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海炎
最近,谈书的综艺节目《一本好书》火了,我追了几期,感觉还不错。它不是朗诵,而是请老戏骨将书中的情节冲突、人物性格、优美语言演绎出来。那360度的沉浸式舞台、典雅柔和的灯光、细致入微的表情、掷地有声的台词,让人觉得是一种享受。
也有网友说:“这种节目在勾引你读书上有点用,但演得再好也不如读文学原著。”对此,我不以为然。
一般来说,视觉语言善于直观地表现动作和氛围,文字语言则长于曲折地表达细腻心理,两者各有优劣。因此,我们不能抱着文学原著原教旨主义,认定视觉语言的演绎就一定不如文字语言。
而且,从发生学上说,视觉语言并非文字语言的天敌,反而是文学经典的“助产婆”。在明清时期,《三侠五义》《永庆升平》等小说都是根据说书加工而成,甚至四大名著里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都有说书成分。明末柳敬亭说书,说《武松打虎》:“武松到店沽酒,店内无人,謈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甓皆瓮瓮有声。”这是《水浒传》原文中没有的文字,却闲中着色,令文豪张岱都为之绝倒!
当代小说《李双双》里有一个情节:小两口闹别扭后,双双对喜旺说:“家,不会开除你。”要怎样才能把“不会开除你”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形象地画出来呢?当代连环画大师贺友直就想了个拐弯的办法:让双双抱起孩子,叫孩子把开门的钥匙递给喜旺。就这样,贺老用视觉语言把文字点石成金了。
我上周给本地一个“少儿书中人物化妆表演比赛”当评委,孩子表演的《武松打虎》也让我击节称赞:演武松的是中学生,很高大;演店小二的是小学生,很矮小。武松喝了三碗酒后,还要喝一大缸,他一只脚着地,另一只脚踩在凳子上,咕咚咕咚地大口喝酒,店小二赶忙钻进武松身体下方的空位用嘴接着武松漏下的酒水:“糟蹋了,糟蹋了!”喝完后,武松直呼“好酒”,店小二也东倒西歪嚷嚷“好酒,好酒!”然后就醉倒了。编剧这心思真是巧妙,他100%利用了两个演员的身体特点,设置了一起喝酒的滑稽场面,顺势烘托出了武松的豪气,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演绎。
《一本好书》第一期推荐了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有网友批评说:赵立新的表演用力过度,他演的毛姆过于放大了自己的性格。开头时毛姆是个刚刚有些名气的青年作家,和五年后的毛姆应该有所变化。而黄维德演的斯特里克兰德又过于收敛,看不出他在潦倒的生活中所获取到的自由和丧失良知后的可憎嘴脸,与原著有些出入。我认为,这批评有一定道理,但“与原著有些出入”并不是绝對标准,我们与其纠结于此,还不如平心欣赏,演绎是否加深了人物形象和文本趣味。
第二期推荐的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选取的片断也跟原著有出入,却很好地表现了万历皇帝“被死了的祖先控制”的痛苦,比如他不能乱写乱画,不能睡懒觉,不能听流行歌曲,甚至不能吃得太饱,整个人都被道德绑架了。王劲松演晚年万历,情绪拿捏精准:原来那位教导别人节俭禁欲并以圣贤自居的首辅太师张居正竟然在自己家中偷偷聚敛了大量的珠宝与美女,这就像你爸禁止你早恋,你却看见你爸养小三,这就让万历觉得,在这种虚伪的体制面前,无论自己做什么都是无用功,以后就二十多年不上朝了……这可以说创造性地把《万历十五年》的要义点了出来。
陈丹青认为,现代小说是印刷术兴起后的结果,小说葬送了“说故事”的传统,“逐渐把叙述从活生生的口语领域剥离了出来”。如今各种影视表演节目多了,甚至出现了抖音之类的短视频狂潮,次生口语时代已经来临。如果多些《一本好书》之类用心的表演,视觉语言对文学的影响未必不能重现明清评书时代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