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国军,王石枫,蒙象沛,黎明咏,吴桂建
(赣州市南康区第一人民医院,江西 赣州,341400)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胃肠溃疡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消化道溃疡导致的胃十二指肠穿孔发病率仍停留在较高水平[1]。胃十二指肠穿孔往往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可导致急性或细菌性腹膜炎、脓毒症,甚至死亡,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2]。实践证明,外科手术是治疗胃十二指肠穿孔的有效手段,但传统开腹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切口长、创伤大、并发症较多,不利于患者恢复[3]。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切口较小,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4-5]。为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穿孔的临床价值,改善治疗效果,文章对比了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穿孔的疗效、患者应激反应及并发症等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98例良性消化性溃疡穿孔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及基础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比较(±s)
组别 性别(n)合并症(n)男 女年龄(岁)体重(kg)高血压 糖尿病观察组 35 14 45.0±15.3 56.4±20.7 13 9对照组 32 17 50.1±13.4 60.2±16.3 15 7 t/χ2值 0.424 1.757 1.010 0.200 0.299 P值 0.515 0.082 0.315 0.655 0.585
1.2 手术方法 全身麻醉,观察组行腹腔镜穿孔修补术,患者取头高脚低位,脐下缘做弧形小切口为观察孔,穿刺气腹针建立CO2气腹,压力维持在12~14 mmHg,穿刺10 mm Tro-car,置入腹腔镜探查。在腹腔镜直视下分别于左、右锁骨中线肋下缘穿刺Trocar,置入操作器械。缝合溃疡穿孔处,并用附近网膜覆盖,用温生理盐水充分冲洗腹腔,彻底清除腹腔内污染物及渗出液后放置引流管,排空气腹,切口缝合关闭。对照组行开腹穿孔修补术,于上腹正中右侧或旁正中逐层切开入腹,探查腹腔,明确溃疡穿孔部位。缝合溃疡穿孔部位,用网膜覆盖。彻底冲洗腹腔,放置引流管,常规缝合关闭手术切口。
1.3 术后治疗 两组患者术后均留置胃管持续胃肠减压,禁食补液,予以胃酸抑制剂,术后根据疼痛情况适当镇痛,进行合理的营养支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予以抗生素。全面评估患者术后情况。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抗生素使用时间、应激反应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首先采用Excel 2007进行初步整理,再利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观察指标的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应激反应情况的比较 术后第1天,观察组血清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浓度、白细胞计数、粒细胞百分比及炎症因子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2.3 两组并发症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切口感染率及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2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的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的比较(±s)
组别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首次排气时间(d)下床活动时间(h)住院时间(d)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分)抗生素使用时间(d)镇痛药使用(次)观察组 60.1±6.3 35.6±7.7 2.3±0.5 14.5±3.6 6.8±2.4 3.2±0.9 5.5±1.1 2.2±1.5对照组 84.2±12.4 53.2±9.4 3.1±0.7 31.2±6.8 10.2±3.1 6.9±1.4 7.6±2.3 5.6±2.0 t值 -12.129 10.139 -6.510 -15.139 6.071 -15.562 -5.766 -9.520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表3 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应激反应情况的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应激反应情况的比较(±s)
