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道路的生态维度

2018-11-20 01:27李玲郭红
新东方 2018年1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发展

李玲 郭红

中国道路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在前进的过程中,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必须不断对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深入研究,积极探索,改革创新。中国道路无法回避现代化工业文明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探索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历史过程中,为中国道路嵌入了生态维度,从而形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阐述,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批判思想一脉相承、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重新接续、与西方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交互贯通。“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等思想形成新时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指南。“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中国道路确立生态维度具有历史必然性、现实紧迫性、实践正确性、未来引领性。深刻认识中国道路的生态维度,有利于加深人们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认识,增强人们坚持生态发展道路的自觉性与坚定性。

一、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历程

近代以来,中国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入侵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到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国家有倒悬之危,民族有灭种之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决定了中华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必须实现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集中力量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旨在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开启一条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当时,工厂的兴建和机器的运转被视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由于受到左倾错误的严重干扰和十年“文革”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前并未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目标,环境污染问题也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拨乱反正,致力于探索一条符合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之初,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旨在改变社会主义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为政治、文化发展奠定经济基础。从邓小平同志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到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一起抓,党为中国道路确立经济、文化和政治三个发展维度,旨在充分发挥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积极促进作用。胡锦涛同志高度重视种种社会问题,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为中国道路增加社会建设维度,旨在解决社会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发展所付出的社会成本和环境代价同样居于世界前列。严重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尤其是人们置身于一个被污染的工业文明世界感受不到生存的幸福,这一切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国已经到了再不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发展就难以为继的阶段了。同时,工业文明奠定的经济基础、科学技术发展支撑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确立中国道路的生态维度提供了现实的历史条件。党的十六大提出“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到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标志着生态文明维度成功嵌入中国道路的发展格局。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党执政兴国的新理念,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追求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遗余力地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定了最严密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健全最严格的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生态责任终身追究制,四中全会强调要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先后审议通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新理念已经为广大人民群众熟知,成为保护绿水青山、严守生态保护红线、释放生态红利的行动指南。

党的十九大总结和肯定了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认为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同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阐述内涵丰富,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等思想深入人心,形成新时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指南。在生态文明科学理念的引领下,人民群众正逐渐扭转长期以来形成的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态文明正在成为提升中国文明程度的文明新常态,生态文明建设正在切切实实改善人们的生活。

二、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的契合与会通

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传统农业文明和现代工业文明。“正是现代工业文明模式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改造自然的力量同时也变成了破坏自然的力量。”①种海峰.生态理性: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文化澄明[J].河北学刊,2010(6).因此,“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范式的生态转型”②杜明娥,杨英姿.生态文明:人类社会文明范式的生态转型[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9).。人类历史正在从现代工业文明发展到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按照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迄今为止最先进的社会形态,其内在的与人类文明新成果即生态文明具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体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续发展。

(一)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彼此契合与会通的历史必然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公平正义,生态文明的本质是可持续发展。公平正义与可持续发展在原始形态文化模式中是内在融合的,但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使得此时的公平正义是相对的、有限的。随着阶级社会和国家的产生,社会分裂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社会公平正义被残酷的剥削与压迫替代,但在科学技术落后的历史条件下,传统农业文化模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天人合一”思想被统治阶级企图用来维护剥削制度永恒存在。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使人从“人的依赖关系”的社会形态中解放出来,进入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社会形态。人的独立自由根本建立在物质财富的基础之上,这最大限度地刺激人类疯狂追求物质财富的热情。由此,造成人类大规模地从自然索取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产生生态危机。故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的提出和生成源自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其所引发的各种问题的反思和批判,生态文明的提出和生成则源自对工业文明条件下的生态危机及其所引发的各种问题的反思和批判,而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均根源于资本的逐利性及其所选择的私有制。”③杜明娥,杨英姿.生态文明:人类社会文明范式的生态转型[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9).“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意味着社会主义(社会公正)与生态学(可持续性)的一种有机结合,并指向对资本主义制度形态及其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的历史性替代。”④郇庆治.社会生态转型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鄱阳湖学刊,2015(3).所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将取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的契合是历史的必然。

历史不仅指向过去,还指向未来。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的内在契合,将成为未来人类文明长期发展的文明模式。社会主义最终要战胜资本主义,必须吸取苏联社会主义生态恶化的教训,取得生态文明的竞争优势。从历史发展趋势来看,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有机统一。他说:“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5.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人类真正走向与自然和解的新的历史开端,蕴涵着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与文明创新的社会理想与巨大动能。

(二)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彼此契合与会通的现实需要

马克思认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历史上,社会主义制度几乎都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率先建立起来。由于生产力落后,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工业文明的过程中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都是粗放式的,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环境的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发展必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这种现实需要反映到理论上就是生态文明思想的产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主要包括生态文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理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理论、五大发展理念等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将增强人类实践活动的生态理性的自觉意识,表现出对人类生存终极意义的追求。

