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峥菲
摘要:德语对于国内大多数学习者来说是第二外语,德语习得的过程受到来自英语的正面及负面影响。在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利用学习者已有的英语知识,可以在时间和质量上极大地促进德语学习。本文以德语不定式结构的教学为例,通过比较德英的异同之处,探究在德语语法教学中如何通过英语来提高学习效果。
关键词:三语习得;德语语法;英语;不定式结构
20世纪末以来,三语习得研究在欧洲日益受到关注。三语是指学习者按时间顺序,除了母语和第一外语以外正在学习的一种或多种外语(Hufeisen,1998)。由于三语学习者大多为成年人,拥有一定学习经验,三语习得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例如学习者的母语、第一外语、外语学习经验及策略和自身认知水平等。
国内大多数德语学习者的第一外语是英语,而德语是他们的第二外语,即三语。然而三语习得的概念在国内德语课堂中还鲜有应用。一项针对德语教师主观看法的调查研究(Fan,2017)表明,在国内德语课堂中,第一外语英语几乎没有发挥作用,外语学习策略也很少被提及。国内的德语学习者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大学本科德语专业的学生,二是为德国留学准备德语考试的学生,三是大学中将德语作为第二外语或第二专业学习的学生。即使学习动机不同,他们的德语学习都有相同的特点,即需要在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的语言水平,存在一定学习压力,且语法是学习中的一大重点。在这种情况下,若能在德语语法课堂中引入英语,合理利用学生已有的英语知识,可以从时间和质量上促进德语学习。
本文将在三语习得的理论背景下,以德语不定式结构为例,通过比较德语和英语的不定式结构,探究在教学中如何通过英语知识促进德语语法学习,同时也为其他语法现象的教学提供案例。
一、第一外语英语对第二外语德语学习的影响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普遍认为第一外语对第二外语的影响是消极的,三语习得现象也没有得到明确关注。1991年,Hufeisen对母语为非印欧语系的德语学习者的书面表达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有9%的语言错误可以归咎于德语和英语的相互影响。此后Marx(2000)同样对母语为非印欧语系的学习者进行研究并发现,学习者现有的英语知识对德语学习的影响是正负两面的,即存在正面迁移(positiver Transfer)和负面干扰(Interferenz)。不同于母语为印欧语系的学习者,母语为非印欧语系的学习者由于母语与德语的差别较大,在德语学习中受到来自第一外语英语的影响远远大于母语。因此Hufeisen(1994)认为,英语在德语课堂中能够起到桥梁的作用。在教学中,英语与德语的相同之处带来的正面迁移可以促进德语学习,它们的不同之处也应被提及,以此避免英语的负面干扰。
在不同的语法现象中,由于英语和德语的异同情况不一,英语的作用也不能一概而论。要探究英语在德语语法学习中的作用,需要分析具体的语法现象(Hufeisen,1994)。下文将以德语不定式结构为例,探究在德语不定式结构教学中英语知识的应用。
二、德语不定式结构及其与英语不定式的异同
德语不定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替代从句使用,可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和状语,例如:
a.Es ist klug von dir,nichts zu sagen.
b.Er erw?gt es,das Haus zu kaufen.
c.Die Hoffnung darauf,zu gewinnen,gab ihr Mut.
d.Der Schüler rennt,um die Stra?enbahn zu erreichen.
与从句不同,不定式结构没有自己的主語和限定动词,大多数不定式结构的逻辑主语来自于主句的主语或宾语。Busha(1988)认为不定式结构的逻辑主语与主句成分的同一性是不定式结构使用的基础条件。当不定式作句子主语时,不定式的逻辑主语可以是主语的宾语,如例句a中不定式相对应的从句为“dass du nichts sagst”。除此之外,不定式结构作句子主语时的逻辑主语还可以是无人称,如“Es ist klug,nichts zu sagen(dass man nichts sagt).”当不定式作为句子宾语时,它的逻辑主语可以是句子的主语(如例句b),也可以是句子的宾语,如“Ich trage ihm auf,die Briefe abzuholen(dass er die Briefe abholt).”此时主句的动词为三价动词,如bitten,empfehlen等。此外在少数情况下不定式的逻辑主语也可以是无人称,如“Die ?rzte empfehlen,nicht zu rauchen.”
不定式结构作为定语的使用范围相对狭小,它只能修饰表达想法、感受等抽象名词,如Hoffnung,Gefühl,Idee等等。与上面三种情况不同的是,作为状语的不定式结构带有自身的语义,由um...zu,ohne...zu 和 anstatt...zu 引导,逻辑主语多为主句的主语:
a.um...zu 表达(1)意图(2)带否定意义的结果:
(1)Ich gehe ins Ausland,um dort zu studieren.
