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长的性教育认知与理念更新

2018-11-19 10:57张祥荣梁音龙兴云
现代交际 2018年19期

张祥荣 梁音 龙兴云

摘要:文章简要梳理了大多数中国家长在家庭性教育问题上的认知特点,并对这些认知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笔者认为不恰当、不科学的性教育认知严重阻碍了家庭性教育工作的开展。更正家长对家庭性教育的各种错误认知是鼓励家长开展家庭性教育的首要任务,必须从观念和理念上重新理解“性”和“性教育”才能很好地对孩子进行家庭性教育。

关键词:家庭性教育 全面性教育 理念更新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9-0156-03

“性教育”对多数中国家长来说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话题,目前学术界对于家庭中性教育的研究也非常有限。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春期家庭性教育相关问题的讨论(王改芳,2010;曾燕波,2016;左霞云等,2013;张礼等,2013),家庭性教育对青少年婚前性行为、健康人格等的影响调查(陈昌霞、张洪峰,2012;张鹏等,2017),小学生被性侵情况调查(左霞云等,2014)等。其中探讨性研究主要集中在青春期家庭性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宏观指导方面,调查型研究主要着重于从数据分析强调健康科学的家庭性教育的重要意义。这些研究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本文即是在此基础上对目前家长在“性教育”认知和理解方面的情况给予一个简单梳理,同时根据“全面性教育”对“性教育”的理解对二者进行一个简单的比较。笔者认为开展家庭性教育的首要工作是建立家长对性教育的科学理解,如此才能为家庭性教育指导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多数家长对性教育的认知特点

(一)认为“性教育”就是指“性行为”“性器官”的教育

在家庭性教育中,提到“性”,很多家长首先想到的就是“性行为”“性器官”。还有一些家长认为“性”是一件坏事儿,是不洁净的,生殖器是脏的,见不得人。这种粗简的理解让这些家长在性教育的问题上总是避而远之。对“性”的认知里确实包括“性行为”和“性器官”,但这些只是性教育里面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即便是性教育里关于性行为的部分也不是谈性技巧的,而重点是引导孩子如何看待性行为、作出正确的决策以及如何保护自己。其次,认为“性行为是不好的,生殖器官是脏的”,产生这种观点的一部分原因可能是“性”一直是很私密的,是非公开的,这种特点也增加了“性”的神秘性,对大多数家长来说强调负面理解可以更好地阻断孩子对其神秘性的好奇。但这种良苦用心也同时传递了一种奇怪的、自相矛盾的困惑:性是不好的,生殖器官是脏的,那么从不好的性而来的、从脏的生殖器官而来的“生命”到底是不好的、脏的还是宝贵的?这“生命”是值得爸爸妈妈爱的吗?相爱的人为什么要一起做不好的事?

(二)认为性教育就是青春期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性教育的唯一开放窗口就是青春期教育,即便是青春期教育也不叫性教育而被称为生理卫生教育。在家庭中,青春期教育主要侧重于对遗精和月经的一种护理性的介绍,甚至还是言辞闪烁的,以至于很多孩子不明其理,要么自己去网络等其他途径获取相关信息,要么陷入恐慌和恐惧,有孩子见到经血以为自己要死了,还有因为怕被老师同学知道而拒绝使用卫生巾的,等等。

在家庭中,青春期教育的另一个重点是防范早恋。除开少数能良好引导孩子处理青春期对异性产生好奇、好感的家长外,更多的家长则是通过威逼利诱、忽略不管甚至是恐吓的方式杜绝孩子这个阶段与异性的情感問题,但这其实是无视孩子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客观事实的一种简单粗暴的处理,无益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三)认为性教育是学校的责任,家长可以不用管

不可否认,学校在学生的性教育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但将性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明显是在逃避自己作为家长的责任和义务。而且从目前学校开展性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真正系统开展性教育的课程的学校,无论是幼儿园、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非常少,可谓是凤毛麟角。诚如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调查数据(2016)显示:45.5%的中小学生对学校开展专门的性健康教育愿望强烈。而武俊青对杭州高中生的调查则显示,92%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性教育有待完善,其中13%的学生更认为是亟需完善。

