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论共产党员修养》的创作始末

2018-11-19 10:57李冬
现代交际 2018年19期
关键词:刘少奇创作

李冬

摘要:《论共产党员修养》是刘少奇同志在1939年所作,这部经典著作是中国共产党内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共产党员修养理论,开创了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建党的新领域,推动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与革命建设的成功。

关键词:刘少奇 论共产党员修养 创作

中图分类号:D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9-0221-02

1939年1月初,刘少奇在中共豫西特委举办的党员训练班上了一节党课,主题之一就是“共产党员的修养”,现存的“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最早提纲就是在这时写的。同年7月刘少奇在中央党校做了专题报告“论共产党员修养”。随后,《论共产党员修养》全文在《解放》日报连续三期公开发表,延安新华书店出版单行本。1942年,《论共产党员修养》被列入全党整风22个必读文献之一 1949年8月由解放社出版发行第一版。1962年刘少奇在百忙之中亲自校阅,《论共产党员修养》第二版出版发行。1978年后随着对刘少奇同志的拨乱反正,1980年《论共产党员修养》重新出版发行,随后被收入刘少奇同志的文献著作中。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修养》中主要探讨了关于党员修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修养的八方面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修养,无产阶级的革命战略战术的修养,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修养,坚持党内团结、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遵守纪律的修养,要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的修养,善于联系群众的修养,各种科学知识的修养。

一、解决全党范围内党员思想入党问题是《论共产党员修养》创作的现实动因

长期以来,党内存在着队伍不纯问题和宗派主义现象,都亟待中共中央从组织上加以整顿。刘少奇同志长期关注党内当时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宗派主义等问题,认为全党急需解决党员思想入党的问题,这也成为他创作《论共产党员修养》的重要原因之一。

很多新党员组织上入了党,但在思想上还没有真正入党。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启了日军全面侵华的步伐,为了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极力促成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建立了以国共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迎战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积极抗日,发挥抗日的中流砥柱作用。但随着日军侵略步伐的加快,为了肩负起抗日战争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布尔什维克党”。在这样的背景下,1938年3月15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决议中提出:“大量的十百倍的发展党员,成为党目前迫切与严重的任务”。决议中还指出:“为适合于大量发展党员的需要,新党员候补期暂时重新规定:工人雇农不要候补期,贫农,小手工工人一个月,革命学生革命知识分子,小职员,中农,下级军官三个月,但在特殊情形之下得伸缩之。”在这一决议精神指示下,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迅速发展起来。短短一年内就发展了40多万名党员。但随着中共党员人数的迅猛发展,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也混入了党内。在中央文件精神的指示下,有的地方片面地了解大量发展的意义,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只重量,不重质。为了追求新党员的发展数量,在发展党员的过程中急于求成。同时,加入党组织的很多党员素质参差不齐,党组织教育不足,一些投机分子也趁机混入党内,一时间,党内鱼龙混杂,极大地破坏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党的组织生活特别是基层党的组织生活也不严肃严密。极端民主化、宗派主义等现象比比皆是。刘少奇在天津开展组织工作时,极其困难,原因是党组织内存在着严重的极端民主化的思想,中央一个决策落下来,党组织内的党员一人一个说法,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没有统一的执行意见,中央决策往往落不下去,错过革命工作时机。刘少奇同志就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党内这些错误思想为什么会产生,如何清理,增强党员的党性修养,成为他长期思考的问题,这成为他创造《论共产党员修养》的主要动机之一。

党内长期存在的宗派主义现象也亟待解决。主要表现为以王明、博古为代表的宗派主义,长征途中张国焘的反党分裂行为,抗战初期王明试图夺取中央权力的行为。这些宗派主义问题给中国共产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1931年中共四届四中全会召开,王明成為中共中央的实际领导人。在他确立领导地位之后就在党内开启了长达四年的“左”倾政治路线。使相当一批在实践中干革命、会革命的党员干部受到排挤、打压。这种宗派主义政治路线的推行,在党内造成了人人自危的不良政治氛围。博古来到苏区革命根据地后,排斥排挤中央苏区一些领导同志。1937年12月王明从莫斯科回国,回国之后王明便以共产国际钦差大臣的身份自居,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被实践所检验是正确的方针路线指手划脚,破坏中央团结统一。随后,他又作为中共驻武汉的代表团成员,领导长江局工作。期间,无组织无纪律,在没有经过中央同意的情况下,擅自以中央的名义对时局发表主张。还试图与延安分庭抗礼,要求把书记处搬到武汉。

1935年在长征途中,张国焘的反党分(下转第220页)(上接第221页)裂行为,是中共历史上宗派主义活动的典型代表。1935年6月,张国焘个人权利野心逐渐膨胀起来,拥兵自重,企图以红四方面军攫取党和红军更大的权力。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命令张国焘率领红四方面军北上抗日,对中央指示,张国焘置若罔闻,擅自命令部队南下。在南下受挫后,不得已北上,期间仍未放弃个人权力欲望,竟然另立“中央”,自封“主席”。抗战后,张国焘最终叛党、脱党,投靠国民党集团。对于张国焘这一反党分裂行为,中共中央先后多次将其作为反面案例,教育警示广大党员干部。

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许多党建新思想是《论共产党员修养》创作的思想基础

193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召开了扩大的政治局会议,即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结束了教条主义路线在中央的统治。这次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挽救了中国红军。这次会议之后,虽然中央纠正了王明的教条主义错误,但并没有在全党范围内加以深入地总结,党内在指导思想上,仍然存在分歧,党内党员思想并没有统一。1938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发言指出,全党必须明确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重大历史责任,特别强调了全体党员必须加强“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问题。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不够,党内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严重阻碍了对党中央的正确路线的贯彻执行。为此,毛泽东提出党组织要加强对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全面提高党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毛泽东在会上提出的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引起了刘少奇的共鸣,促使其深入思考关于党员党性修养问题。多年白区工作的实践,使他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准备上是先天不足的,这是因为党内很多党员来自工农,文化程度低,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做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缺少清醒足够的认识,党内相当范围内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种党员身上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不够的问题,使得中国共产党在过去的革命中屡犯错误。同时,刘少奇在主持起草修改党规党法的报告过程中,对如何从党员这个微观主义方面加强党员党性修养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理论上的思考,这也成为刘少奇同志创作《共产党员修养》的又一重要原因。

责任编辑:张蕊

猜你喜欢
刘少奇创作
刘少奇的读书故事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Jazz
小艺术家大创作
一张陪伴刘少奇半个世纪的珍贵画像
一张陪伴刘少奇半个世纪的珍贵画像
刘少奇安源二三事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
被哨兵挡驾的刘少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