,称“药王枕”。当年药王一身布衣,身背药篓,攀山越岭,采回药草,大概就是放在“药王槽”中捣烂,然后拿出晾晒加工。想那时,山路崎岖,食物匮乏,真不知药王是如何在山上苦熬苦捱,他肯定在疲惫不堪的时候,药王头靠“药王枕”,身卧“药王床”,清清爽爽、舒舒服服睡一觉,既解乏,又修心,此中意境又有谁知?
沿着红色木栈道拾级而上,层恋叠翠,泉水淙淙。漫步山谷,树木葱茏,万山披绿,花香四溢,鸟语鸣啾,宛若置身仙境。“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不时有游客的欢笑声飘来,在山谷久久回荡。往前走来到“药王庙”,“药王庙”依山就势而造,我迤逦而上想去庙宇一瞻药王风采,祭拜朝谒,走到半道,却听前面的人说“药王庙”还未曾建好,里面空无一物,只有几间房舍。此时已过中午,人困力乏,听此说,便兴味索然,掉转而回。回来后在网上查阅,说庙中孙思邈像已然塑好,神态安详,栩栩如生,不由懊悔,就差那么几步路,酿出一桩憾事。
一路赏景,一路拍照,竟忘了饥饿和疲乏,来到“药王瀑”,一幕惊人的景象和气势横现眼前。在高耸云端的山顶上,一幅巨大的银帘奔涌而下,悬空坠落,瀑流的最后归宿,无人知道,但它绝对不会消亡,因为我们看到,无论岩石如何撞击,它依然飞流直下,毫不犹豫。我的身心受到震撼,走近瀑观看,但见瀑流飞珠吐玉,细细的水沫晶莹剔透,像雾像雨又像风,一阵风吹过,瀑流下端高高飘起,碎成粒粒玉珠,飞水喷落在身上,清凉爽滑。不知盛唐的药王,采药那么匆忙,可曾在瀑前驻足,感受自然的神奇,感受人与自然的融合?
醉游云露山,品药王文化,享绝美风光。“龙潭”幽深,恰似一只巨龙盘卧于此。“逍遥潭”水域开阔,澄澈明净,游鱼众多,游人若下水嬉戏,鱼儿便会蜂拥而至,碰啄人体。“怡心岛”茂林修竹,小桥流水,清幽雅静,潭中“专鱼”,鱼种独有,黑色光滑,无鳞无刺,游人若投水小石一粒,鱼儿便齐游而至。如果在此垂钓,无需鱼饵,鱼就上钩。胜景如画,美景如林,难以一一尽述。徜徉在天然氧吧之中,借明净旷远的山水把耳根洗净,与自然同化,让心灵回归最质朴的自然态。我真想长居于此,观日升月落,听鸟鸣松风,饮山寺泉水,赏情池美景。可我只是一凡俗之人,要做诸多凡俗之事,终还要回归红尘中,只好挥挥手,依依作别云露山。
(图片由云露山风景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