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闫香宁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是家庭成员面貌的集中体现,古人曰:“齐家治国平天下”,将齐家置于首位,可见中国古人对家庭的重视。千百年来,中华优秀文化通过一代代家庭长辈的言传身教和家风传承,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形成了具有悠久历史的家风家训文化。
中华民族5000年的灿烂文明孕育了许多优秀的家风家训文化,据《中国丛书综录》所列书目记载,我国古代公开出版的家训有120多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朱子家训》《章氏家训》《颜氏家训》《钱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其蕴含的内容极其丰富,涵盖了伦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识的教育、谋生技能的传授、为人处世的告诫等等永恒传世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念,这些源远流长而又独具特色的家风家训,不仅是家庭教育的范本,更是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媒介,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历史瑰宝。
新时代呼唤新家风。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的观念,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古代家训文化所蕴含的“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知书达理、勤俭持家、家和万事兴”等等这些中国古代优秀的修身治家理念和家风家训文化,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微观载体,在当代仍然以一种无言的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引导人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重正义、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崇德向善、共建共享,培育了新时代社会主义家庭新风尚。由此,传承中华传统的家风家训文化,就是要把家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抓手,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风美德,建设新时代的家风文化。
党员干部在家庭乃至家族中往往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应该在管好家庭、育好家风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周恩来同志是党风的楷模、治国的典范,同样也是治家的榜样。在二十多年的总理生涯中,为其亲属制定了严格的“十条家规”,这十条家规是周恩来高尚人格的写照,也展示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身作则、严格治家,正确处理家国关系的崇高境界。党员干部不仅要把治理家庭作为其重点关注的家庭话题,更要作为其行使社会公共权力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要把家风建设列为个人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经营好家庭,维护好家风,涵养好家教,教育引导子女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培育美好心灵,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养成善良的道德情感、正确的道德判断,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培育良好家风。
社会和人民不仅会从个人的工作表现和道德状况,也会从其家庭成员的文明素养和道德风尚表现来评判党员干部。而领导干部家风究其实质,就是领导者个人党性和作风的延伸和折射。毛泽东一直倡导“三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他拒绝了妻兄杨开智要求为其安排职位的求情,拒绝了诸多领导同志对儿子毛岸英上朝鲜战场的劝阻,从中彰显出共产党人对待亲情大公无私的博大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担任领导干部后,每到一处工作,都会告诫亲朋好友:“不能在我工作的地方从事任何商业活动,不能打我的旗号办任何事,否则别怪我六亲不认。”可见,领导干部的作风与家风相辅相成,好作风带出好家风,好家风又能促进好作风的形成。每一名党员都是一面旗,党员干部的家风连着党风、更影响着政风。领导干部有好的家风,就会以其特有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带动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保持良好的家风,千千万万个家庭风气好了,就会逐步引领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