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锦龙 望丽影
(1.亳州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系 安徽 亳州 236800;2.亳州学院教育系 安徽 亳州 236800)
信息化是一种新的生产力,为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带来各种便利。然而,一直以来,高校信息化建设多是重硬件建设,轻管理、应用和个体生态运营,导致信息化建设投入多,产出少。如何协调建设、应用、管理和个体生态之间关系,更好运营信息化建设生态体系,成为新的课题。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信息化的重要性与日俱增,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困扰高校发展的各种问题,推动高校以一种新的模式进行运作、发展[1]。高校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与沉淀,在网络环境建设方面,基本构建了完整的校园网络环境,满足教学、办公、科研、管理和生活,方便校园内各类人群的网络访问需求。在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方面,基本完成了各类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从底层的公共数据平台、身份认证平台、信息门户等,到教务、一卡通、财务、学工、人事、科研、OA等各类业务系统,基本覆盖校园各管理领域,数字化校园已基本建成。
酒泉—湖南±800kV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由国网甘肃送变电工程公司承建,完成跨越多条铁路和公路的1处110kV输电线路和2处110kV铁路的贯通线和自闭线的导地线跨越施工任务。酒湖线2152#和2153#2基塔距离为656m,具体工程实施中,因受地形干扰,搭设铁路跨越架时造成防护网下垂和跨越架倒塌侵线。项目部安排专人监护,对两端跨越架进行加固,并对防护网进行分体连接,保障了项目工程的安全性。该项目针对跨越施工问题开展现场勘测、方案设计等筹备工作,在具体工程实施中,严格把控项目中涉及的高压输电线路施工,优选科学的检修技术。本文在该工程案例的基础上对高压输电线路施工和检修技术进行分析。
在高校进行信息化建设同时,我们发现,高校实际是一个复杂的生态体系,在这个生态体系中不仅有学校的业务管理部门、院系、班级等涉及的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学生等,还包含由各类项目承建企业、信息化服务企业、校方合作企业等参与进来的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等。很显然,这个生态体系中核心是“人”,不同人在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工作,拥有不同的应用诉求,然而在进行信息化建设、应用和管理时,这个“核心”需求往往被忽略,或少被关注。
高校享受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同时,在信息化建设、管理、应用和维护过程中暴露出不少问题不得不引起关注,因为有的问题可能会影响信息化后续项目建设和建设效果展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支撑平台不统一
早期的信息化建设中,多是由不同业务部门根据本部门应用核心需求进行主导建设,有不同系统厂商参与承建,整个过程缺乏统一标准和建设要求,导致支撑平台不统一。尽管大部分高校成立有信息化管理部门统筹信息化建设,领导重视顶层设计,有完整的信息化规划和建设方案来指导推进实施,但建设过程中不同部门需求不同,不同厂商建设标准和系统功能各异,信息化管理部门指导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就出现实际建设结果与规划相差甚远。
在试验点气候条件下的桑树物候期为2月上旬芽开始萌动,2月下旬芽明显松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花,4月下旬桑果开始着色,5月上中旬桑果成熟,新梢一直生长到停止,其中头年夏伐条经过冬季短梢抽发新梢伸长生长从3月下旬开始,在采春蚕叶期间继续生长,即一般情况下在5月至6月上旬为春蚕采叶期,直至10月中下旬停止生长;而当年夏伐条抽新梢伸长生长从6月下旬开始,直至11月下旬才停止生长。且新梢的生长发育对桑叶产量有重要影响。由此,调查4月至6月上旬新梢生长发育情况对估计桑叶产量有一定指导意义。
2.学校层面流程管控缺失
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学校层面流程管控缺失现象。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单个业务系统建设时间和建设需求不同,有时人为割裂建设;二是,业务部门是业务系统建设需求的提出者,往往关注更多的是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解决线下工作问题,至于学校层面流程与本部门业务流程之间的关系关注较少;三是,业务部门内部职能分工不同,每个流程节点操作人员、操作时间、操作效果、系统评价等各不相同。因此,需要通过一种手段、一种制度来构建校内的流程中心。
3.需求变化响应不及时
