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龙
“最近有什么‘好消息吗?”我远在以色列的妈妈在视频通话里又一次小心试探。
她说的“好消息”,自然就是我是否遇到了适合结婚的对象。
我今年31岁了。是家中长子,弟弟和妹妹都已经有了自己的伴侣。我的妈妈是一位典型的“犹太母亲”,和很多中国妈妈一样也会“催婚”。她特别希望孩子能够尽早安定下来。结婚生子。
但和很多现在的中国妈妈不一样的是,我的妈妈催我寻找的,并不是“条件合适”的结婚对象,而是一个可以共度人生的伴侣。
我在中国碰到过不少同龄人,除了抱怨房子太贵以外,他们有一个几乎普遍的烦恼,就是被父母“催婚”,而且是被催着“找个合适的,要求别太高了”。
被媒体广泛报道的中国大城市里的“相亲角”,正是这种择偶观的最好体现——主要看条件(年龄、学历、收入、资产),然后根据条件硬性“配对”。
这样的做法对吗?
对此,我有切身的体会。
我在上海生活时,曾经有过一个交往3年的前女友,最终分手就是因为她的父母“催婚”。催婚的理由,只是因为觉得女儿“年龄到了”,应该尽快“稳定下来”,尽管那时她才25岁。
我沒有答应结婚的原因,也并不是没有爱,只是感觉自己还年轻,没有准备好。后来的结果是,我们分手半年后她就找了个“条件合适”的人“闪婚”了,很快生了个孩子,但3年后就离婚,现在自己照顾一个两岁的孩子。
她父母追求的“稳定婚姻”,结果证明是非常不稳定的。
我的妈妈尽管“催婚”,但并没有要求“条件合适”。更多是一种鼓励。我的父母经常告诉我,婚姻应该是一个水到渠成而非人为配对的过程。曾经不相干的两个人走到了一起,不是为了彼此索取,而是为了共同扶持,一起成长。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把爱等同于“被爱”,而非“去爱”,并且把物质性的条件视为爱的主要衡量标准。其结果是,婚姻也越来越像现代社会的消费行为:结婚率降低,离婚率升高,各种欺骗频繁发生。
爱和婚姻,不应该被功利化和公式化。它们应该能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而非用来填补我们内心的空虚和匮乏。
真正的稳定。是那种建立在给予和分享基础上的两性关系,而非索取与独占。唯有如此。爱才可能更深刻,婚姻才可能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