(四)认为性教育会诱发性行为

性教育会诱发性行为是家长们比较普遍的一种担心,他们认为不懂“性”才是道德纯洁的表现。很多家长最得意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家孩子在那方面没有问题,他/她还啥都不懂”。而殊不知,往往是这些孩子因为感觉在父母面前提问性问题没有安全感而选择不向父母提问,他们更多选择通过网络或同伴来获取与性相关的信息。这其实更增加了他们接收不良性知识、性信息甚至错误两性关系的风险和概率,从长远来看则会影响这些孩子未来的婚姻和家庭。

事实上,联合国提供的资料显示: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清楚地表明,科学正确的性教育极少(即使有的话)导致首次性行为发生时间提前。一些研究表明,全面性教育不会对首次发生性行为的年龄有直接影响,另一些研究则表明,全面性教育实际上推迟了首次性行为,并且使其更负责任。

(五)认为性教育等于教育女孩防性侵

各种媒体频繁曝光的对幼童和青少年的性侵事件让很多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防性侵教育,并且重点是教育女孩子一定要洁身自好,不要和陌生人单独出去,等等。防性侵是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同时防性侵教育不只是女孩需要,男孩同样需要。此前有媒体曝光了一个专门传播侵犯男童的淫秽视频的大型网上组织,男童被性侵虽然在数量上远少于女性,但绝对数量并不小,这一方面是传统上人们对男性在性方面的主导地位的固有观念,觉得男生是不会受伤的那一方;另一方面男童受到性侵伤害比较不易察觉。因此,没有性别之分,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被保护远离性侵犯。

二、重新理解性教育

(一)“性”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多方面的一个集合概念

从生理层面来看,“性”包括身体(包括性器官)、青春期、性欲、性行为、生殖、避孕、性病等。从心理层面来看,“性”包括性别认同、心性发展、性感受、性倾向、保护自己、决策(是否与某个人恋爱、进行性行为、结婚等)。从社会层面来看,“性”包括两性交往、人际关系、价值观等。其中有关生理和心理层面的性知识和性信息,如果家长和学校错失了给予孩子正确、科学内容的话,他们就会转而投向各种信息良莠不齐的网络,很有可能影响他们对“性”的正确认知。同时,从社会层面认识性也是重要内容,孩子青春期时家长唯恐他们谈恋爱,但年过三十依然没有男女朋友家长却心急如焚,如何与异性相处、如何认识两性关系其实都是“性”这个集合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家长能从这个高度理解“性”,那么与孩子谈性时应该不会再色变了,也不会觉得性教育是可有可无了,因为今天良好的性教育将有益于明天孩子的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婚姻家庭,乃至中国人最重视的家族传承,家业长青。

(二)“性”一直都是客观存在的

性是从受精卵开始就伴随我们一生的重要生命现象。性的这种客观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身体性器官的发育客观存在,胎儿期就是基于不同的性器官而形成男孩儿、女孩儿,再到青春期的遗精、月经。其次是孩子对自己身体、性别和性行为的“好奇”客观存在,这种好奇始于学龄前儿童对自己性器官的自看和对异性小朋友性器官的好奇,再到青春期对性行为的好奇。再次,基于性的相关信息和互动而对他们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

美国林肯公园乐队主唱查斯特·贝宁顿(Chester Bennington) ,这位获奖无数甚至获得联合国全球领袖奖的音乐才子终因挥之不去的抑郁在41岁时选择自杀,而他长期抑郁则与童年被性侵的经历密切相关。台湾年轻女作家林奕含也是因为被性侵的可怕经历而致郁最终选择自杀。马琳、胡珍的调查也显示性伤害是对青少年一生幸福影响最大的安全事故。

“性”在这三个方面的客观性决定了家长不能再将性教育和青春期生理卫生画等号,更不能如一些家长所设想的“孩子二十岁前对性完全无感二十年后瞬间明白一切然后乖乖结婚生子”,这都是不符合性发展的客观事实的,性教育应该是伴随着个体性发育的客观发展而进行的。

