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理论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018-11-19 10:57孙珍
现代交际 2018年19期
关键词:人学马克思主义文明

孙珍

摘要: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化人本思想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同时,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也指明了人学理论的价值主体,即人人参与,人人享有。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目前存在问题,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提出了几点可行性措施,以期提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不可或缺的独立地位。

关键词: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B038 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9-0224-0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时代,美丽中国的建设要包括美丽经济、美丽政治、美丽文化和美丽生态的建设。生态美丽是美丽中国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这不仅仅要关注人们的行为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及治理,寻其根源,重点在于加强对生态环境污染的主体即对人的“治理”方面,人与自然的和谐、全面、自由的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格外关注的课题。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和新时代生态文明概述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自产生起,经历了众多实践的检验后,逐渐走向成熟,内涵包括:第一,人的本质论。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本质是时刻变化着的具体的历史的,而并非抽象的和固定不变的,因此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1]第二,人的存在论。马克思指出,历史发展的首要前提是个人生命的存在,人属于对象性存在物,具有群体性和社会性。第三,人的价值论。一是社会对人的满足,二是人对社会的满足。马克思认为人的价值在于人对社会的满足即贡献,而不在于索取。第四,人的发展论。个人能够自由发展,能够不受约束地不断丰富和塑造自己,能够以自己的意愿进行自由的能动活动。

(二)新时代生态文明简述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着力提出解决环境突出问题,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不仅要自由发展还要长远发展,不仅要自己发展,还要顾及子孙后代延续发展的转变,要打赢蓝天保卫战,要人人参与共治。在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国家基本国情基础上,重现“绿水”,重画“青山”,才能牢牢守住自己及子孙后代的“金山银山”。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关联

1.人学理论指导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核心内涵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坚决维护人的利益,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标准也是为了人类的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指导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深度人本化的理念,要求个人在实践中秉承人学思想,坚持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等。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具有长远发展眼光,要实现个人及子孙后代自由全面的永续发展,必须在实践中践行人学理论,以避免个人眼前发展而威胁他人自由发展。这不仅能充分保障人类的根本利益, 而且能够从人类毫无后顾之忧的发展出发,最终实现人人平等发展、自由发展、永续发展、全面发展。

2.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人学理论的价值主体

作为社会人,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着自己的特殊身份,有着自己独特的社会价值。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是由人主导并执行的目的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人学价值论的主体指向。以人为本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发展扩大实践基础,同时也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以及社会变革的主体,因此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是人人参与,人人全力,人人享有的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发展。

二、中国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主体资源忧患意识淡薄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的主要观点在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忧患意识,不仅是个人整体素质的提升,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要求。基于人学理论中对忧患意识的要求,可发现我国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仍存在无忧患意识而肆意浪费资源的现象。我们倡导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如果忽视人的滥伐、乱开垦的行为,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又怎么持续,人又怎能实现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根据人学理论,人的生存是人发展的基础。無忧患意识,当资源环境频临枯竭,人的生存受到威胁,又谈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环保立法亟待完善

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系列法律法规,并不断加以完善,但是目前在环境立法上仍存在许多空白,制约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虽然制度限制了人们的行为,但是没有制度作为规范和约束,肆意妄为的不法行为打破了人们得以自由发展的环境,那么这也并非我们所说的自由发展。曾经,一些排污企业片面追求私利,污染空气,给人们生存环境带来极大威胁。出门口罩遮面,在我国北方的部分城市,孩子许久不见一次蓝色天空是人类的悲哀。柴静的“穹顶之下”虽惹人非议,但无疑给世人敲响警钟。钻法律空隙而任性排污给人类的自由发展空间套上了瓶颈,这与人学理论中人得以自由发展背道而驰。

(三)生态消费观念仍未付诸实践

建设美丽中国与当前社会整体的生态价值观密切相关,积极的生态价值观念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前提,美丽中国的建设为激励社会群体树立积极的生态价值观。但当前我国社会群体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过分追求个性与时尚,缺乏生态意识,生态素养较低,虽然懂得环保知识,但是未真正建立起环保意识,更不能在生活中践行。人们在享受便捷生活的同时却忽视了生态消费的理念。例如:外卖虽给人们带来了饮食的便捷,但是其也带来了大量的外卖白色塑料垃圾。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地活动是人的本质,但是个人自由自觉活动除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更要符合社会的利益。可见,生态消费意识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要求。

三、人学理论视域下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优化

(一)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增强区域生态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强调人的群体性和社会性启示我们,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能单打独斗,更不能闭门造车。建设新时代生态文明,是全球性发展。生态环境固有的连锁反应表明,建设新时代生态文明,攻克当代中国及其周边环境面临的难题,紧靠一国或一区之力是万不能达到的,即使一国或一区解决了本区域环境在某方面的问题,但终经不过时间的考验。中国在展示负责人的大国形象,给周边国家带动经济共赢的同时,也要实现生态治理成果及经验的共享。对此,我们仍然要高举对外开放的大旗,虚心汲取他国生态环保的成功经验和养分,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生态合作,学习和借鉴他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理念,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和谐美丽、共同繁荣的世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二)坚持以人为本,发挥政府生态职责

坚持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价值主体指向,在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建设中,政府作为执法者,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担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在发挥政府生态职责的过程中,将人类的永续自由发展为重点和终点。政府必须以公众的尊严、个性需要为原则,必须具有大格局观念,担起调和以及缓解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或冲突的责任,而不能局限于单个人的特殊需要。因此,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的继续推进,政府不仅要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更要完善并明确生态职责分工。中央政府应将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有效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之中,并引导地方政府将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贯通政策过程之中。[2]另一方面,政府要建立新的地方考核机制,将社会、人文、资源和环境等各项指标统筹起来,为真正绿水青山的实现提供制度支持,为人类在大自然中得以永续发展得到制度保障。

(三)深化人本教育,增强企业道德素养

企业道德素养的体现归根结底在于企业员工个体在社会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个人素质与品德,一个企业是否经营良好, 不仅要看它创造的经济效益, 关键要看企业所带来的社会效益。这种社会效益不仅包括为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关键在于对生态环境保护所做的贡献。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建设,要充分发挥企业的角色担当,作为环境污染源之一,在建设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当下必须做好绿水青山的“画工”。以人为本是人本教育的核心,对企业实施人本教育,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重视员工自身发展问题,另一方面是通过深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感。企业的盈利性与其可持续性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企业更要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更要注重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职责的承担。

(四)鼓励生态消费,强化公民生态意识

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具有辩证关系,因此公民具有什么样的观念意识,就对社会发展產生怎样的影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广大公民的生态意识是建设文明城市的思想动力。公民在实践中所形成的生态消费思想并非仅作为思想理论的实践来源,而是在实践中用生态消费观指导公民的日常生活实践,将生态消费理念付诸现实之中。然而,人们思想意识中日益产生的生态意识、生态科学意识、生态价值意识,或是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道德意识等都根源于周围生态环境的恶化这一现实存在。因此,要强化公民脑海中的生态意识,在生活中促进公民的生态消费,将节约资源、降低环境污染思想凝固于意识之中,形成其自由自觉的行为。一方面,助于人的全面发展,符合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符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徐行,张鹏洲.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考量与政府职责[J].理论与现代化,2016(4):99-104.

责任编辑:张蕊

猜你喜欢
人学马克思主义文明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劝学
北人学没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北人学没
王夫之人学思想研究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