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苇 王全宝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刻的调整期,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有抬头趋势,同时经济逆全球化形势凸显,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也正遭受冲击。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1月5日在上海开幕的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格外受到关注。
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会见参加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外国企业家代表。
首届进博会以“新时代,共享未来”为主题,共有172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参会,3600多家企业参展。
在进博会开幕式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题为《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主旨演讲。他回顾历史,强调开放合作是增强国际经贸活力的重要动力。“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为了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各国都应该拿出更大勇气,积极推动开放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对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在保护主义抬头的当今世界,需要多个国家更加积极主动地顺应全球化大趋势,合作推进全球化进程。
“二战后形成的全球治理体系,像一座老房子,已不适应当前时代需要,需要国家间合作共同修整,但不是颠覆性改变。在此大环境下,中国提出了全球化的中国建议、中国方案,进博会就体现了中国作为大国的担当。”魏建国说。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由中国主办,世界贸易组织等多个国际组织和众多国家共同参与,不是中国的独唱,而是各国的大合唱。”开幕式上,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演讲得到与会者热烈的掌声。
随后,其他国家领导人的主旨演讲也对中国的开放合作给予肯定,并期待通过进博会这一平台进一步推进全球一体化进程。
在进博会上,多米尼加总统梅迪纳感受到全球化最宝贵的价值所在。他说:“进博会是一次绝佳的契机,推动五大洲之间的贸易往来和相互了解。”
同样,越南总理阮春福也称,“在全球化背景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凭一己之力发展。进博会体现了合作共赢的理念,将大力推动全球贸易。”
而在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阿泽维多看来,中国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举行进博会,释放出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国正在国际多边贸易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中国扩大进口将助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习近平在开幕式的演讲中再次重申中国坚持开放的政策取向。
中国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可以说是中国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成功经验。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的成绩可谓举世瞩目。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
11月3日,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在进博会新闻发布会上就表示,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的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
同样,魏建国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也表示,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内已经发展到了通过进口来释放4亿~5亿中产阶层消费潜力的时候;对外,中国将通过进博会促进全球共商共建共享,扩大朋友圈,以实际行动推动全球贸易。
对于进博会与中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之间的逻辑,魏建国认为,中国要改变长期以来执行的以出口为导向换取外汇的政策并不容易,但从筹备进博会开始,中国已经在通过限时、高效、简便的方式,倒逼国内各部门的改革。这也为中国未来20~30年新一轮改革开放拉开序幕。
早在今年4月,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就说过,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腳步不会停滞!”
商务部研究院前副院长李光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要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因此,中国就要扩大开放,促进全球要素的自由流动,开放市场,通过博览会促进各国产品的自由流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链、供应链。同时,中国要深度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把国内经济和整个国际市场联系起来,实现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有机结合。
中国在不同时期举办大型国际贸易展会的举措,在某种程度上集中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并体现了其内在逻辑的变化。
1957年春天,中国在广东举办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现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预示中国冲破封锁,向世界贸易打开一扇窗,也侧面反映了中国当时对于发展对外贸易的迫切需求。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贸易以出口为特征。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原秘书长张燕生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分析称,当时国内是计划经济,国外是市场经济,要从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就需要用出口在国内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国外的市场经济体制中间搭建一个桥梁和窗口。“通过出口,我们才知道市场经济是如何来做订单的,才了解资本、物流、销售的运作逻辑。当时的出口策略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推动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型。”
此外,彼时的中国急需外汇和资本。“那时可以说外汇比金子还贵。”张燕生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举例说,当时如果买一台彩电,在国外可能250美元就可以买到,可是在国内就会卖到4000元人民币。因为国内对国外的产品、知识、设备的需求非常大,但是创造不了外汇。“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用出口去创汇,因此很多年来,人民币就盯着出口创汇成本,也就是说出口创汇成本贵了,人民币就贬值。”
对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变化,在魏建国看来,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进出口需求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变化:首先从初级生产资料到高级生产资料的转化。从铁矿石、粮食、木材的进口转化为机械制造、高端机电产品、高科技产品的进口;其次,从生产资料到生活资料的转化。从工业类产品转化为以汽车、家用电器等高端生活设备,手表、香水等生活消费品为代表的生活类产品;最后,从低端消费到高端消费的转化。从中国消费者的全球购消费趋势可以看出,消费需求正在从买得起、买得到,向个性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
魏建国进一步分析认为,扩大进口是中国从贸易大国发展成贸易强国的需要。当前中国的出口额是全球第一,进口额全球第二。中国期望通过扩大进口,争取进出口第一大国的位置。如果中国既是进口强国也是出口强国,在全球贸易的话语权、规则的制定权方面,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张燕生也坦承,中国扩大进口,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扩大世界对中国的依赖。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从出口到进口的转变,也是从小国经济到大国经济的转变。
“习主席讲话给我印象特别深刻。习主席充分表达了进一步加强改革和开放的决心,并且再一次表达了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也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措施,像降低进口关税,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这些都让我特别激动。”在进博会期间,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
雷军认为,跨国贸易可以造福当地消费者,对投资环境和当地经济都有帮助。
在国际化业务方面,截至2018年第二季度,小米進入了82个国家市场,在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跻身市场前五。2018年7月,小米集团登陆香港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成为有史以来全球科技股IPO前三。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民营企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民营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张燕生表示,改革开放以前,主要是国有的外贸垄断公司在做进出口。改革开放以后,外资逐渐占据了半壁江山。常见的合作模式是外资提供品牌、技术、渠道,中国代工、加工、组装。然后,慢慢出现了一些民营企业,且比例逐渐扩大,目前已占50%左右。
在进出口所有制结构的相关数据中,民营企业的比例是61.2%,外商投资企业的比例是11%,国有企业的比例是27.8%。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多国带来的展品及推介活动,吸引了众多参观者。
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教授林桂军分析认为,民企海外投资不仅在数量上占半壁江山,质量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推动投资结构越发多元化。国企较多集中在能源、资源领域投资建设,民企投资则相对比较活跃、市场化,涉及能源、房产、汽车、手机、食品、奢侈品等领域。
而在魏建国看来,改革开放至今,民营企业撑起了贸易的半壁江山,未来40年,中国经济将迎来第二次飞跃。民营企业将在国际上树立更强大的品牌优势,尤其是高科技行业,包括互联网、云计算,5G、芯片、医疗卫生等领域的高精尖企业,将在国际贸易中拥有更为坚实的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