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注乡村一片情
——贵州五老助力化新村脱贫攻坚侧记

2018-11-20 01:08
中国火炬 2018年5期
关键词:新村关工委助力

贵州省关工委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资源整合、结构优化、良种选择、基层党建带关建等要素,助力普定县化处镇化新村脱贫奔小康,成了省脱贫攻坚的典型。化新村由过去一片荒芜的“空壳村”变为“贵州省山地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

在哪些方面助力?

在哪些方面助力脱贫攻坚,五老通过深入调研后,开出了“灵丹妙药”:

在基层党建上助力:五老积极建言当地党委、政府将致富能人、村级合作社负责人、产业大户等选进村班子,实行交叉任职,村党支部书记任“村级公司”经理,党支部副书记担任董事长,村委会主任担任监事,有力促进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

在人才培养上助力:一是科技宣传转观念。2014年以来,省关工委主任王正福多次作出部署,唐世礼、王惠业、李桂莲等老同志多次与村干部、群众座谈,引导群众懂得只有把握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利用时间差打好价格战,才能最大限度提高土地使用率、增加收益的道理。二是技术培训提素质。科学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选种、育苗、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市场营销等培训,极大提升了干部群众的农业科技素质。截至目前,累计组织60多名老专家开展现场科技培训20多场次,培训500多人次。三是培养骨干强引领。省关工委多次组织老专家服务团为当地培养科技“二传手”、种植技术骨干45人,提升他们选种育苗,病害防治等技术,让其担任园区各专业小组技术指导。

在资源整合上助力:五老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建言,通过产业示范带动,引导村民流转土地,促进抱团发展、整村推进。2017年3月,财政出资300多万元将原来的私营企业转变为村集体企业,确保了土地资源、资产的公有制性质。在此基础上,围绕“‘三权’+党建+扶贫+产业”的发展思路,由公司统一规划、种植、管理,把整村碎片状的土地集中起来,将“分散田”变成“集结地”,有效盘活了土地资源。

在结构优化上助力:五老大力宣传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部署,为村干部实施科技“输入”,将发展高效农业的“程序”牢牢植入化新村百姓大脑。总结推广了“韭黄套种白菜”“冬洋芋+四季豆+夏秋白菜”等三季轮种模式,极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在良种选择上助力:为帮助当地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李桂莲等老专家认真分析当地水土、气候条件,指导当地弃种原有品质低下、产量不高的品种,改种产量高、品质好、效益优的品种。省关工委资助化新村8万元,购买泰国无筋豆等优良品种套种,指导建立全省第一个村级良种繁育基地。2016年泰国无筋豆良种繁育取得成功,当年外销2000斤、收入20万元,有效拓展了园区的产业空间。省关工委免费提供贵州自主培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黔白5号”优质白菜套种,平均亩产1.2万斤,与之前单种韭黄每亩收入相比,收益翻倍。

助推了哪些变化?

在五老的倾情帮扶下,化新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不足4000元增加到2017年的1.1万元、村集体经济由不足4万元增加到2000多万元、贫困发生率由17%下降到3%。

党支部“红起来”了:2014年前,化新村党支部凝聚力不强,群众信任度不高。如今,党支部配齐了领导班子,选好了产业带头人,党支部更有威信了。2016年,化新村党支部分别评为省、市、县三级“先进基层党支部”,吸引山东寿光、上海、广州以及省内各地纷纷前来考察学习。

百姓的脑袋“富起来”了:2014年之前,化新村群众种的是传统产业,最缺的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致富带头人和科技二传手。如今,干部群众有了市场观念,知道了时间差价格战,也知道土地流转,明白了抱团经营才有出路。村干部陈国勇说:“我以前根本不懂农业,没有王惠业、李桂莲这些老专家的帮助,我不可能成为致富能人。”

集体资源“活起来”了:2014年之前,化新村是“各自为战”。2014年4月,化新村几个村民合伙成立贵州省新益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几十亩土地,但资金少、规模小,发展受限。如今,当地依靠科技进步发展产业,老百姓看到了希望,主动申请土地流转,“特惠贷”也很快落实,发展资金有了保障,各种资源很快活了起来。

产业结构“优起来”了:2014年之前,化新村每年冬种小麦油菜,夏种玉米高粱,种植结构单一。如今,化新村每年种植三季作物,完成了向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模式的蜕变。

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2014年之前,化新村百姓的日常经济来源全靠卖鸡卖鸭,每亩土地年产值不到2000元,人均收入1800多元。如今,化新村共种植韭黄4000亩、香葱1000亩、南瓜1000亩、生姜100亩、白菜100亩、芋头100亩,亩均收入突破2万元。老百姓有了入股分红、特惠贷收益、务工收入,年均收入过万。60多岁的村民叶德富深有感触:“以前种玉米,8亩多地一年下来毛收入不到1万元,现在参与入股和管理,一年纯收入6万多元。”

人民群众 “笑起来”了:2014年前,化新村的年轻人为谋生计放弃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到外务工。如今,化新村选准了科技兴农、产业致富的道路,农业园区逐步发展壮大,外出的年轻人渐渐都回来了。村公司每年对精准扶贫户、困难户进行帮扶慰问,对考上大学的每人给1000-2000元的奖励。孩子的成长有父母陪伴,老人的晚年有儿孙孝敬,化新人用自己的勤劳和努力共同描绘了一幅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美好画卷。

据了解,贵州省离退休老同志约38万人,参加关工委组织的老同志约20万人。他们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每年有800多名老科技专家组成400多个科技服务团(组),活跃在乡间小道,行走在田间地头,进村进户进农家,开展科技培训3000多期,培养农村青年骨干近30万人次,指导建立科技示范基地150个,培养年均收入10万元以上的科技致富带头人7000多人,切实让广大老百姓收获了果实、挣到了票子、尝到了甜头、看到了未来。

猜你喜欢
新村关工委助力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助力成功七件事
云州区坊城新村 乡村蝶变万家兴
美味的鼠曲粑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小果蝇助力治疗孤独症
赤水市召开企业关工委2018年总结表彰会
遵义市关工委:围绕示范抓巩固“五好”组织显活力
绥阳县关工委召开“评先”评审会
张家畈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