(三)性教育是集知识、保护、道德和法律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

性知识的教育包括:认识性是生命的源泉、自我认同、性别认同、生理组织与功能、性卫生保健、性心理。自我保护的教育包括:

过早性行为和无防护性行为的严重危害、性病预防知识、如何保护自己等。性道德和法律的教育包括:对待生命的态度、对待父母的态度、性与爱情和责任、隐私保护与侵犯、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口基金会、儿童基金会等机构联合发布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提出的全面性教育的观点将性教育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八个核心概念:

(四)家长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国的很多家长在性教育方面多以感觉尴尬、不知如何讲等各种理由放弃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权利,逃避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义务。事实上,从亲子关系来看,父母是孩子最亲密、最信任的人,亲其师信其道,父母是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其次,从性教育的本质来看,性教育其实是建立关系的一种教育,性教育依赖于双方亲密、信任的关系,也藉着教育的过程更加巩固二者之间的亲密和信任。从相对应的角度讲,当家长放弃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时候,客观存在的对性知识的好奇让这些孩子不得不另寻他路。

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获得性知识的途径85%来自网络、黄色刊物,小学生接受正规性知识等健康生理教育仅为6个百分点,仅有25%的大学生接触过正规的性健康教育。62.7%的高中生已知的性知识来源于传媒(含网络、影视、课外书刊),仅有22%的人的性知識来自相关课程或老师,性知识由家长告知的人不足13%。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与北京大学2017年的联合调查则发现高危青少年(15~19岁)避孕知识的来源中朋友占52.6%,社交媒体占46.5%,伴侣占42.1%,传统媒体占24.6%,父母仅占6.1%。

这些数据背后是更加残酷的现实:婚前性行为成为潮流,十几岁妈妈成网红,学生堕胎享受优惠……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我们不教,自然有人替我们交,但前面是魔鬼还是天使就不得而知了。

(五)性教育不仅是教育女生保护自己,也要教育男生

性伤害不是女生的专利,所以性教育讲自我保护,男生女生都一样需要。长期以来,防性侵保护通常都是只针对女生的,直到越来越多的男童被性侵案的曝光。男童被性侵后常常都不太容易被发现,但它带给其的伤害并不亚于女性受害者,所以男孩同样需要防性侵。

其次,性教育中的自我保护不只是教女生保护自己,也需要从小教育男生尊重女生。有一些人顽固地认为,女生被侵害不怪性侵行为的施暴者,而在于女生自己,是女生自己的着装或行为不当诱发了施暴者的侵犯行为。这种奇怪的逻辑并无任何科学研究的数据支持,而只是来源于“公正世界假设(just world hypothesis)”,事实上已有的数据显示,施暴者在选择受害者时的两个关键点分别是是否有机会和目标是否易顺从。一般穿着比较保守的人,更容易被打上“易顺从”的标签,但衣着暴露的人会被认为“更主动,具有统治力”而不会被列入受害者名单。也就是说对于性侵害而言,衣着暴露与成为目标并无直接关系。

三、结语

通过梳理大多数中国家长在家庭性教育问题上的认知特点,并对这些认知特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家长对家庭性教育的种种观点其实是错误的。这些错误的认知一方面源于家长业已形成的一些关于性的偏见,比如“性是不好的”“女孩儿被性侵是着装不当”等,另一方面也源于这些家长自己从小就没有接受过任何正式的、科学严谨的性教育。正是这些不恰当的也不科学的认知严重阻碍的家庭中性教育工作的开展。从这个角度来看,更正家长对家庭性教育的各种错误认知,是鼓励家长开展家庭性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必须从观念和理念上重新理解“性”和“性教育”,才能很好地对孩子开展家庭性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宝智,刘艳明.青少年性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发微[J].中国性科学,2011(7).

[2]柳扬,钟子渝.青少年性教育现状调查[J].中国性科学,2011(8).

[3]武俊青等.杭州市某区高中生对学校性教育的态度和需求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7(2).

[4]马琳,胡珍.中小学性安全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成都市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0).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