不仅社会主义内在生成发展生态文明的现实要求,反过来生态文明的发展前景不在资本主义而在社会主义。虽然资本主义国家也关注生态问题,但生态危机的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和工业文明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剥削压迫、残酷竞争、优胜劣汰、永无止境地追逐物质财富的价值观。资本主义的本质决定其不可能从制度上、从发展模式上根本克服生态危机。从社会形态、社会制度来说,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可以说,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只有中国从国家顶层设计的角度将生态文明作为重要的理论和发展目标,提出一系列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并且在实践中坚决地严防环境恶化,严守“绿水青山”。这都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能为生态文明发展提供根本的制度保障。

(三)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彼此契合与会通的价值追求

“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的内在关联,既有其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又体现在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现实批判中,还体现在两者均指向人的发展和价值追求上。”②杨英姿.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内在关联的哲学基础与价值指归[J].学习与探索,2012(2).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的内在契合根源于价值追求的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追求是社会的公平正义,最终目标是摆脱自然经济条件下“人的依赖关系”及商品经济条件下“物的依赖性”,实现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社会主义旨在消除社会不公对人的发展的妨碍,坚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生态文明旨在改变人对自然的错误观念及相应的实践方式,促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构建更加生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更加环保、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从而使人在自然的生态环境中获得自由和审美的价值。二者内在的价值追求相通相容,共同推动人类认识必然、争取自由的历史过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历史意义

生态危机的出现,根本原因是人类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出现了问题,并由此导致人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方式出了问题。中国道路生态文明维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础上,吸取中国古代朴素生态思想、西方环境伦理学、生态马克思主义等学说的精髓,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这对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使中国文明转型升级。生态文明是对以往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继承与超越。农业文明产生了古典自然主义,形成天人合一、兼爱万物、万物一体、道法自然、尊重生命、尊重自然规律、知足常乐、中庸之道等文明思想,但其根源是人类对自然的有限认识并役于自然的威力而形成的哲学世界观。工业文明张扬了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文明理性,形成改造和利用自然,实现人摆脱自然束缚的自由和解放,但对人类理性和科技过度自信,轻视“自然本来的规定”,导致生态灾害的降临。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既吸取和继承传统儒家、道家和佛教的朴素生态文明思想,从中寻找解决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智慧与灵感,又不是对农业文明田园诗画的简单回归而是理性超越和创新发展;既继承工业文明时代哲学的人本主义智慧,又坚决摒弃工业文明人与自然的主从对立关系思想,以及由此形成的征服、主宰、盘剥自然的疯狂式的经济增长模式。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精髓中孕育生成的新文明形态,实质是以生态理性指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经济、生态、精神多重价值目标,以满足人们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和谐生态环境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将引领中国文明形态转型升级的历史进程,使中国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迈入生态文明的历史新时期,实现中华民族生态文明的繁荣昌盛。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化解现代化发展与环境非此即彼的两极对立,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业文明现代化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价值二重性,如理性化与单向度的人,工业化与单一化,市场化与世俗化,都市化与都市病,民主化与极端个人主义等。这种价值二重性还极其鲜明地表现在现代化发展与环境非此即彼的两极对立,导致资本主义国家几乎都经历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将从根本上化解现代化发展与环境的两级对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尊重自然客观的内在价值,实现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的共赢。为此,中国正在逐渐扭转现代化工业文明的发展理念和增长模式,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和资源走向枯竭;人们的生态自觉意识逐渐增强,生态消费方式兴起,呵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追求美好生活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中国梦。我们绝不再重蹈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的覆辙,而是走立足良好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可以借鉴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与智慧。经济文化落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样的发展成就令世人瞩目。中国共产党在如何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探索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五位一体”的发展总体布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生态文明发展战略,这些发展经验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中国正在形成生态文明引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无疑在本质上区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掠夺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发展模式。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可以从中国社会主义生态发展模式中寻找经验智慧,走出适合本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将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共同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世界历史的阶段,整个地球就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地球村。生态理性实质是追求全球生态系统安全的普遍理性。萨卡认为:“生态文明只能是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本质只能使本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会承担全球的环境责任。……发展中国家终将在社会主义旗帜下重新团结起来,向发达国家讨还生态成本。”①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还是生态资本主义[M].张淑兰,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104.2017年6月1日,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将继续奉行“美国优先”战略,退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萨卡关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唯利是图”、逃避全球环境责任的论断再次得到验证。甚至,资本主义国家在自身的制度框架内不可能根本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其仍然主要是借助技术手段和资本全球化,转移国内生态危机,转嫁并危害其他落后国家。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坚守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决定其必将以天下为己任,力所能及地承担共同的环境保护责任,积极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共同发展。

1962年,美国著名的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在代表作《寂静的春天》一书中谆谆告诫我们:“不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②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吕瑞兰,李长生,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17.环境问题成为关系人类生存幸福与否的根本问题,可以说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环境的时代。环境的时代内在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调节、转变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形成生命平等意识、生态整体意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共赢等生态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环境保护,节约自然资源,通过法律、制度、监督、科技等途径重构生态文明的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已经取得较好的成效。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将开辟出一条通往现代文明、通往人的自由幸福的新文明道路。“寂静的春天”将在中国的历史上渐行渐远;“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美丽中国将成为中国人民“诗意地栖居”的幸福家园。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发展
请文明演绎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漫说文明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