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在瓦甓

2018-11-20 05:37郑嘉励
瞭望东方周刊 2018年44期
关键词:古董商古墓风雅

郑嘉励

金石碑刻,是清代文人刻意收藏的对象,阮元《两浙金石志》网罗浙江明代以前丰碑巨制,几乎无遗漏。稍后,连汉六朝墓砖,只要有铭文、花纹的。也争相购藏。清末金石学家陆心源的宅子,称“千甓亭”。如今还在湖州城内,“甓”即古砖,顾名思义,“千甓亭”就是收藏很多古砖的所在。

大书画家吴昌硕也藏砖,著录考订,琢制砖砚,与同好互相唱咏,不亦乐乎。古砖的收藏和赏玩,作为“风雅事业”,在清末的盛况,或不在今之君子的焚香、品茗之下。

陆心源、吴昌硕及其朋友们收藏古砖,以出土于两浙地区的汉晋砖室墓为主。清末以前,江南挖掘古墓的风气未开,古砖出土无多,稀罕的年号砖,讨喜的吉语砖,恰巧材质又好,适合凿制砚台的,通常能卖好价钱。藏家以古为贵。年代更早的就更值钱。于是,古董商、盗墓者投其所好,伪造西汉纪午砖以鬻利。吴昌硕他们不知情,当成宝贝收藏起来,题咏不休。

其实,浙江不会有西汉的纪年砖。砖室墓流行于东汉以后,纪年砖的出现,更晚至东汉中期。西汉只有土坑墓,不用墓砖。吴昌硕时代的人,不知今天的考古常识,无足深怪,他們不挖墓,更读不到今天的考古发掘报告。

东汉、三国、两晋、南朝砖室墓,在杭嘉湖、宁绍地区广泛分布,是生产建设中最经常遇见的文物类型。二十多年前,杭(州)甬(宁波)高速公路建设,我的同事在绍兴上虞发掘汉晋墓葬,他有个估算,一座中小型东汉砖室墓。用砖大约在3000块左右,三国大墓则不止此数。近代以来,杭甬铁路、高速公路、高铁建设,条条大路,经过绍兴、宁波,沿途不知毁了多少砖室墓——以3000座墓,每墓用砖3000块计算,在广袤的田野上,带铭文、有花纹的砖头。想必不少。

原先我认为,砖头只用于建造墓室,现在从嘉兴子城、椒江章安临海郡城等遗址看来,城市里头,也用砖头做建筑台基、铺地。

砖头实在太多,考古工作者不当回事。2m3年,我在嵊县发掘一座西晋元康二年(292)的砖室墓。墓室很大,有书法拙朴的年号砖。有“长宜子孙”的吉语砖,更有神仙羽人的画像砖。材质细腻致密。

地方跑多了,我知道,湖州杨家埠、长兴等地的六朝墓地,附近普遍设有砖窑,墓砖通常就近临时烧造;我甚至知道,嵊州市甘霖镇的砖头,品质上佳。而龙游县湖镇寺底袁村的砖头普遍很坏,花纹模糊,质地疏松,根本无法凿制砚台,这可能是土壤的原因,也有可能是龙游人烧窑技术不过关。

这些掌故,是书斋里的学者不知道的。至于陆心源、吴昌硕,更是如此,在他们的年代,见到的砖头太少了。

近代浙江挖掘古墓的风气,与杭甬铁路建设密切相关。杭甬铁路始建于20世纪初,延续很多年,萧山至上虞段的贯通,则迟至1936年,已为陆心源、吴昌硕身后之事。

此前,淳朴的浙东农民,没见过如此翻天覆地的大工程,没见过那么多暴露的古墓,也没见过上海、杭州来的古董贩子现场收购文物,更没想过古墓浑身是宝连砖头都能卖钱。墓砖泉涌而出,市场很快就做烂了。结果,吴昌硕时代奇货可居的铭文砖,转眼就不值钱了,古董商的关注点转向了古墓中的随葬品。

铁路所经,改造了古董市场,催生了沿线的盗墓行业。上世纪30年代,陈万里先生到浙江调查越窑、龙泉窑青瓷,在多种考察游记中,每每感慨大型的工程建设,深刻影响世道人心。

十几年后,新中国成立,社会风气焕然一新。赏玩古董、收藏古砖不再风雅,反而是糜烂腐朽的象征。

2004年,我在龙游发掘的汉晋砖室墓,早年都有程度不等的毁坏,但并非盗墓所致,而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百姓掘取砖头的结果。有的砖室墓,里头的随葬器物保存完好,而砖头却剥得一干二净。老百姓挖砖头,不为卖钱,更不为风雅,是拿去造旁子的,后来听说古墓不吉利,纷纷改砌了猪圈。

猜你喜欢
古董商古墓风雅
古墓发掘现场
月相表解读腕上的阴晴圆缺
完美无缺
完美无缺
完美无缺
与赵琦先生商榷
风雅起来
说风雅
古墓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