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通
摘要:圣人孔子 “大同”世界作为中国理想社会的概念提出,贯穿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历史,并影响至今,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是我国目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综观两者的理想社会观念,都是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但是两者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此进行探讨,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持社会进程的方向感。
关键词:孔子 大同 马克思 共产主义 理想社会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9-0214-04
自《礼记》始就开启了对于理想社会的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1]p110也许称作太平盛世更符合中国的传统意境,通常这种描述被认为古代中国政治社会的最高理想,这也是许多中國古代思想家对于理想社会的模型设想。对于孔子来说,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就是他最高的政治追求,因为可以“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2]p110孔子在其思想论述中为此描绘类似尧舜时代的社会原始景象,赋予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意思与理想化的色彩,是孔子憧憬达到的最高理想社会形态。而同时代的西方先哲如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也提到关于理想国家的设想:原始朴素的公平与正义的国度。这是古代思想家对于未来社会的预想,世界经过封建社会进程的洗礼,慢慢出现了资本主义。当然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也有其理想社会形态。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共产主义社会成为对理想社会的最终描述。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并不是乌托邦,不是理想国,也不是凭空的臆想,是马克思通过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科学分析之后,得出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描述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3]p365,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诱惑力的描述,让人们开始盼望着这种理想社会的到来。我们可以看到,在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这个理想社会模型前,人们大都是从宗教的或世俗的“救世主”那里寻找出路,但似乎从来没有触及社会的本质,即社会的属性,这样又何谈理想的社会?而作为中国的先贤圣人孔子,其语中的大同世界和其思想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都是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针对不同的社会目的的诉求,为了解决或者是致力于回归于人本社会,回归于社会作为人的集合的本质。我们希望可以通过研究不同语境下的思想,对比两者的异同,为探索或者说是如何向着理想社会前进,向着什么样的理想社会前进寻找更明确的方向。
一、两者理想社会观念出现的背景
孔子所在的年代是中国古代社会剧烈变动的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正在逐步消亡,封建社会逐步成型,社会动荡不安,礼乐甭坏,周王朝无法再做到一呼百应。而当时中原各地“臣弑其君,子弑其父”[4]p16,诸侯分立,相应的立世学说也纷纷呈现出来,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境况。面对着社会伦理尽丧,孔子对此深感痛惜,孔子提出了所谓类似现在伦理政治体的学说,主张实行“德治”——“为政以德”[5]p12,“人治”——“修己以安百姓”[6]p227,“礼治”——制国以礼,并以“正名”为前提,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7]p187。在此名正言顺的前提下,孔子所主张的政治秩序则有着明显的等级差别,那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8]p177的社会秩序,而通过礼的正名,秩序的确立,以求达到《史记》中对孔子治理下“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9]p167的和谐中国礼乐之世。而力求复归周礼中所推崇的“尊尊”与“亲亲”原则,是孔子所对礼的约束和要求。儒家代表作论语突出了孔子的思想线路,但是是孔子述而不作的作品,而孔子真正编著的《春秋》,可从中对孔子期望实现的理想社会秩序窥见一斑。据说,孔子就曾言:“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也反映出孔子希望通过作《春秋》来实现他的社会理想。孟子也评价说:孔子著述《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说明了孔子之言的警世和预世性。
而马克思所处的年代也正是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进程迅猛发展的时代,“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0]p405,这时的工业革命不仅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在思想、政治与经济方面同样带来了巨大变革。生产力的迅速扩张使得社会阶级分层加快,处于社会底层的工人的处境并没有因为生产的发展而带来改善,反而更加恶化,工人运动因此而起,这促使着马克思主义的出现。准确的说,是无产阶级的出现,使工人运动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封建运动转向了为自己利益斗争的指向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反击,独立的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同时也为马克思科学理论的创立奠定了阶级基础。马克思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构想,起源于早期在十六七世纪资本主义兴起时就出现的以英国人莫尔为代表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随后的19世纪初,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法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又出现了以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的理想社会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出现,在马克思的《资本论》里就强调,要达到的社会理想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把共产主义社会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
