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维海 黄冰琼
黎巴嫩社会主义运动是中东地区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黎巴嫩共产党在批判性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弊端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社会现实,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黎巴嫩共产党也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
黎共不仅对现代资本主义进行了否定与批判,还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方案。黎共在批判性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的弊端、深刻反思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和全面剖析黎巴嫩国情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黎巴嫩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
第一,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黎共在党纲中批评过“社会主义意味着剥夺产权”的庸俗观念,提出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目标是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国家繁荣昌盛,使黎巴嫩社会中的每名成员都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该党从苏联模式的失败中吸取教训,提出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需要采用适当的新形式、新手段合理调节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的关系,逐渐实现生产方式的多样化;必须发挥政府在经济领域的引导、指导和协调作用,同时加强人民对政府的监督;在对外经济关系中,增加对国民经济的保护,签订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对外贸易协定,弱化黎巴嫩经济对外的依赖性。该党还提出,要实现黎巴嫩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除增加生产和国民收入外,还必须实行合理的累进税制和工资政策,以重新分配财富和缩小城乡、中央地区与边境地区的贫富差距。
第二,建设符合黎巴嫩民情和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黎共在政权性质方面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专制和霸权现象,因此必须对基于教派联盟的黎巴嫩政权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建立一个基于民主平等的现代化民主政府。在选举制度方面,黎共强调选举必须与教派脱离联系,实行比例代表制。这意味着将黎巴嫩划分为选区,根据各政党的得票率产生议会议席。在民主政治方面,黎共认为要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政治,不仅需要支持各种社会主义变革力量之间的联盟,还需要保证群众和反对派的参政自由,确保个人和集体的自由与基本权利,尤其是保证公民在权利和义务上完全平等,不受宗教、教派和社会地位的限制。在军事方面,黎共主张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军队和武装部队的首要任务是保卫祖国,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以及保卫民主,提出在爱国主义军事信念的基础上重建军队和国内治安军等武装部队,防止其沦为教派与统治阶级镇压人民的工具。
第三,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具有凝聚人心的重要功能,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文化建设方面,黎共强调,要从黎巴嫩丰富的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创造具有本国特色和人道主义特点的社会主义文化,为黎巴嫩的现代文明建设作出贡献。在文化传播方面,黎共批评资本主义国家借助全球化浪潮输出资本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做法,强调不仅要防止资本主义腐朽文化对社会主义文化的侵犯和吞噬,还要重视发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文化。
第四,保证全面的个人自由和公共自由,实现个体的充分发展。黎共强调,个人自由与公共自由是实现每个个体充分发展及社会民主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全体黎巴嫩人民地位平等、机会均等的重要前提。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人权和个人自由是个体的基本权利,不受政治制度、政权性质、个人社会地位等的限制。黎共特别强调,虽然其主张抛弃宗教和教派中各种不利于社会和谐的狭隘思想和因素,但依然尊重个人在信奉宗教和参与宗教活动方面的自由。
第五,推行和平外交思维,建立新型国际主义团结,创建一个和平、自由、平等的世界。黎共在党纲中指出,希望全人类能够在一个禁止储存、生产、使用核武器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世界中生活,主张“社会主义政府应优先解决具有国际性和涉及全人类的问题……当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时,其他问题都应退居次要地位”。为缓和紧张的国际关系,防止爆发新的战争,黎共主张“通过谈判解决国际分歧和地区问题”,但强调这是一项漫长的事业,需要世界上社会各界力量的团结。黎共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一种新型国际主义团结,呼吁世界人民同他们一道为和平、自由和平等斗争。
回顾黎共的发展史,它虽然经历了运动的潮起潮落和组织的分分合合,但从未退出历史舞台,仍保持着政治活力。目前,黎共尚缺乏将党的纲领付诸实践的能力和成为黎巴嫩执政党的实力,但它确实算得上黎巴嫩政治舞台上的一棵“常青树”。黎共在黎巴嫩政坛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
首先,黎共坚持马克思主义,提出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要求,勇于创新,敢于开展自我批判和自我反思,抓住机遇,进行自我调整。长期以来,黎共多次对党的根本原则、纲领和方针等进行整体性反思和扬弃,并取得了积极显著的效果。黎共始终注重对党的思想原则、政治路线、纲领和实践进行广泛的批判性反思,及时为党内的革新任务开创新局面,为谋求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苏东剧变后,黎共开始高度关注时代的挑战和世界的变化。曾经被视为社会主义典范的苏联模式失败后,世界力量对比出现了失衡的情况,黎共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自我批判和全面反思,主张抛弃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并根据黎巴嫩的客观现实发展具有黎巴嫩特色的社会主义。黎共还积极总结自身在本国长期斗争的经验和他国革命运动的经验,提出各国革命运动应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合作,维护共同利益,以避免在变动的国际格局中受挫。
其次,黎共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提出超越教派分歧,致力于在黎巴嫩实现真正的民主,同时关注整个阿拉伯地区的民主变革。黎巴嫩内战后,黎共致力于在黎巴嫩实现政教分离,建设一个现代化的世俗民主国家。为此,该党倡导对基于宗教的选举制度进行改革,打破教派政党垄断选举的局面,主张在选举中实行比例代表制,让选民根据自己的政治倾向来选择政党。黎共这种超越教派的主张,使其在黎巴嫩各教派中均有支持者。此外,黎共还关注整个阿拉伯地区的政治社会变革,主张将民族解放斗争与阶级斗争联系起来,发起建立“阿拉伯左翼论坛”,以聚集更多民主进步力量来推动阿拉伯世界的民主变革浪潮。
最后,黎共强调在国际社会中与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保持友好关系。黎共积极声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主义运动,寻求他国共产党支持和帮助黎巴嫩及阿拉伯地区的工人运动和民众运动,为自身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在党际交往方面,黎共不仅与黎巴嫩社会进步党保持着友好合作关系,还与其他政治组织和力量开展广泛合作。例如,与中国共产党恢复友好关系以来,黎共一直致力于在诸多领域发展和加强同中国共产党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