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志荣
316万忻州人不会忘记,一年前的一个美好日子——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岢岚县赵家洼、宋家沟视察。离别时,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宋家沟新村小广场上非常亲切地跟在场的群众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现在党中央就是要带领大家一心一意脱贫致富,让人民生活越过越好,芝麻开花节节高。请乡亲们同党中央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
殷殷号召,绵绵厚望,时刻牢记在忻州市4万多名离退休干部心间。他们纷纷表示:践行领袖嘱托,决战深度贫困,我有责任助力,与在职干部一起,合力撰写出一份份沉甸甸的“忻州答卷”。
就在习近平总书记刚刚视察山西一周之后,忻州市一场“助力脱贫攻坚,设计乐龄人生”的演讲大赛拉开了序幕。参赛者中有位来自岢岚县的代表张文翰,他以《“乐龄树”,我们助力脱贫攻坚的航标》为题的演讲,引起了评委和观众的浓厚兴趣和一致赞同。
去过岢岚县花果山老干部活动基地的人,都会被挂在墙上的那株“乐龄树”所吸引,它根深叶茂、树枝分明,让老干部们找到了将退休生活跻身于脱贫攻坚的新活法。
岢岚县农委原主任张文翰对“乐龄树”情有独钟,他解释道:“我们按照市委老干部局倡导人生设计乐龄树的画法,将95名老干部党员绿化花果山的思路绘制在树上,形成了三个一的脱贫构架:(1)一个模式。成立花果山脱贫技术服务队,服务队下设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农技项目4个小组。由28名技术专家对接9个乡镇、23个村、61个贫困户和2个养殖场。(2)一个转型。将花果山4个果蔬大棚经营权转交给贫困户,打造出“老干部指导+贫困户经营”的油桃、葡萄示范种植园。(3)一片爱心。用教育扶贫方式,先后筹资50万元,帮助113名在校贫困学生圆梦。”
一株描绘团队扶贫梦想的“乐龄树”,丰富了岢岚县农口近百名老干部的退休生活。近一年间,张文翰被山西省委老干部局两次邀请授课,并在忻州市以及5个县培训班上授课。《农民日报》刊发一篇题为《山西岢岚迎来“银发农业”新业态》的长篇报道,充分肯定了他们的脱贫情怀和扶贫效果,时任副省长郭迎光还专门批示:“要以此为样本,研究总结吕梁山北部地区结构调整的路子。”
忻府区播明镇永茂庄村退休干部刘润福的“科技文化大院”里也有一株体现扶贫计划的“乐龄树”。这棵“乐龄树”详尽描绘出了“拥抱互联网红利下农村”的教育、科技、文化公益活动示意图。刘润福以退休金为基础来支付活动费用,采取物质奖励和红包鼓励的方式,激发出村民“互联网+”脱贫热情,让85%的贫困户学会了运用电脑网络技术致富。前不久,忻州市委老干部局局务会正在紧张地研究扶贫村激发内生动力提升年活动事宜。刘润福手捧着刚刚印制出来的《永茂庄村举办第10届电脑文化节邀请函》交到了会上,再次感动了所有参会人员。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市级老同志座谈会上,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忻州市委书记李俊明高度赞扬了全市老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的助推作用,并形象地赞扬他们为“新八路军”。
忻州老干部工作有一张名片:“人生设计”。在忻州,有一大批老干部,他们的“人生设计”锁定在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而贡献自己的晚年精力和智慧上,以自己生动鲜活的脱贫故事,激励着自己,激励着贫困户,激励着在职干部。
在河曲县,提起张满贵,人人都竖起大拇指,尤其是农民朋友更是称赞不已。他退休11年,创业11年,以自己创办的兴农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把脱毒马铃薯做成了全县公认的富民产业,带动农民增产增收,被当地人称赞为“河曲的袁隆平”“农民的活财神”。
与张满贵交流,他滔滔不绝的话题总离不开“以脱毒马铃薯为伴分享快乐”,并以“做人立业、贵在恒心,抱一守终、必有所得”的座右铭激励自己。他先在河曲县赵家沟村试种脱毒马铃薯一举成功,户均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年收入十几万元的“暴发户”也不是新鲜事。之后,在全县大面积推广种植中又爆出了大新闻:“晋薯16”平均亩产在4000斤以上,最高亩产达到8060斤,单粒最大的有6.4斤,农民形象地称之为“西瓜山药”。为了让缺钱缺技术的贫困户在脱贫路上不掉队,他主动与两个贫困村结成对子,无偿资助25个贫困户价值20000多元的脱毒种薯10000多斤,并通过技术培训和服务,手把手教会了贫困户稳定脱贫、增收致富的技能。
好产业不能只在墙里开花,张满贵又把眼光放得更远,让脱毒马铃薯逐步走进了山西8个市的部分县,还推向了黑龙江、甘肃、四川、内蒙古等7个省区,为这些省区的农民脱贫增收提供了优质种源和种植技术。他始终心怀一个梦想,那就是在有生之年实现农民增收1.2亿元的“科技富民梦”;建设三晋一流种薯基地的“中国品牌梦”;培育优质高产品种和良种良法配套推广的“科技创新梦”,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助力脱贫攻坚。
