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晟 张宝印 吕德胜
从新疆塔什库尔干县城出发,沿着314国道的中巴友谊公路一路向西,道旁的人烟很快稀疏起来。两侧光秃秃的山岩矗立在帕米尔高原上,车窗外的风景格外苍凉。
空气越来越稀薄。经过4个小时车程,我们终于来到海拔4860米的南瓦根基达坂,眼前是一道铁丝网,铁丝网的另一侧是阿富汗。
这就是中阿边境的瓦罕走廊。
今天,瓦罕走廊依然处于反分裂反恐怖反渗透最前沿。这里没有海关、没有口岸,有的是戍守边关的边防战士,有的是守卫家乡的护边员,他们共同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反恐铁壁,坚决把国际恐怖势力阻挡在国境之外。
“我们就像国家的神经末梢,无时无刻不在感知边境线上的变化。”站在铁丝网前,克克吐鲁克边防连连长肖博文说。
克克吐鲁克边防连组建于1955年10月,连队驻地海拔4300米,距2号界碑所在的南瓦根基达坂23公里,巡逻点位高达5420米。
在这里,最大的考验是恶劣的自然环境。从连队到海拔5420米的3号点位,至今还有6公里沒通路,马也没法骑。在不到平原含氧量一半的瓦罕走廊,走完这段路,全副武装的战士们最快也得走5个多小时。
2015年冬,肖博文带队去2号点位巡逻。途中,他的右脚被马蹄踩到,却因冻伤而毫无知觉。后来在牧民的临时房里,战士们生了堆火,却不敢直接烤他的脚。几个人轮流用雪搓,整整2个小时,肖博文的右脚才慢慢恢复了知觉。
为实现“一个进不来,一个出不去”边境防控管控目标,新疆一直在打造“党政军兵警民”六位一体的边境管控模式。在瓦罕走廊,除了解放军战士,塔吉克族护边员也是守卫边疆的重要力量。
在南瓦根基达坂总共有3个护边员班组轮岗,30位护边员负责15公里边境线的护边任务。“保卫祖国,为祖国守边,这是我们的义务。”57岁的萨发里克说。
萨发里克是这个班组里年纪最大、资历最老的护边员,2006年开始护边守边的他得过厚厚一叠奖状。有一次,他收到两名阿富汗人非法越境的线索后,第一时间向连队汇报。最后,两名非法越境者被及时控制,最终遣送出境。
瓦罕走廊的中国一侧是塔吉克族老乡的夏季牧场,建有临时居住点。塔什库尔干乡乡长帕米尔介绍说,这些红顶黄墙的临时居住点都是由政府出资建造的,牧民可以免费入住。
29岁的护边员胡加正在山上护边,父亲达巴依和母亲帕热斯则在山下放牧。每年5月,他们都会赶着100只羊、15头牦牛,从180公里之外的村庄过来放牧,直到10月再返回。
达巴依的邻居马达提打开了房子里的太阳能灯,说:“过去他根本不敢想象在夏季牧场还能通电。”
马达提今年57岁,家里有20头牦牛。“变化太大了。”他忍不住感慨,“过去牧场只有毡房和石头堆的土房子,现在我们住进了砖房。”
“我们守在边疆,最大的底气就是祖国实力蒸蒸日上。”肖博文说。
编辑/余弘阳
瓦罕走廊又称阿富汗走廊、瓦罕帕米尔,是阿富汗巴达赫尚省至中国新疆的呈东西向的狭长地带,位于帕米尔高原南端和兴都库什山脉北东段之间的一个山谷。西起阿姆河上游的喷赤河及其支流帕米尔河,东接我国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整个走廊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最窄处仅15公里,最宽处约75公里。
瓦罕走廊历史上曾是欧亚大陆地区的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是华夏文明与印度文明、中亚文明、波斯文明和欧洲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它既是我国与阿富汗的边界,同时与塔吉克斯坦和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尔地区接壤,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中阿两国在狭长的瓦罕走廊东端相毗邻,边界线只有92.45公里。
瓦罕走廊也被称为帕米尔高原上的“天路”!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蓝天、白云、雪山、草原、牧人、河流……帕米尔高原独特的自然和人文风光,这一切都让人深深迷恋。这里也几乎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幽闭天堂!这里的游客甚至少于世界之巅喜马拉雅山。
尽管阿富汗长期动荡不宁,瓦罕走廊却一直保持着相对的平静。一是因为它地处偏远,生存条件较差;二是该地区一直由北方联盟控制,远离阿富汗战火。因此瓦罕走廊与中国新疆的塔什库尔干基本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交通联系与人员往来,属于名副其实的“隔离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