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 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工作要坚持目标标准。既不能降低标准、影响质量,也不要调高标准、吊高胃口。这一指示充满了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方法论,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普遍指导意义,需要深刻领会、深入贯彻落实。
目前脱贫攻坚战由取得决定性进展进入到夺取全面胜利的冲刺阶段。干部群众既有打赢打好的决心和信心,也容易产生懈怠情绪和急躁情绪。有的地方对稳定脱贫的艰巨性长期性估计不足应对不力,实招不够虚招来凑,把计划做的事情当作已经做的事情,把几年后才能见效的事情当作当年见效的事情,甚至按人头匡算打工收入,简单地靠算账、数字和一些临时性应急性措施脱贫,致使脱贫质量不高,群众获得感不强,实际上降低了脱贫标准,使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打了折扣,公信力受到影响。也有的地方为了提高“满意度”,超越中央确定的脱贫标准,实施了一些“地方优惠”“特殊优惠”措施,有的媒体盲目宣传贫困户“住房不要钱”“看病不要钱”,网上出现了“小学生长大想当贫困户”的作文,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比如滋长了贫困户的依赖思想,引发了贫困户与非贫困户、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的矛盾,而超越标准的扶贫措施本身也难以为继,等等。以上两方面的情况虽属个别,但要引起特别注意,力求避免。
脱贫攻坚要尽力而为。尽力而为是一种态度,一种气魄,一种主观能动性。习近平总书记代表我们党作出到2020年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庄严承诺,既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宗旨路线方针政策,也彰显了我们党的历史担当和责任担当。历史性地解决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是一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必须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方能完成。虽然各地的具体情况不一样,但总的情况是越往后越剩下难啃的硬骨头,在啃硬骨头的过程中又会产生出许多新的矛盾,比如如何在脱贫攻坚中维护好农村的和谐稳定。跳出来看,解决历史性难题必须下足历史性的功夫。因此,不能有任何的松劲懈怠和急躁情绪,不能有任何的形式主义虚假做法,不能有任何粗枝大叶的作风,必须使出洪荒之力,下足绣花功夫,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各项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求落实好,落实到田间地头、村头人头、炕头心头,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使党的好政策既结出丰硕的物质成果,又结出丰硕的精神成果。只有竭尽全力精准干、扎实干、持续干,才能打好脱贫攻坚战。
脱贫攻坚要量力而行。量力而行就是将主观愿望同客观可能结合起来,有多少力量办多少事情,按科学办事、按规律办事。党中央确定脱贫攻坚的目标标准是,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接近不提出和完成脱贫攻坚的历史性任务,宣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说不过去,也不符合我们党的初心;不切实际地提出脱贫攻坚的目标标准,经过努力难以完成,口惠而实不至,会造成工作的被动,也有损党和政府的威信。我们在局部和具体工作中,一定要悉心领会中央的思考谋划,准确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牢牢坚持中央确定的目标标准。通过艰苦细致扎实的工作,不折不扣落实好中央和省里的各项政策,办好自己的事情。要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扶德相结合,切不可图省事怕麻烦,随意性简单化提高标准,单纯用钱来换取“满意度”;要坚持精准不可急于求成,欠债脱贫,这样难以为继。贫困户不能欠债,政府也不能靠欠债搞扶贫,特别是不能超越偿还能力欠债搞提高标准吊高胃口的扶贫脱贫。
脱贫攻坚要关照大局。脱贫攻坚作为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全国平均水平。确定这样一个目标标准,应该说是既尽力而又量力而行的,在现有国情条件下尽了最大的力。再精准,“一个也不能少”,切不可旱涝不均,选择性地“垒大户”“堆盆景”;要坚持稳扎稳打、持续推进,切程和底线任务,是全国一盘棋。这盘大棋设计在中央,施工在地方。各地在把握目标标准问题上,既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更要关照整个棋盘上的大局。任何离开大局随意降低标准或提高标准的做法,都会对整个棋局造成影响。若是提高了标准自身也不可持续,则会造成既影响大局又自身被动的双重后果。这样考虑问题是讲大局、讲实际、讲政治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