构建高开放度的信息化环境,按照统一建设标准和校级流程要求,将完善、梳理后的信息化建设成果和各类应用以公共服务形式发布到校内应用平台,并向其它应用平台、各级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开放获取通道,提供统一、准确、个性化服务,有效提高服务体验,同时增加用户黏性和应用服务的依赖性。建立公共服务平台长效运营机制,是保障其平稳、有序、高效、持续运行服务的有效手段,优化应用需求,响应应用和技术更新的服务升级。让各级管理者、师生、网络信息中心以及外部服务商共同参与到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中,进而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和服务水平。
4.师生个性化服务设计不足
首先,管理者是指学校各级领导和管理者,从领导层面看,信息化建设实际效果不理想,不能通过信息化手段获得有针对性和精准的决策数据;从业务部门管理者层面看,信息化建设只是把线下业务搬到网络,管理和应用诉求没有真正得到满足,管理应用体验差。其次,教师是高校信息化应用的主要人群,习惯了传统管理信息化固式,很多老师无法适应业务流程信息化带来的变革,又加上很多应用系统缺乏个性化服务设计,导致教师普遍应用体验差,应用推广阻力较大,甚至建设失败。再次,学生是信息化应用的最大人群,然而在信息化建设中学生参与程度最低,体验差。通过应用分析发现,信息化建设往往把关注点聚焦在服务于管理者和教师,对于学生人群关注较少,少有的应用,学生体会不到信息化给学习、生活带来的变化,导致高校信息化在学生中没能有效推广。
运营就是对运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是与产品生产和服务创造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运营管理也可以指为对生产和提供公司主要的产品和服务的系统进行设计、运行、评价和改进的管理工作[2]。在校园信息化建设、管理、服务中引入运营思维,当然不同于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运营,在于更好的运营管理校园信息化生态体系。
高校信息化生态体系由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各类个体生态共同组成。经过多年的发展,信息化建设已经初具规模,然而,仍有不少问题困扰着体系中各个生态个体。主要表现如下:信息化建设投入大,建设效果不理想,学校领导不满意;师生个性化诉求得不到满足,应用体验差,师生不满意;项目实施周期长,校方需求变化大,外部服务商不满意等。以至于高校信息化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如何破解这种局面,值得探索。信息化生态体系现状如图1
图1 信息化生态体系现状
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个生态个体诉求不同,以不同的角色参与进来,给建设过程带来一定麻烦,并伴有一定的风险,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校领导关注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校领导更加注重信息化建设的亮点和特色,是否真正改善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手段,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些都将给高校后续信息化资金顺利投入带来直接影响。二是业务部门关注的是建设需求与应用,业务部门往往主导本部门业务系统建设,主要从自身需求出发,以满足本部门应用为落脚点,这样一来,这种独立运行业务系统越建越多,造成学校信息化格局混乱,效率低下,产生大量信息孤岛、重复投入等多种问题。三是网络信息中心关注的协调、统一力不从心,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网络信息中心想成为各种“主导”角色,然而,高校当前的组织架构决定了网络信息中心很难完全参与到其中。四是承建厂商关注的需求与成本,在传统的信息化建设中,随着工作业务的变化带来需求的不断变化,承建厂商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就要不断调整建设方案,进而带来建设周期延长,开发成本增加,项目交付和验收困难。
“我们是为艺术而脱!我们是为艺术而脱!”叶晓晓在回去的车上不停地念叨着这句话,她需要这句话给她力量,让她迅速地膨胀起来。
通过对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和生态体系现状分析,可以看出,高校信息化建设应以个体生态服务为导向,构建开放性新型生态关系,以响应各个生态个体服务诉求为核心,建设高开放度的信息化环境,降低高校部门业务需求变化和外部技术更迭带来的影响。构建这种新型信息化校园生态关系,高校应站在更高的角度把握信息化建设方向,并从组织结构、技术引领、建设思路等方面进行变革。要做到同时满足技术发展的需要、学校业务的需求、供应商参与的诉求,结合个性化服务,充分利用学校在信息化方面的人力与物力投入,构建良性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信息化生态[4]。校园信息化生态体系如图2。