让人同样惊喜的是,前不久在偏关县下尧王坪村,我们采集到这样一组珍贵的境头:10位村民围成圆弧,静心聆听着一位70多岁的老人授艺。这位老人不厌其烦地将自己研究出来的栽种方法进行讲述,怎么翻土、怎么栽培、怎么浇水,几乎是手把手、头碰头近距离指导。当看到大伙儿栽种桃苗逐渐熟练起来后,他的脸上才露出了满意的微笑。这位老人叫张吉珍,系偏关县科委退休了10年的老主任,他正在为建设43亩晚熟桃、80亩葡萄示范园区而忙碌着。
张吉珍是位名副其实的“农民致富的引路人”。他说他已年过古稀,很着急的一件事就是“培养一批农民技术骨干”,熟练掌握自己研发出来的“反季节蔬菜技术”。为此,他迅速组建起中意日光温室合作社,17名专业技术人员得到了真经传授,60名老干部志愿者参与其中,大家集体加入到了全县设施果蔬示范园技术服务全覆盖队伍中来,并向忻州、朔州、太原三市的17个县(市、区)推广。
这样下来,张吉珍自然成了一个大忙人。带着及时推广“偏关技术”的任务,张吉珍每年正月初八出门,腊月二十四回家,坐公交、住小店、吃大碗面成了固定常态。一年坐汽车的时间超过120天,基本上保持着一个月内两三天换一个地方到各县转一圈的生活方式。辛苦不负有心人,经他现场技术指导的60多个专业合作社的种植规模达到9000多亩,年为市场提供商品菜6000多万公斤,合计为种植户增加收入超亿元。
偏关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王文珍自豪地说:“从去年以来,我们偏关县组建了8支乐龄志愿者服务队,服务范围涉及到了脱贫攻坚的多个方面,各项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张吉珍是农业科技志愿者服务队队长,他为全县助力脱贫事业树立了榜样,是典型的农民致富的活财神。”
汇聚爱心,助学育人,是忻州老干部助力脱贫攻坚的又一个显著特点。原平市石建华就是教育扶贫的典型代表。
石建华从原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上退休后没有享清闲,帮助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完成学业是他晚年的特殊爱好。他自己领办了原平爱心助学站,创办了中国助学网,连续12年专注经营“互联网+”助学扶贫,搭建了捐赠、捐助、捐资三个平台,“烹制”出聚集社会资金1650万元、泽润学子5.5万人的爱心助学“大蛋糕”。
考量石建华将教育扶贫事业做大做强的原因有很多,其别具一格的特点有三:一是甘当“贴面厨子”。办站初期,石建华从家里拿来电脑、相机,先后个人出资18万元购买办公用品。现在站里有钱了,他却从来不拿一分钱的工资补助,连联系业务产生的手机话费也是自费的。二是传递“爱心承诺”。贫困学子被支助时,都要郑重签订《爱心传递承诺书》。一些受助生参加工作以后,稍有经济能力便纷纷捐款捐物,用于资助更多的学子,滚动传递着爱心接力棒。三是组建“智库支部”。助学站的健康成长,迎得了更多的爱心人士的支持和帮助,陆续有30多名县处级退休干部加入到了智库党支部。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智慧优势、威望优势、经验优势,不计报酬,献计建言。
经过“智库支部”的集体策划,给助学站赋予了新的定位,即不只是扶贫济困,更注重培养人才;不只是倡导感恩,更注重爱心传递;不只是注重经济资助,更注重素能提升;不只是搞“输血”济困,更注重“造血”功能。新任智库党支部书记石建华对今后发展信心满满。他会同党支部一班人拟建一座百米爱心墙,要将爱心墙打造成原平市的“爱心地标”。
代县的爱心传递行动是从农村党组织建设全覆盖切入的。作为曾经受到中央组织部表彰的老干部工作党建先进县,代县老干部局紧紧抓住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忻州的机遇期,从强化农村党支部阵地建设入手,凝聚老干部脱贫攻坚正能量,仅仅用了半年多时间便组建了17个贫困村老干部党支部。代县峨口镇正下社村老干部党支部书记郎文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郎文从县教育局局长岗位上退休后,回到老家奉献爱心,搭建了三个爱心平台:一是融合型活动室。筹集资金23万元,将老干部党支部和农村党支部融为一体,互惠双赢,共同谋划脱贫攻坚事宜;二是智慧型讲习所。围绕剪纸、布艺、刺绣、面塑等实用技能进行培训,仅刺绣培训班就办了5期,受训村民达到了300多人次。三是代销型刺绣厂。争取扶贫资金50万元,建起了500平方米的刺绣“扶贫车间”,产品由代县雁绣坊义务代销,收入全部归贫困户,使得昔日围着锅台转的农村妇女,摇身一变成为不出家门就实现巧手致富的“绣娘”。
忻州老干部在脱贫攻坚战中的突出表现,引起了有关媒体和部门的特别关注。当忻州电视台“关注”栏目以《脱贫志绘出夕阳红》为题,报道了忻州老干部扶贫精神的事迹后,忻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建廷第一时间安排组织部全体干部集中观看,并要求组工干部对照老干部的扶贫业绩讲体会、谈感想。市委组织部干部教育科科长王泽现场发言:“老同志能投身扶贫第一线,这一选择本身就很感人。退休生活与助力脱贫相伴随,让他们的晚年人生得到了被需要的幸福。作为组工干部,理应学深一层,干先一步,以实际行动向老干部扶贫精神学习!”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能够让媒体关注的部分典型,仅仅是忻州老干部助力脱贫攻坚大潮中的几朵浪花。据初步统计,全市有10000余名老干部通过各种帮扶、授技、捐助、慰问等形式参与脱贫攻坚,共筹集和投入资金近9000万元,直接受益群众达到30余万人。“践行领袖嘱托,决战深度贫困,我有责任助力,交好乐龄答卷”,已成为新时代忻州老干部的正在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