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介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2018-11-19 10:57贾俊喜
现代交际 2018年19期

贾俊喜

摘要: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在我国高校大量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偏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较髙,这是现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普遍现象。高校为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因其服务于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在服务范围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校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分支之一,在价值观及理论指导上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许多共通之处,可以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原则、方法及技巧服务于大学生,与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相辅相成。本文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分析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能性与必然性,探索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介入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9-0152-02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问题

目前高校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是高校主要任务。现今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我国有一半以上的高校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教育在我国高校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不可忽视,由于传统思想观念、工作机制不完善、人员配备不足等因素,很多学生并不认可心理咨询,使学校心理咨询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很多大学生固有思想认为心理咨询中心是有心理疾病人咨询的地方,因此在遇到心理困惑时,不愿寻求心理咨询教师的帮助;其次,心理咨询人员多半为中年教师,与大学生思想存在一定差距,致使大学生宁可找朋辈人倾诉,也不愿找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交流;此外,大学生普遍认为传统师生关系中,老师對待学生多半是控制、管辖和教育,缺少朋友之间的平和与亲近,这种关系认知阻碍了学校教师更多地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综合以上几点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发展还有很多的不足,需要引入新的方法和教育途径,来不断完善传统心理健康模式。

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可行性分析

(1)学校社会工作。随着社会问题的不断涌现和复杂化,社会工作正逐渐在专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学校社会工作主要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导向,以助人自助为根本目标,帮助学生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为目的,其价值观及理念指导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脉相承。

学校社会工作在服务、解决学生问题上主要包括三种方式:一是治疗型社会工作,是针对“问题学生”失常的心理和行为而开展的工作;二是变迁型社会工作,是为了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剧烈变迁而开展的工作,包括生活健康、学业健康和就业健康;三是社区—学校型学校社会工作,它把社会工作延伸到学校外的社区,对学生定期跟踪调查等,同时开展社区服务,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成长空间。以上三种方式,在具体的实践中,需要依据不同性质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提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行性分析。可能性分析。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对学生的心理情绪困扰进行健康和教育,二者的价值观与理念存在很多相通之处。首先二者指导思想一致。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学知识为基础,社会工作指导思想虽略有不同,但其理论体系深受心理学影响,很多理论应用例如认知行为主义、精神分析理论等都是借鉴心理学逐步发展,因此能够胜任高校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其次二者教育目的相同。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都是为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从以上几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有可行性。

必然性分析。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虽有共通之处,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使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已有的心理健康体系相互补充,这成为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的关键。

二者之间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服务范围不同。心理咨询中心主要是个别辅导,即使有些高校要求心理咨询中心开设心理健康方面的选修课程,但真正针对的对象依然是前来咨询中心寻求帮助的少数学生。学校社会工作开展的服务是面对全校不同年级的学生,为他们开展小组活动、社区教育。二是介入阶段不同。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对象是已经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属于心理问题的后期阶段,而学校社会工作提供的是预防和初期引导,是心理问题的初期阶段。三是运用方法不同。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运用的是心理学的专业健康知识;学校社会工作运用的是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包括个案、小组、社区工作以及具体的专业技巧。四是工作人员不同。高校心理健康人员多半是中年教师;学校社会工作的工作人员是社会工作的专业学生,更加了解大学生的需要,与学生之间更容易建立融洽的专业关系,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综上所述,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现有的高校心理健康机制当中,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和完善,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 (下转第151页)(上接第152页)

三、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实施方法

(1)小组工作。小组工作方法是指在工作者指导下、将两个以上具有共同需求或相似社会问题的成员组织在一起而开展互动性活动的团体。与高校心理健康中心的个别健康不同,开展小组工作是以团体的形式开展,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主题广泛。在团体工作中社会工作者注重发挥团队作用促使学生在互动中成长,并通过各项专业系统的团队训练,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缓解释放心理压力。根据不同的人群可以开展具体活动,包括:毕业生就业压力和新生环境适应问题小组,职场面试指南讲座,异地环境适应问题团体活动,寝室矛盾主题小组等。实施步骤:一是开展实践调研访谈。了解大学生面临的所有心理困扰,整理为系列主题,为开展小组主题活动做准备。二是确定小组主题、制订工作计划。选定要开展的主题活动,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计划的内容应涵盖小组规模、工作时间和地点、需要链接的资源、活动开展的具体内容等。三是组员的招募及遴选。组员的招募可以在辅导员配合之下完成,学生也可以自愿到学校社工服务站报名咨询。四是正式开展小组活动。小组活动主要包括:前期阶段,主要任务是确定小组目标和原则,小组成员之间关系的建构;中期转折阶段,主要任务是探讨小组主题、分析原因、发表观点;后期成熟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出建议、纾解离别感伤,为小组结束做准备。

(2)社区工作。社区工作方法致力于为其构建家庭—群体—组织—社区的社会支持系统,运用专业的理论、技巧和模式,社会工作者发挥专业优势,促进沟通与理解,全方位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大学生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基础。在运用社区工作方法时,注重发挥社区资源,可通过拓展活动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培养学生的信任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四、完善高校心理健康系统机制

学校社会工作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与方法,介入高校心理健康体系,建构完整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形成高校心理健康中心—高校辅导员教育—学校社会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全方位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各部门之间相互促进,形成合力作用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弥补现有高校心理健康体系的不足,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咨询途径,使学校更好地掌握学生动态,引导学生健康地发展。最后,由于我国社会工作实务发展尚在初期探索实践阶段,介入的具体条件、需要配合的部门等还需要更多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周仁会.大中学生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者培训体系建构与初步验证[D].西南大学,2008.

[2]李兆良.大学生心理问题例诊断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4(4).

[3]白芸.学校社会工作:一种促进大学生发展的专业性服务[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6(4).

责任编辑:赵慧敏