食品质量管理体系。影响食品安全质量的因素有很多,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影响因素,然后采取科学的对策来提升食品质量管理工作水平,应该根据当前企业的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食品质量管理系统,为食品企业的质量提升奠定基础[1]。为了进一步落实食品质量管理工作,应该结合企业的实践生产需求,严格按照审核制度落实相关的审核工作,这样才能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此外,要结合企业发展制定相应的质量监管机制,引进先进的质量检验技术,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自身作用,不断提升质量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好各项质量管理、产品检验工作。
栀子苷对照品(批号:110749-201410,纯度:≥100%)、芍药苷对照品(批号:110736-201438,纯度:≥96.4%)、丹皮酚对照品(批号:110708-201407,纯度:≥99.9%)均购自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甲醇、乙腈均为色谱纯,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一级纯化水。
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为满足业务部门业务处理数字化为重点,师生个性化服务设计不足,对师生个体应用诉求关注较少,信息化建设建议无法反馈。学校建设了服务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的各种应用系统,因缺乏便捷的服务体验设计,师生感受不到信息化带来的变化,反而认为把线下流程搬到网络操作起来更麻烦。
强化“控煤、控尘、控污、控车”协同治理,强力推进“煤变气”工程,拆改燃煤供热设施3.2万台、工业锅炉393台。淘汰“黄标车”1.5万余辆,升级改造建筑垃圾运输车1150辆。完成7家电厂15台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实施高铁片区新能源供热示范项目,新增风电采暖装机85MW,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80万m2。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较同期分别下降6.6%和8.6%。
高校信息化的建设、应用和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网络信息中心和各个系统建设方都无法覆盖对应的管理业务,经常会出现项目有人建,没人管,用不好。高校信息化生态体系中的管理部门信息中心和建设方都面临着维护和管理的压力。
业务部门主导建设模式下,一个校级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完成后,网络信息中心通常无法随时掌握准确的软硬件及系统信息数据,不能监控其运行状态;另外,网络信息中技术力量薄弱和能力不足,导致系统出现问题时,很难快速定位故障原因成为信息化运维的短板。单个系统的承建厂商关注点主要放在项目的顺利验收上,建设方的责任会跟随项目验收结束而结束,其后续服务力度将会减弱,这一现象,对信息化管理部门造成不小的技术压力,并造成很多项目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越秀害怕了,盯着川儿的眼,左看右看,也看不出他眼有什么不妥,只是他看到的东西,为什么都大了无数倍?如果他长大了还这样,在别人眼里,就成了妖怪。一个妖怪,是不能过上安稳日子的。
高校信息化建设“生态”概念的提出,为高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提供一个全新的管理模式与思路。推动学校在教学科研、信息管理和生活服务等方面的全方位的提升,为学校师生创造便捷的学习环境[3]。强调“运营”,是因为以往的信息化建设没有协调好各个生态个体之间的关系,给高校信息化生态体系带来很多麻烦。定位“运营”,可以让我们站在个体生态的视野来构建新型生态关系,更好的运营生态体系,发挥信息化手段的引领作用,保障高校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
信息化是一种新的生产力,高校信息化建设就是要借助这种生产力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提高工作效率。高校信息化建设也不是简单将线下业务搬到网络,而是借助这种新的生产力,在建设服务于各类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等应用系统时,统一建设标准,梳理、优化业务流程,构建学校流程中心,为各类生态个体提供精准服务,营造新型生态关系。
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应用的主体是高校的管理者、师生等生态个体,然而不少高校应用程度并不高,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信息化对于各类使用者的渗透程度不高。
图2 校园信息化生态体系
高校常用的建设模式是以项目化的方式展开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设从需求调研开始,到形成方案、项目实施、系统开发,最终验收交付使用,一个单体项目建设周期就结束了。而实际上,项目实施过程中,业务使用部门往往存在随着实际工作流程的变化,需求也在动态变化,承建厂商就要不断为满足校方需求而调整开发方案,延长项目实施周期,增加项目成本。如此一来,校方需求不断变化,建设方响应不及时,甚至无法满足,项目迟迟不能验收交付使用,形成恶性循环,影响应用效果。
