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与书评关系发展探析

2018-11-20 02:05万建辉
新闻前哨 2018年10期
关键词:书评报刊报纸

◎万建辉

媒体书评在推动知识传播、繁荣图书出版发行市场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方面,有着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媒体书评有多种传播渠道,报纸书评是众多书评载体中重要的一种。随着互联网的应用与普及,以新媒体形式传播的媒体书评崭露头角,然而新媒体书评未来发展前景如何,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目前都无定论。鉴往知今,本文梳理媒体书评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图探知媒体书评传播内容、渠道和介质发展变迁的一般规律,为新媒体书评的发展路径提供一些启示。

近代引入的报刊书评

中国近代书评是伴随近代工业革命时代,新式出版业和近代报刊的发展而诞生的。近代社会,商业及文化事业较古代空前繁荣,出版业和报刊满足了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近代意义的书评应运而生。近代书评成为出版机构、出版市场的商业行为,也成为书评人针砭图书优劣的写作、职业或学术研究行为,它既满足读者甄别新书的需要,又为出版机构推介了新书,还催生出一个兼职和职业的书评家群体。

19世纪50-70年代,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的报刊中,出现了最早的近代书评。这一时期外国报刊书评样式与中国传统文献书序形式处于并列杂陈状态。1889年,《万国公报》改为月刊,发表过李鸿章、曾纪泽为英国人艾约瑟的著作《西学略述》写的序,这些序开始使用“书后”这一名称。如《读<五洲女俗通考>书后》、《新出<医学报>书后》、《书自强军<西法类编>书后》等 。“书后”成为19世纪90年代中国书评的通用形式,发表于各报刊。

维新变法时期,新思想通过各类报刊大量传播,此时书评大规模走进中国读书人的文化生活。1896年到1898年,梁启超主持《时务报》,发表《<中国工艺商业考>提要》、《论<经世文新编>序》、《读<日本书目志>书后》等书评文章。梁启超对中国近代书评有开拓性贡献 。1898年,上海《译书公会报》发表的《读<法国革命史>》,是中国较早的针对引进的海外图书的书评。

近代后期革命派和五四时期的政论性书评

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从事出版和办报,宣传革命主张。革命派在报刊上发表不少新书介绍与评论。1903年,章太炎应蔡元培邀请到上海发表演说,在《苏报》上发表《<革命军>序》,成为书评性政论文章的典范,该文引发了近代史上著名的“苏报案”。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书评在通过报刊传播进步思想方面,扮演着更为重要角色。1915年创刊的《新青年》,从第3卷第2期起设置了“书报介绍”栏,第7卷第4期发表了《书籍批评:陈长蘅著<中国人口问题>》。《每周评论》第31期发表胡适应孙中山之约写作的《书评:<孙文学说>》。这篇书评从侧面说明当时孙中山对书评传播自己革命思想的重视。

此外,作家萧乾在《大公报》专门开辟“书评园地”,这个园地上涌现出书评名家李健吾等人。萧乾和李健吾还分别著书《书评研究》和《明华集》,成为中国近代书评理论的重要著作 。

与此同时,专门发布书评、书刊信息、书目、指导阅读的杂志,即书评期刊,这一时期也应运而生,成为出版业和书评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国书评期刊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代表期刊为《书报春秋》。此前1910年创刊的上海商务印书馆《图书汇报》和1915年创刊的上海书局的《图书月刊》,是最早的两种书评期刊。

1949年以前,中国期刊刊名以“图书”开头的有14种,以“书”字开头的有18种,以“读书”“读者”开头的有50种。其中有国民党官办的月刊《图书评论》。1935年5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生活书店创办了《读书与出版》月刊。此外还有《新书月报》、《新书汇目》等书评期刊。这些书评期刊的撰稿人有近现代著名作家、学者和各界知名人士,如胡绳、艾思奇、周建人、郭沫若、矛盾、林默涵、费孝通、剪伯赞等。

近代书评刊物和近代报纸中的书评专栏、书评文章,共同构成了中国近代书评的一段繁荣史。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多种原因,书评常常只在报纸副刊上偶尔一见,少有持续性。书评期刊纷纷停办,报纸的书评栏目也多取消。

当代报刊书评的恢复与发展

1979年,三联书店创办了第一份书评杂志《读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纯书评杂志发展很快,《书林》于上世纪70年代末创刊,《书城》《书品》《中国图书评论》也相继创刊。

上世纪80年代起,国内报纸纷纷开辟书评或读书版面。这一时期的《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依托主报的传播优势,所刊书评都是推介最新图书,在读者中有较大影响。但它与主报的商业意识联系在一起,也有广告宣传的因素,有些书评文章流于一般的“出版消息”。

这期间出现了专业的书评报纸,如《文汇读书周报》,是一份严肃的、适合中老年知识分子口味的专业书评报纸。另一家是光明日报社主办的《中华读书报》,它的影响较为持久,至今仍活跃在中国专业书评报刊的舞台上 。

与此同时,政府日益重视提高全民素质,提倡全民阅读,将每年4月23日定为全民阅读日,举办各类活动助推全民阅读。在此政策背景下,全国各类报纸纷纷开辟准书评性质的文化阅读版面或读书周刊,《北京青年报·青阅读》、《长江日报·读+周刊》、《羊城晚报·人文周刊》纷纷创设,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深圳商报、钱江晚报、第一财经日报、华商报、南方都市报等报纸纷纷开设了读书周刊,一些地方都市报开办了“悦读”“锐读”“人文”周刊。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报业取得长足发展,主流党报外,党报办的都市报迅速崛起,空前繁荣,主流舆论场转移到都市报。随之,2000年以后,国内综合性报纸的书评渐成气候,迎来一个短暂的大发展时期,以《新京报书评》周刊、东方早报《上海书评》为代表的综合性报纸书评,以期摆脱出版行业性信息影响,贴近读者,贴近阅读潮流,不断扩大读者群,在国内出版界、文化界、广大读者中影响不断扩大。在《新京报书评》周刊之后创办的同类书评媒体,还包括《东方早报·上海书评》《晶报·深港书评》《经济观察报·书评》等等,在2010-2012年前后发展到鼎盛时期,当时全国范围内刊发书评的综合性报纸书评平台超过30家。

这些报纸读书周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文化新闻、文化热点深度报道,但相当比例的版面与新书有关,它吸引各界知识分子、媒体从业者和广大书迷参与书评和准书评写作,他们也成为这些读书周刊的忠实读者。报纸读书周刊,极大丰富了我国报纸书评的内容、类型,使得报纸书评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大繁荣期。

新媒体时代的书评发展

2000年前后,互联网出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对报纸的冲击,到2010年后,全国综合性报纸经营状况普遍下行。

新的传播渠道出现,网络书评、新媒体书评应运而生,分散了一部分报纸书评写作者和读者,他们离开报纸阵地,离开报纸阅读载体,为新媒体书评撰稿,或自己开微信公号发表书评文章,转移到新媒体上,这使得许多报纸书评面临发行下降、作者和读者流失的尴尬境地。

近几年新媒体平台上出现各类书评微信公号,吸附了一大批书评读者。这些书评公号,其背后多是此前报纸书评的采编队伍。一批阅读类微信公号承担了报纸书评版面之前的功能。可以说,随着报纸传播力的势微,报纸书评的新媒体传播势在必行,是大势所趋。报纸书评的新媒体传播如何传承报纸书评的优势,又体现新媒体时代受众的新需求,值得业界和学界思考和探索。

猜你喜欢
书评报刊报纸
书评
书评
书评
百强报刊
报纸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