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风明
最近,笔者去一贫困县采访,基层干部道出一种现象:这两年涉贫上访数量增加,比较集中的一类上访是,非贫困户认为自己按照标准应该被识别为贫困户,但由于被“潜规则”,没能享受到真金白银的扶持政策。调查核实发现,这类上访户中,除了部分边缘贫困户,甚至还有生活条件尚可的农户,这些农户看见贫困户享受到一系列政策红利和方便,就得了“红眼病”,通过上访“讨说法”。
很久以前,贫穷是一个让人难以说出口的词,即使自己过得再不堪,也不愿向别人承认自己的贫穷。而现在,贫穷好像脱胎换骨,重新改造了。不仅真正贫穷的人敢于且愿意承认自己生活的艰辛,自己的贫穷,就连那些中产阶级甚至富得都快流油的人也争着向世人展示自己的“贫穷”,争当“贫困户”。缘何?笔者认为,这主要在于一些地区盲目提高扶贫帮扶力度,“贫困户上各类学校都不需要花钱”“贫困户看病基本不花钱”等等,导致出现了打扶贫政策主意,“坐等上门扶贫”的消极现象。
笔者以为,扶贫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要以经济发展的基础情况为依托的,不能简单的搞政策工程,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过度扶贫不当,反而会沦为满足人性的工具,失去了原有的政策目的。“扶贫不扶懒”应该成为一个工作尺度。
目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关键阶段。过高的资源投入不仅无益,还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超过农村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激化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上造成一些人把当贫困户当作一件光荣的事情。要及时纠正这个错误认识,在全社会营造出一种“劳动光荣、脱贫光荣”的社会环境,引导他们认识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好日子要靠勤劳的双手去开创的,不要一心想着“揩油”“沾光”。
笔者想说:贫穷并不可耻!但贫穷也不是件光荣的事。靠着自己的聪明和努力,一步一步从贫穷慢慢走向不贫穷,才是件光荣的事!过度扶贫出发点虽不可厚非,但无异于饮鸩止渴,必须引起警惕。我们还得“要保证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加强考核监督。”唯如此,才能为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交出优秀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