开放的信息化环境为各级管理者、校领导、师生、系统维护人员以及外部服务商等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体系,并为不同生态个体提供不同应用需求的特色服务。有效整合公共服务信息系统资源,构建校级服务中心,公用服务与私有服务交叉建设,有效提高信息化建设成果利用率,降低信息化建设风险同时,促进高校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1.建设思路由行政化到服务化
传统建设思路以行政部门业务管理需求为主要导向,导致各类用户体验差、使用率低、应用推广难等顽疾是无法避免的。解决这种顽疾的根本在于对传统建设思路的转变,由行政化转变到服务化,让参与管理、应用、维护和建设的各类生态人群参与到项目的建设中来,从服务视角推进信息化建设,增强师生应用体验,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变化,真正发挥信息化建设价值。服务化的思路的转变,有效实现垂直应用到综合服务的转型,面向广大学生、老师、职工进行服务化的改造,提高用户主体价值,形成全覆盖的应用,更好的让校内人员充分体会到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和便利。
2.建设模式由项目化到运营化
传统模式下的高效信息化是以项目交付的形式展开信息化的建设,但这种模式下的信息化建设存在其固有的弊端。建设方的所有关注点都会放在项目验收上,导致学校信息化建设效果不佳、使用率不高、持续性差,甚至重复投入等诸多问题。而在运营化思路的建设模式下将会发生较大的转变,建设方通过交付标准产品的方式为主,以项目定制为辅,运营化服务为重点展开面向学校的常态化信息系统的建设。这样,就可以规避脉冲式建设模式给高校和建设方带来的双重风险,同时,校方通过持续性的运营服务投入,带来的是建设方或服务提供商在系统使用期间持续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
3.使用过程由数字化到智能化
传统模式下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完成后,信息中心及各管理者只能从信息系统中获取相关结果数据,无法采集其在系统使用过程中的行为数据为后期调优提供依据,对于各级管理者来说,现有的业务结果数据无法带来有价值的决策支持帮助。鉴于此,需要改变现有的信息化使用过程,基于服务化的全面推广,将大量的行为数据、流程数据及各种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积累,并利用智能化大数据分析工具进行自动分析,通过大数据业务应用平台进行可视化展示,向各级管理者呈现真实的、精准的平台运行和使用数据状况。为各级管理者和领导层数据决策提供有效数据支撑同时,基于用户行为数据,为服务改造和优化提供数据支持,为用户更便利、更有效的使用信息化提供更加智能的自动化服务[5]。
4.接入方式由封闭化到开放化
例如,学习《雷雨》一文时,我就布置学生在课下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曹禺所生活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当时一方面是南京国民政府快速发展的黄金10年,一方面是社会阶层急剧分化的时代,这一复杂的社会现实直接影响了曹禺《雷雨》的创作。了解这些时代背景就为学生理解《雷雨》的整体内容奠定了基础。
高校不同应用系统由不同供应商承建,不同供应商之间的技术壁垒给高校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带来很大压力,也给后期建设统一数据标准和统一身份认证及进行系统集成带来较大困难。传统的业务应用部门主导信息化建设,单个系统建设以满足建设时需求为主,一旦业务流程和业务需求发生变化,应用人员思维固化和系统升级成本高双重困难,往往存在需要重新建设带来的人力、物力资源浪费的风险。运营生态思维的引入,将高校信息化建设分为公共服务和私有服务,信息化建设部门负责公共管理系统建设,业务应用部门请各供应商负责私有服务建设,这样相互结合,相得益彰。公共系统定制建设过程中,校方可以明确要求建设方利用高效的开发工具,并结合各类行业组件库,完成定制部分的开发,保障定制部分的快速迭代,产品化部分提升,而私有服务建设影响只局限于本系统范围内。这种应用开放的模式将有效规避传统模式下边建边定制的风险,从而使高校信息化建设接入方式由封闭化到开放化。
紫荆叶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抑制作用的谱效关系研究…………………………………………………… 孙慧玲等(24):3340
建设和发展校园信息化是优化校园管理、深化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是高等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6]。当前,高校信息化发展如火如荼,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构建新型高度开放的信息化生态体系过程中应遵循信息化建设本质,以个体生态服务为导向,以个体生态应用体验为基本出发点,更好的运营信息化生态系统。信息化的私有服务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同步推进,降低业务应用需求变化与技术更迭带来的风险。发挥信息化这种新的生产力作用,促进生产关系变革,并与新型信息化生态体系相协调,实现高效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