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平
市政给排水工程涉及到的施工工艺比较复杂、施工过程受地质水文和地下隐蔽工程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工程质量管理原本就有很大难度。加上过去由于施工技术问题以及监管不严或者市政规划等原因遗留的市政给排水系统的质量和设计标准问题,给新的市政给排水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带来了更加复杂的局面。
城市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高度集中而需要建设与之相匹配的基础设施,城市道路交通运输体系、市政给排水系统以及各种公共建筑工程等被统称为市政工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前提下,这些市政工程的建设不仅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城市生产和生活发展需要,更是成为了展示城市现代化风貌和城市建设水平的重要载体。衡量一座城市的发展潜力也往往会首先了解其市政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和建设水平,所以过去几十年我国城市在市政工程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据统计,在2008~2013年短短的5年期间,我国的市政公共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额从九千亿增长到了两万亿元,详见表1。弥补了大部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和市民增长的生活需求的缺陷。
表1 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额(万亿元)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建设规模的急剧扩张,城市给排水工程的建设出现了跨越式的增长。据统计,从2000~2014年,我国的市政供水管线总长度从32.5万km跃升到了88万km,而排水管线的总长度更是增长了近4倍,从原有的18万km增加到了67万km。传统的市政给排水工程建设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直接管理,项目的施工直接发包给指定的施工单位或队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监管模式造成了越来越明显的工程质量问题和建设资金的浪费问题[1]。而随着国家相关建设标准和规范的日渐完善,通过规范化的招投标来进行市政给排水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的工程发包,利用专业的咨询代理机构进行项目建设过程的管理和聘请专业的监理机构进行施工现场的监管,有效地改善了市政给排水工程的质量通病。
市政给排水工程虽然表面上看来与普通的建筑工程相比并没有特别之处,甚至施工工艺的技术含量还相对较低。但是由于给排水工程的关键工序几乎都在地下完成,因此,工程的施工质量受到施工现场环境条件的影响很大。其中,施工地质条件对给排水管线的铺装工程的质量影响问题尤其突出。由于管道的铺设工程涉及到土石方、混凝土浇筑、管道安装和管沟回填压实等关键工序,这些工序的施工质量能否达到工程设计的技术标准要求与施工现场的地质水文条件息息相关,市政给排水管道施工流程图详见图1。由于施工前的现场勘察工作无法精确预见施工沿线所有的地质水文条件变化情况,因此在地下管线的铺装工程施工过程中面对与设计的施工方案不符的土质条件或水文条件,只能改变原定的施工方案[2]。在这种情况下施工方能否按照合同约定及时与监理方、建设方沟通协调,在必要的时候邀请设计单位的技术人员共同选择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案,是决定工程质量的关键。而在现实的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施工方迫于工程进度要求的压力和经济性考虑,贸然采取不科学的手段强行施工的问题,如果监理人员无法及时发现,由于地下工程的隐蔽性就极有可能导致留下质量隐患,造成管线基础失稳或地表沉降问题。
图1 市政给排水管道施工流程图
工程施工过程的管理一向会出现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由于各方对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首要目标不一致,导致在进行决策时会产生矛盾和摩擦,这一矛盾在市政给排水工程中由于工期要求比较紧而特别突出。市政给排水工程的施工地点通常位于人口稠密的闹市,因为施工而需要开挖路面、中断交通和产生施工噪音、粉尘污染,对周边环境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会有非常明显的影响,所以通常都会在工期安排方面都十分紧迫和严格,给施工方履行合同带来较大的压力[3]。加剧了建设方、施工方和监理方在工程施工管理决策方面的分歧,各方目标的不一致会导致沟通协调出现问题,对工程的质量管理造成不利的影响。
在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比较普遍的工程分包和转包现象,而工程的总承包商对各个分部和分项工程施工队伍的监管水平决定了工程的质量。部分现场施工人员由于技术水平不过关和施工前的技术准备不足引发的工程质量问题屡见不鲜,给工程的质量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问题。
施工现场的监督和技术指导是避免工程出现质量问题的最佳手段。由于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线路长,现场的监督管理工作很难面面俱到。传统的办法都是定时进行巡查和在重点施工工序进行现场监督和技术指导。如果利用监控系统和无线网络通讯系统对施工过程进行远程监督,能够随时关注工程的进展情况和发现影响工程质量的问题,在必要时通过智能移动终端对现场施工人员给予远程技术指导,可以及时纠正问题并避免施工人员擅作主张[4]。并且通过实时监控还可以采集重点施工工序过程中的影像资料,可以作为隐蔽工程验收和竣工结算的重要依据。
针对不同的利益主体在施工管理中存在分歧的问题,首先应细化各方的管理责任,约束各方人员进行决策时的行为。其次要充分利用各种通讯联络手段建立各方的沟通协调机制[5]。例如,在关键施工工序开始前举行现场工作会议并协调现场管理工作、定期举行网络电话会议对工作进行阶段性的沟通总结等。
根据以往的相似工程施工管理经验,针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工序可能遇到的计划变更制定应急预案,明确问题的处理流程和备用技术方案。能够尽最大可能避免因计划变更而造成的质量隐患,减少工期延误造成的施工方压力,促进工程质量的提升。
鉴于市政给排水工程质量对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的深远影响,相关主管部门应建立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质量监管体制。对项目从立项到投入使用和运行维护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监管,建立详细的档案资料和明确的监管责任[6]。保障工程实现其社会效益,并为未来的城市规划提供详细的技术参考资料。
在2014年之后的几年里,由于前期大规模集中投资建设,我国的市政给排水系统历史遗留的管网缺陷已经基本得到了弥补,尤其是大中城市的污水排放系统都增设了污水处理设施,按照国家的相关法规要求兴建了污水处理厂。但是依然存在一些无法满足国家新的建设标准的给排水系统和设施。而且随着国家建设海绵城市和相关节能环保标准的提高,对相关质量管理对策也有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新的要求。所以,未来几年,我国的市政给排水工程建设会朝着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节能环保标准越来越严格和质量管理难度加大的趋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