二、两者理想社会观念的出发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孔子对当时社会痛心的是“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11]p26。在《论语》中即孔子的语境中,“仁”出现最多是109次,其次就是“礼”出现了74次,说明这两个字,最有可能成为孔子理论的出发点,“仁“作为个人的修养或者作为人的目标,而”礼“就是作为人的规范。孔子所处的年代,成为礼不为礼的时代,那么在这种规范不济状况下,人达到“仁”便在孔子那里成为不知与不易,但孔子没有因为礼坏乐崩的现实而抛弃礼乐,认为其不再具有时代性另立他说,反而特别重视礼乐的现世现实价值。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2]p109在这里他强调了礼作为立,作为基础的重要性。其实从孔子所提出的礼的观念出发,无论当时从作为个人还是整体政治而言,礼坏乐崩之流弊的应对就是其待解决的问题。孔子礼的提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因为礼不仅维护国家的政治体制同伦理秩序,也约束了个体的行为规范,提升了道德追求,孔子克己复礼的目的同钱穆先生所言:“周公制礼作乐之最大深义,其实即是个人道德之确立,而同时又是天下观念之确立也。”[13]p86那么孔子理想社会就是以礼为规范、以仁为目标的社会人的集合。
而马克思不理解的却是,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从社会进程来说,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又步入到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纵向从历史来看社会是发展的进步的,从生产力的巨大变化中就可以看出,但是在社会中人,或者说人作为人的本质,却不知所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的消失是马克思无法想像也是所不能容忍的。因为除了人,连“可怜的狗呀,人家要把你们当人看哪!”[14]p109资本主义和工业的发展,促进资本的再扩大生产,形成资本的集聚,对资本的欲望的追求,使得人分化为资本的奴役品和工业机器的奴役品,不论是作为自认为处在社会高层的统治阶级还是社会底层大众的民众,都成为资本主义制度下欲望的牺牲品。特别是科技进步带来工业机器的转变,本来是为了使人减轻繁重的劳动,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生产关系中,生产的目的反而发生转变,不再是生产更多的产品,而是榨取更多工人劳动的血汗,在这里就是活生生地把人变成了工具,又把工具变成了人。马克思共产主义理想社会提出的出发点就在于反击资本对人的剥削,而以人的发展的“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所以马克思理想社会要求人向作为社会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复归”[15]p81,这也就是马克思要解决的问题,即探求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三、两者理想社会观念中的路径问题
孔子的理想社会就是一个“礼制”的社会。他一生都在为恢复“周礼”而四处奔波,力图尚古回归圣人之治。他的理想社会的基础为礼,上层为仁,而穿插其中的框架就是名,孔子的理想社会路径,本质上着手于人的需要和社会分配上,其中在人的需要中又分作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欲求。同时代的管子曾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16]p2,孔子也曾经在“兵”与“食”之间选择了后者[17]p174,因为民众只有在满足了基本需求的情况下,社会才能安定,从而将现实的物质生活提升到精神欲求,即道德和礼,这里就回到了孔子作为先师的本位:“教之”[18]p191。因為孔子认为,人出于本能需求对于富足的追求自不会停止,但是一旦只满足于富足或者仅满足于衣食,这与禽兽何异?所以学习礼仪而达到自身品德的高尚就会达到“天下归仁”[19]p171的理想社会。另一方面孔子在《季氏篇》开篇就对分配的问题有所探讨:“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20]p250这说明分配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安定来说,绝对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相对公平的环境对于理想社会绝对是必备条件之一。马克思的理想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的达成,而共产主义的最终完成有两个最根本的条件,一个是物质的极大丰富,另一个就是人们道德水平达到极高的程度。在这里物质的极大丰富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这样才能使得社会资料社会占有,也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情况下,人们才能真正从既定的劳动中解放出来,选择做真正的自己;而道德的极度高尚,才保障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当然马克思后期也提出了共产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的说法,要达到共产主义必须经历长期的发展,而实现共产主义的第一步是通过革命,暴力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这也正是为了说明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循序渐进和对于其理论推出的严谨态度。同样在孔子那里作为次“大同”世界的理想社会提出了“小康”[21]p112社会的说法,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充满着理想主义的完美,但是礼、仁、信、义,无缺,也是孔子眼中达到大同社会之前较容易且现实可行的完善的社会。
四、两者理想社会观念的异同