(2)Er ist zu jung,um alles verstehen zu k?nnen.
b.ohne...zu表达(1)期望的事情没有出现(2)缺少不定式伴随的情况:
(1)Er hat sehr kalt gebadet,ohne sich zu erk?lten.
(2)Er betrat das Zimmer,ohne zu grü?en.
c.anstatt...zu表达替代的情况:
Anstatt seine Hausaufgaben zu machen,sieht das M?dchen fern.
德語和英语在语法结构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总的看来,德英两语的不定式结构有相同的句法作用,即它们都可以作为句子中的主语、宾语、定语和状语,在不定式逻辑主语与主句成分同一性的使用条件上也相同,如表1:
而英语不定式结的使用条件广于德语不定式,它能通过介词for的结构拓展它的逻辑主语,也可以用于问句,在这两种情况下德语中只能用从句表达:
a.英:Shes waiting for him to do the work.
德:Sie wartet darauf,dass er die Arbeit macht.
b.英:What to do next is my problem.
德:Was ich als n?chstes tun soll,ist mein Problem.
此外,英语的不定式作为定语时还可以修饰具体名词,如“He is not the man to do this job”,而德语中相应的表达只能使用从句“Er ist nicht der Mann,der diesen Job machen kann.”不定式作为状语时,两语之间的差别也较大,在德语中,只有由um...zu引导的不定式在英语中有其对应形式。
三、英语知识在德语不定式结构教学中的应用
汉语中没有不定式的概念,在汉语中与德语不定式相对应的结构为谓词性主宾语,即动词或动词短语直接充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如“他忘记关门了”—“Er hat vergessen,die Tür zu schlie?en.”德语不定式的使用条件对于国内学习者来说在母语中相对陌生,因此他们在学习时很容易转向熟悉的第一外语英语。此时,英语与德语的相似之处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德语不定式的使用条件。在课堂引入阶段可以将英语与德语不定式结构相对应的句子作比较,讲解德语不定式结构与英语不定式结构一样,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替代从句使用,能够作为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和状语:(见表2)
英语与德语的不同之处会在学习过程中造成干扰,导致错误,因此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提及这些现象,提醒学生常见的错误用法,避免英语带来的错误。首先,应当强调德语中没有英语里for引导的介词短语作为不定式逻辑主语的用法,常见错误如“Er lief zu schnell für mich,um ihn zu fangen(He ran too fast for me to catch him).”其次,英语中的不定式问句很容易干扰学习者,因此,需要在教学中说明德语不定式结构不能用于问句,常见错误如“Ich wei? nicht wann zu kommen(I dont know when to come).”最后,在讲解德语不定式作为定语使用时,应说明德语不定式结构不能修饰具体名词,常见错误如“Der Mann,diese Information zu liefern,ist Herr Heimann(The man to supply that information is Mr.Heimann)”.以上三种情况都应使用从句。
四、结语
本文以德语不定式结构的教学为例,考虑到英语作为第一外语对德语学习产生的正负面影响,具体分析了如何通过英语不定式结构来促进德语不定式的教学,同时也可以为其他语法现象的教学提供案例。在实际的语法教学中,教师应该具体分析不同语法现象中英德的异同情况,合理将学生现有的英语知识运用到德语学习中,利用英德的相同之处促进理解和记忆,并将容易导致错误的不同之处加以说明和提醒,从而从时间和质量上促进德语学习。
参考文献:
[1]德雷尔,施密特.标准德语语法——精解与练习[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Buscha J,Zoch I.Der Infinitiv.Zur Theorie und Praxis des Deutschunterrichts für Ausl?nder[M].Leipzig:VEB Verlag Enzyklop?die,1992.
[3]Fan L.Deutsch nach Englisch in China[M].Tübingen:Stauffenburg Verlag,2017.
[4]Hufeisen B.Englisch als erste und Deutsch als zweite Fremdsprache [M].Frankfurt am Main:Peter Lang,1991.
[5]Hufeisen B.Englisch im Unterricht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M].München:Klett Ed.Deutsch,1994.
[6] Hufeisen B.L3–Stand der Forschung–Was bleibt zu tun?[A].Hufeisen B,Lindemann B.Terti?rsprachen.Theorien,Modelle,Methoden[C].Tübingen:Stauffenburg,1998:169-183.
[7]Lamprecht A.Grammatik der englischen Sprache[M].Berlin:Volk und Wissen Verlag und Cornelsen Verlag,1995.
[8] Merkelbach C.Deutsch nach Englisch in Taiwan[J].Informationen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2003,30 (6):54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