组别 CRP(mg/L)白细胞计数(×109/L)粒细胞百分比(%)IL-6(ng/L)TNF-α(ng/L)观察组 84.9±12.5 9.4±4.2 76.3±12.4 28.7±6.9 62.2±10.3对照组 195.6±21.0 14.6±5.9 85.2±13.8 40.0±7.5 86.4±12.2 t值 -31.708 -5.026 3.358 7.762 10.610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的比较(n)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治疗,很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感染性休克,严重时甚至死亡。目前临床上大部分为无症状溃疡穿孔,并且随着药学的不断发展,消化溃疡类药物的治疗成效也在不断提高,对于此病的手术治疗通常以溃疡穿孔修补为主,包括开放手术及腹腔镜手术。近年,随着腹腔镜器械的不断更新、改进与完善,术者操作技巧不断提高,腹腔镜手术在临床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6],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相较开放手术具有创伤小、康复快等诸多优点。
3.1 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的体会患者取头高足低15°~30°位,稍左倾,脐下缘穿刺10 mm Trocar,在腹腔镜直视下于左锁骨中线肋缘下穿刺10 mm Trocar作为主操作孔,探查清楚后于右肋缘下锁骨中线下穿刺5 mm Trocar作为辅助操作孔,视情况(如术中暴露不好时)可于右下腹麦氏点处加做5 mm操作孔。为防止气腹压力过高导致内毒素血症、菌群移位及高碳酸血症,气腹压力应控制在10~14 mmHg;首先初步判断,置入腹腔镜后如发现右侧结肠旁沟及盆腔有黄绿色混浊积液,肝叶下方有较多脓苔(图1、图2),阑尾基本正常、无炎症及穿孔,胆囊无炎症、坏疽、穿孔。穿刺操作孔Trocar后再次探查,细小不易辨认的穿孔,可用吸引器按压胃窦部或十二指肠球部,也可于脓苔最多处用拔棒按压,同时由胃管向胃腔内充气或胃管内注入美兰,观察穿孔处有无气泡冒出、蓝色液体流出,气体溢出部位、美兰流出部位即为病灶;也可用无损伤钳或吸引器于胃窦或十二指肠表面轻轻滑动,刮除脓苔、残物,帮助发现穿孔部位(图2)。溃疡修补采用缝合方式,缝合时选择距穿孔边缘0.5 cm以上位置的正常组织纵轴方向进针较为安全,全层缝合,打结力度适中,见图3、图4;缝合完覆盖游离的大网膜,最后结扎固定,见图5、图6。充分冲洗腹腔[7],暴露术野,直视整个腹腔包括盆腔,可反复调整患者体位,边冲洗边吸引,充分清洗并彻底吸引膈下、脾窝、右结肠旁沟、肠袢间及膀胱直肠凹陷的脓液,反复多次用温生理盐水、甲硝唑溶液冲洗,冲洗后视情况放置1~2根引流管,渗液多、穿孔时间长、水肿较重时,可分别于网膜孔、盆腔放置引流管,见图7、图8;渗液少、穿孔时间短、水肿轻的患者,可于网膜孔放置引流管一根,经5 mm Trocar孔引出体外并固定,以减少术后腹腔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利于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
3.2 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的优势相较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中建立CO2气腹加大了腹腔空间,可广泛探查整个腹腔,视野清晰,置入腹腔镜后在器械辅助下能较快地找到病变,并明确其部位、性质,尤其适于无法明确诊断的患者,可避免临床由于不确定病变部位而很难选择开腹切口,同时也避免了因切口选择错误造成的切口过大。部分患者术后因反复发作溃疡,出现再次穿孔、幽门梗阻等情况需再次手术,腹腔镜手术为其提供了较好的再次手术条件。此外,术中可很大程度减少对腹腔内环境的影响,缩短手术时间,有效避免肠梗阻、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由于腹腔镜手术无需开腹,腹内脏器不会暴露于术野中,无纱布、手套的刺激,对胃肠道干扰较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较少发生粘连性肠梗阻。
腹腔镜手术切口小,因此对腹壁皮下脂肪及肌肉组织的损伤小,Trocar尽可能不经组织血管丰富的部位入腹,加之Trocar压迫切口下脂肪及肌肉组织,减少了术中出血量;患者疼痛轻,次日即可下床活动,切口愈合快,住院时间缩短,达到了损伤小、康复快的微创目的。而且腹腔镜术中冲洗较为充分,通过腹腔镜位置及手术体位的变化,可有效地进行全面冲洗,镜下可很方便地清除膈下及盆腔积液,有效预防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在预防腹腔脓肿、粘连性肠梗阻方面具有一定效果。
图1 肝下脓苔
图2 穿孔处
图3 修补穿孔
图4 修补穿孔
图5 网膜覆盖
图6 网膜覆盖固定
图7 网膜孔引流
图8 盆腔引流
本研究比较了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白细胞数量、粒细胞百分比、IL-6、CRP及TNF-α等指标,结果显示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进一步表明腹腔镜手术具有损伤小、应激反应小、康复快的结论[8]。本研究中,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镇痛药使用次数均少于开腹组,因此,腹腔镜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穿孔具有快捷、微创、康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与文献报道[9-10]一致。
综上所述,腹腔镜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穿孔安全、快捷,术中应激反应低、痛苦小,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