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外部化探讨

2018-11-20 00:28
决策探索 2018年18期
关键词:分包内审建设项目

在我国教育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相对较多,建设时间相对集中,加之较大的投资规模,使得建设项目的内部审计面临较大的挑战。而内部审计外部化为内审工作质量的提升提供了重要途径,并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本文就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外部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外部化研究现状

内部审计外部化,实质上是借助社会的审计力量,完成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一种新的审计模式。就业务水平与综合实力方面来看,社会审计行业聚积了一大批具备相当素质与工作经验的专业审计人员,是国家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专业能力是企事业单位自设的审计部门难以比拟的。因此,内部审计外部化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外部化逐渐引起了各高职院校的重视,并且已有相当一部分项目开始采用外包的形式完成内审工作。实践结果证实,内部审计外部化一方面能够给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带来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不论是业务能力还是专业知识方面,一般自设的内部审计部门是很难与会计师事务所或者相应的机构相提并论的,因而,内部审计外部化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外部化中存在的问题

就现阶段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的现状来看,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不合理、审计人员的配备不充分、审计手段相对滞后以及审计内容较为狭窄等因素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的质量。针对上述问题,积极开展审计模式的创新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内部审计的总体质量,同时有效降低内部审计的成本,还能切实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以审计人员的忠诚主体为例分析,内审人员忠诚于自己所属的高职院校,需要承担整个内部审计工作的审计结果与风险;外审人员则只忠诚于自己的供职单位,只需要完成审计报告,即签约中涉及的任务与目标。在此种责任不对称问题的影响下,外审人员很难积极主动地围绕高职院校的目标与实际发展需求开展审计工作,导致部分高职院校不能完全信任外部审计人员,宁可忽略其专业能力,也要选择自设的内部审计部门,倾向于从社会中招聘审计人员的方式。

在内部审计外部化实施过程中,难度最大的问题应当属分包模式下的内部审计人员与外部审计人员的协调问题。抛开高职院校对外审人员不信任因素的影响,还存在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因担心自己的工作、职能受到影响而排挤外审人员的情况,导致外审人员的工作开展受到严重阻碍。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如果外审人员与内审人员出现不配合现象,不仅可能影响到最终的审计结果,还将对审计工作的效率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出现工作重复、分工混乱等情况,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水平

鉴于高职院校对外审人员存在的不信任问题以及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必要性、可行性,笔者认为,采用分包模式的内部审计外部化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方法。在实践运用中,可采取合作审计的模式,结合高职院校内部的审计部门以及外部审计机构,完成建设项目的内部审计工作。考虑到内审外部化存在的问题,可从审计人员的合理配置、加强外部监督、完善分工等方面着手,以提高内部审计外部化水平。

人力资源方面,高职院校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自设内审部门,以满足日常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在建设项目方面,结合建设项目内审工作的实际需要,做好相关调查工作,确定分包方案。在开展合作审计工作前,需要就内审工作的具体开展制定合理的方案,以实现内审资源与外审资源的优化配置。配置内审人员加入审计小组,并参与到实际审计工作中,与外审人员做好协调工作,及时掌握内部审计工作的进度。外部审计人员方面,安排专业能力较强、实践经验丰富、具备较强责任意识的人员担任项目经理。在项目开展初期,由内部审计人员帮助外审人员熟悉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建设项目的相关情况,以便外审人员能够结合自身的专业能力,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估,进而制定相应的审计策略,最大限度地保证审计结果的可靠性。

结合当前分包模式的应用情况来看,分包形式或许是最适合当前高职院校的审计形式,不仅能够获得有效的审计服务,还能把控整个审计工作的开展,同时内审人员也为高职院校与外审人员之间的沟通构筑了稳固的桥梁。随着审计模式的发展以及内审外部化模式的不断推进,未来必将出现一种高度适应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需求的内审外部化模式。

猜你喜欢
分包内审建设项目
基于环保竣工验收对建设项目环评的分析
聚焦内审转型升级 提升增值服务水平
推动工程建设项目“非禁即入”普遍落实
新监管框架下银行的风控和内审体系
如何加强施工分包安全管理
建筑业劳务分包制研究:现状及其展望
网站前台设计分包合同中应注意的问题
做好对重大建设项目的监督
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投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