马克思与孔子所提出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都是对于所在时代乱世的不满与积极批判,是对未来世界走向的预想。所谓理想,在东西方都是人们赖以推动历史进程,改造社会的巨大精神动力,而两者观念的提出也都是为了让实践中的社会大众有心之向往的归处。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的提出构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研究判断的基础上,对未来的社会进程进行科学的设想,在孔子那里的礼也似乎有着同样的特性或者说是社会规律性,因为只要社会遵循礼法,孔子就可以“虽百世,可知也”[22]p22。那么理想社会的提出在他们那里都应该不是幻象,而是可由理性推出的社会远景。马克思和孔子相同的地方还在于对于人本社会的追求,孔子的“仁者”从人本身的修身养性出发,再辅以礼的约束,从而构成了仁的礼乐社会的名正的集合体——“大同”世界;在马克思那里社会本就是作为人的集合体,也是因为人使得社会概念从自然那里分离了出来,那么理想社会的实现必然是以人为前提为基本,于是理想社会必然也是理想的人的社会,此外,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23]p81。当然,按社会分为五种阶段的理论,处于两端的原始部落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看起来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但是在孔子的观点中理想社会更有着原始复归的倾向,也倾向于精神的提升,而不像马克思那样由经济基础反观于上层建筑。这样看来孔子的理想社会的达成,更倾向于类似社会改革的从上而下的礼制的上通下达,由客观至主观的道德的提升,社会历程较为缓和;而马克思却找到了社会进程中的动因——矛盾,阶级的对立,是要通过社会革命从下而上进行斗争,由自我主观至客观的统治权利的争取,社会历程激烈。马克思最终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国家和阶级已经消亡,是人类共同的平等的生活的权利的最终胜利,没有了等级与阶级观念,社会就是这样的集合体。而孔子却无法忍受“君不君,臣不臣”[24]p177的境况,认为这样就无法“得粟而食”[25]p177,充分体现了封建主义腐朽的等级分化而不是诉诸人类的真正的平等。
五、两者理想社会观念对现实中国的影响
多年来,我国经过改革的洗礼,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覆盖的今天,“和平与发展”早就成为当今社会的主题,孔子或马克思语中的理想社会在当今都或部分的实现或在实现中,这是我们喜闻乐见的,通过两者观念的对比,对理想社会追求的方向就是要将马克思的理想社会嫁接到孔子理想社会的传统土壤中,而马克思的思想进入中国正触发了两者的交锋与相融。早在1925年时郭沫若就把马克思请入了孔庙[26],进行了一次穿越的对话,而作为中国传统封建主义官方管控下的儒学自然是在那时站在了人民对立的地方。但是当今,我们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应有正确的认识:中国此时物质经济的发展使得精神发展相对滞后,这就使得马克思对于物质欲求的担忧重现当下。不仅当下的中国,整个发展中的世界似乎都需要一个图腾来指引,要不“无家可归”可真就“成为一种世界命运”[27]p360,中国作为古文明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唯一国家,要树立文化自信。同时我们要重新审视自身的根文化,寻求自身精神文化家园中的瑰宝,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孔子笔下的“君子”同信仰马克思的共产党人有着异曲同工的表述,共产党人与君子都是在特定社会中的先进突出群体,都可以超脱人的自然生命而为实现人的超自然生命价值而付出,这就是为了实现“大我”而忘“小我”,在我国当前的社会建设过程中共产党人当然要作好表率,但从传承的角度上来说,更应该内化“君子”的涵义,丰富自身以求达到“化成天下”[28]p81,即更好地做到为人民服务。
孔子的学说同马克思一样具有普世价值或者说是具有全人类性,马克思的理想社会从德国传到中国,而孔子从鲁国拓展到了整个中原大地,这都不是局限在某一地域的学说,而是带有着“国际主义”的色彩。但是中国选择了走马克思的理想社会之路,并不是偶然性的突发选择,而是历史的选择,因为2000多年的传统文化固步自封,在期间从孔子之后魏晋的鲍敬言的“无君无臣”的构想到清代李汝珍虚构的“君子国”,始终无法摆脱对历史凝聚的沉淀,就在我们自视无法自救的时候,我们抓住了马克思的稻草,并存活了下来。马克思的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逐步接受正是体现的中国的包容和我们一直致力于在此岸世界奋斗的事实。马克思用更加先进开明的思想给中国的传统中注入了兴奋剂,用阶级矛盾开启了中国的潘多拉之盒,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说明了我们社会進程的努力方向。
综上,我们要把握孔子理想社会观念中积极的一面,因为孔子的理想社会毕竟扎根入中国的土地,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其消极性:相对于共产主义来说,封建社会的理想极致的局限性,文化是进步的,是兼容并包且具有时代性的,我们对于文化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里的方法论同样具有时代性的,一定要谨防这样的情况即把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变成传统的复辟,用传统来否定现实,这样的理想社会的实现只能被动地在路线的选择中来回折返,所以坚持把握走马克思的理想社会大路而加以孔子理想社会的辅路,这样走才能使我国在奔向理想社会的路上快人一步。
参考文献:
[1][2][21]礼记 孝经[M].胡平生,陈美兰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
[3][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28]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
[5][6][7][8][11][12][17][18][19][20][22][24][25]论语[M].张燕婴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
[9]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1)[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15][2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6]管子[M].李山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
[26]郭沫若.马克思进文庙[M].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十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61-168.
[27]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信仰[M].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北京:三联书店,1995.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