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证明,教师在评语中给予学生的特别期待,总会在无意中影响到学生,教师亲切的关怀、热情的帮助、耐心的引导,总会给予学生成长的力量。如此,教师对学生多一点期待,学生便会形成积极的学习行为,便会更自信、更有动力地向未来前行。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事或某人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撰写学生评语时,如果能够恰当运用心理效应,发挥其积极作用,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一、运用“蝴蝶效应”,点亮学生生命的精彩
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产生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提出的“蝴蝶效应”让人们惊叹,原来小翅膀可以引起大飓风,细微的因素与看似完全不相关的复杂变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因果关系。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教育无小事,教师的一条评语、一句话或一个神情所传达的信息,都可能在无意中成就一个学生的发展。
我曾经有一名学生小禹,是学校篮球校队主力,他多次代表学校参加省市级比赛,在赛场上屡获佳绩。但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文化课成为他最大的短板。我们采取了很多激励措施,期望他能走得更远。而令我诧异的是,竟是一段小小的期末评语让这一愿望变成了现实。他上大学后在给我的信中写道,“您在评语中曾给我写过这样一句话:‘球打得很精彩,希望你做人也精彩。从那时起,我一直努力使自己精彩……”当初,一段表达赞扬与期望的评语,竟然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掀起了一阵“飓风”,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成就了他的精彩人生。
诚然,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深层次思考“我是谁”等问题,建立自我统一性对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完善人格的塑造、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以及自身价值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此时,教师抓住这一重要契机,在撰写学生评语时有效运用心理效应,对学生实施正确、及时的引导,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自己人效应”,拉近与学生的
心理距离
当对方与自己的利益一致、立场一致、行为一致,我们就会把对方当作自己人,从而对对方产生好感,比较容易接受对方的要求、信赖对方的观点,这就是心理学中的“自己人效应”(Acquaintances Effect)。教师所撰写的评语,需要给学生一种感觉,即教师与学生是“自己人”。这样,教师可慢慢走进学生心里,帮助学生打开心扉,提升教育实效。为此,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立场观察现象、思考问题、作出判断,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从而“亲其师,信其道”。
我的学生小陈在进入高中以后,因为第一次远离父母、环境的改变等因素心情低落,出现厌学情绪。在一次小考评语中,我首先对她的心情表示理解:“老师知道,远离父母、面对新的环境都让你不知所措,你内心的不安与彷徨,老师都深有体会,因为老师有过同样的经历……”让学生觉得教师是“自己人”,有人懂自己,有人理解自己。随后,话锋转向积极的方向,“但老师也知道,你是一个有追求、有梦想的孩子,不能让‘想家‘不适应这样的理由成为成长路上的‘绊脚石。你的理想和父母对你的期望,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这是对自己最好的交待”。从真诚的评语中,该生感受到教师是“自己人”,是真心理解她、关心她、帮助她的人,从而勇敢地战胜自己,走出低谷,面向未来。
运用“自己人效应”,可以为学生拨开迷雾、点燃激情,可以为学生指明方向、铺平道路,可以让学生不仅有美好的梦想更有实现梦想的决心。合理运用心理效应可以有效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触及学生的灵魂,是最有魅力的教育策略。
三、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激发学生
前行的动力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通过小学教学试验予以验证提出,证实了积极、良好的期望会给他人带来重要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中国教育大辞典》指出:“教师期望的自我实现预言效应确实存在,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在撰写评语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对学生传递某种积极的期望,就会使学生进步更快;反之,如果教師对学生传递某种消极的态度,可能会使学生自暴自弃。
班里有一个叫灿灿的学生,是理科学霸,但语文时常拖后腿,倘若偏科情况得不到及时改变,将会影响到他的升学。于是,我在给他的作业评语中这样写道:“金灿者,数理大咖也,禀赋过人,素养超群,具大成之相。君为人豪爽大气,深得同学之喜爱,广受师长之好评。然卿之国文尚需加强,切不可厚此薄彼。倘若文理并举,汝可上清华揽月,可上北大摘星,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为师甚为期待。”后来,该生痛下决心并付诸努力提高语文成绩,最后如愿考上北大。正如刘儒德教授说:“老师对学生的赏识与肯定在学生心中会播种下对成功的信念,使他为了实现信念而不懈努力。”
实践证明,教师在评语中给予学生的特别期待,总会在无意中影响到学生,教师亲切的关怀、热情的帮助、耐心的引导,总会给予学生成长的力量。如此,教师对学生多一点期待,学生便会形成积极的学习行为,便会更自信、更有动力地向未来前行。
四、运用“标签效应”,指引学生的成长方向
一个人一旦被贴上带有某种评价的标签,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引起的,故称“标签效应”(Label Effect)。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指出:“一个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教师撰写学生评语时,如果给学生贴上某种问题标签,可能使他不自觉地接受这一负向标签,意识、态度和行为都按照标签所暗示的方向发展,严重影响个人身心健康发展。
当教师在给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撰写评语时,如果带着批评教育的倾向性写道“你缺乏自控力,违反课堂纪律的不良行为既影响自己,也会干扰到大家。老师希望你能做自己的主人,努力做优秀的自己”,那么“缺乏自控力”“违反课堂纪律”的負向标签会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会使学生的“大衣裹得更紧”(“南风效应”),不利于学生行为习惯的改变。相反,换一种评价思路,将评语改为“我知道你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好学生,只是偶尔没能把握好自己才会影响到课堂秩序。老师建议,给自己定个明确的课堂目标,告别过去,迎接未来”,其中“积极向上的好学生”的正向标签会使学生意识到教师对自己抱有极大的期望,从而自觉地按照标签的引导方向去靠拢,达到教育的目的。
在撰写学生评语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给学生贴上一枚枚“优秀签”“才艺签”“乐观签”“探索签”“勤奋签”“坚强签”……让这些正向标签照亮学生的内心世界,引领学生成长的方向,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实现自我成长。
五、运用“登门槛效应”,循序渐进育英才
“登门槛效应”(Foot In The Door Effect)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在撰写学生评语的过程中恰当运用“登门槛效应”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策略,通过“较低要求的提出—较低要求的实现—较高要求的提出—较高要求的实现”这一阶梯式的推进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潜能。
班里有个学生的物理成绩一直保持在及格水平,他认为这是他能力所及的最好成绩。在一次期末考试中,他得了65分,我与他一起分析试卷,找到诸多得分点,并提出了“5分增长计划”。他思考过后,觉得每学期提高5分应该不难,并痛快地答应下来。在评语中,我这样写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记住我们的约定—‘5分增长计划,愿你通过努力,一步一个阶梯地向上攀登,让青春不留遗憾!”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以每学期提高5分为目标,更加专注地学习,最终在下一年的期末考试中物理取得了79分的成绩,超出了预定目标。正是“登门槛效应”在撰写学生评语中的运用,让该生提高了学习成绩,重新认识了自己,变得更加自信。
综上所述,学生评语是教师对学生的综合性评价,是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就是在合理运用各种教育策略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在撰写学生评语的过程中,要恰当运用心理效应,除文中提到的,还可以运用需要关注的中等生“霍桑效应”、自我迷失者“角色效应”、后进生克服“习得性无助”、教育有度“超限效应”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激发其潜能,促进其幸福成长。
【何关平,四川省绵阳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谷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